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代客扫墓:逝者魂何以安?

2014年04月04日 13:33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代客扫墓明码标价1个头50元喊爸妈100

今年清明节,代客扫墓成了新名词。商家们穿梭于各个陵园,明码标价按服务收费。

然而终归有违传统且不被市民看好,这些代扫者只愿做“半透明人”。民俗专家称,代客扫墓让清明祭扫失去了意义。

代客扫墓明码标价全程录像

清明节,有一些人在这个城市里并无亲人可祭,却每天往返于各个陵园。这就是今年3月份以来新兴的代客扫墓生意。

打扫墓地、上香、鞠躬、摆放鲜花点心……广告中称将提供一条龙服务。

据介绍,北京地区每次收费价格从350元到1000元不等,湖南地区出现了1490元至3000元的高价;天津更甚,据当地媒体报道,哭坟老手报价最高2万元。

有的代扫者对每项业务明码标价,哭丧100元、喊爸妈100元、磕响头50元一个。不同标准的代客扫墓收费见右表。

不同收费的代客扫墓内容

350元:清扫、献花、三鞠躬(照片10张)

600元:清扫、献花、摆放烟酒点心祭品、三鞠躬、朗读祭奠词(录影,全程20—30分钟左右)

700元-1000元:清扫、献花、摆放烟酒点心祭品、磕头跪拜、朗读祭奠词、在墓前通过电话向已故亲人诉说思念之情(录影,全程20—30分钟左右)

订单不多关注度和生意未成正比

和热切的关注相反,代客扫墓的生意却并不十分火爆。

记者近日询问了淘宝、赶集等网站上代客扫墓的卖家,大部分都表示整个清明都只接到了一两个“代扫”订单。

其中一家公司负责人还表示,自己曾在南方开展过类似业务,且非常受欢迎,今年首次“转战”北京,没想到根本没有人来咨询。

记者发现,这些代客扫墓的人有些是跑腿公司,而大部分都是一些住在陵园周围的住户,所以便做起了自家周围陵园代客扫墓的兼职,除了清明,周末一般也可以代扫。

一位姓邓的代扫人就表示,自己和同伴都只是将代扫作为自己小长假的副业或是兼职,平日里做互联网营销工作。

 

惹争议代扫者不愿“出头露面”

记者近日拨通了淘宝和赶集网上的不少电话,表示希望能跟着对方前去观看体验一把,但都被商家们婉言谢绝,“我们可以给你传些资料,但跟着去还是算了吧!”。

赶集网上一位姓田的商家略显犹豫后表示可以带记者体验。但当天下午,这位商家却又临时变了主意,“怕你们曝光了我的身份”,还怕“客户”不愿意。

其他几位商家谈起代客扫墓的流程和前景全都滔滔不绝,但一提到涉及自身的问题,这些商家又都缄口避谈,“毕竟这个行业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所以我们还是不愿出头露面”。

对于代客扫墓的业务,网友持反对态度不在少数,认为这项业务属于“糊弄鬼”,作为亲属却花钱让别人去做,实属不孝。

有违传统专家称丧失祭扫意义

北京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听说代扫一事后,表示“简直无法理解”。

“清明扫墓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刘一达表示,主要是通过扫墓来达到怀念先祖的目的,一般所有祭奠都需要亲人亲自到达现场,主要是为了在清明能让“阴阳”两界的人通过扫墓有个沟通。

而如果花钱请人代为扫墓则完全丧失了祭扫的意义,“这些花钱雇人去扫墓的人属于忘祖”。

此外,刘一达也表示这些收钱去替别人祭拜祖先的人也属于缺乏德行,实在不该。

观点争锋:代客扫墓,您怎么看?

据报道,电影《私人订制》里代人扫墓哭丧的情节已成为现实,淘宝网也出现了代客扫墓的业务,买家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卖家会按照买家的要求进行祭祀扫墓,服务包括代跪、代哭、代献花等,收费500元左右。虽然提供这种业务的网店不少,但多数店铺都显示“0笔交易”。网店推出代客扫墓业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对此,我们不妨听听各方人士的意见。

代客扫墓是合同代理行为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网店推清明代客扫墓服务,内容包括代跪代哭,收费在数百元之内,这一“私人订制”,究竟是伤风败俗的大不敬之举,还是现代社会交易创新下的符合社会伦理的合同行为,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在民事领域,法律采用“法无禁止即许可”之原则,我国目前有“常回家看看”入法,使常回家看望父母上升为一项必须亲力亲为的法定义务,排除了代理行为。在目前并无“常回去扫墓”入法的情况下,扫墓并不必然是一项亲力亲为的法定行为,它可以被代理,通过代理交易,可以使那些没有时间或精力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清明时节亲自前往扫墓的人实现扫墓祭拜之愿望。

从传统道德评价上看,相对亲力亲为的祭拜和没有扫墓祭拜,“代客扫墓”的道德适宜性正好居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如果社会认定亲力亲为的扫墓是“好的道德”,那么,“代客扫墓”的安排,其道德性应高于没有任何祭拜表示的人们。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代理活动的细化与发展,表示社会已经进入“信用”社会,信用交易越发达,社会上基于合同信用而能进行服务交易的领域越广。现代社会是个代理社会,代理就是一种有偿的“他助”社会体系,只有原始社会才是孤立的自助社会。只要承认社会进步,就得承认代理交易的合同创新。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角度上看,“代客扫墓”已经触及了人类最为私密的领域,这使“自由人”的个体认知造成一定的危机感,引发社会保守力量的厌恶,这是可以预期到的。另一方面,就是保守力量的坚守,才抵制了合同行为的肆意扩张,使合同创新有了一定秩序约束。然而,从历史的发展上看,保守的力量是处于守势,而创新则居于上风的攻势,只要假以时日,理解和感受到创新的益处的人们会越来越多,从而令保守力量作出妥协和退让。

现代社会人的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际交流与沟通越来越趋于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从事于代理服务。“私人订制”女友,“私人订制”男友,“私人订制”扫墓,甚至“私人订制”升官发财,均可以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你情我愿中协商订立,这非社会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下的合同创新使然。

 

网络代客服务岂能无底线?

李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有一些事情是无法找人代劳的,例如扫墓。可偏偏有些商家不信这个邪。今年清明,不少网店推出了代客扫墓的服务,号称代哭代跪代献花,还要拍视频为证。然而,如此服务应者寥寥,说明有些东西是不能如此随意对待的。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东西,有些人甚至认为它能够改变生死的概念。在美国,已经有专家开发出软件,可以通过采样模拟出任何人的声音,让人能够与过世的亲人对话。也有人猜测,未来借助大数据和脑电波识别技术,人们能够将大脑里的一切记忆都数据化,存储在网上,最终实现“永生”。

这些想法或许还很遥远,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人建立了网上墓地、纪念堂或悼念版,利用网络为过世的人寄托哀思。如今推出的代客扫墓服务,大概也是基于这种想法。既然有人能够用互联网纪念他人,大概也会接受雇人完成形式上的扫墓。然而,这些人高估了互联网的力量。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扫墓这一行为的内涵都大于其仪式本身。扫墓不单单是为了表达对去世亲人的一种敬意,更是借此重新缅怀有关逝者的回忆,借此建立或保持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抚慰因丧失亲人带来的哀痛。哀痛如此之深,必须亲身通过这种仪式不断得到解脱。等到自己也快走到人生尽头时,也许就不必再做了。因此,扫墓真正目的是寄托哀思,如果哀思不在,扫墓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网络代客服务的兴起,伴随着的是中国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曾经的很多道德上的规矩,如今却成为一种可以找人代劳的形式。从前几年的网上租男友、租女友,再到代写作业,这些服务的大受欢迎恰恰说明这些传统道德正在受到冲击,新一代的中国人正在发现并挑战原有社会理念、规则的约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只是为了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作业确实不符合当今的潮流。

网络代客服务在一些领域碰到钉子,也恰恰说明即便中国的文化正在发生转型,但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反应和尊重仍然不会改变。“80后”、“90后”或许比之前的人们更加嘻嘻哈哈,但在扫墓这样严肃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在讨论今天的主题“代客扫墓”之前,我想先谈论另外一个题外话—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的概念已经流行了很久,但是智能电视至今没有流行起来。什么叫智能电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关键的含义是清晰的,那就是电视增加电脑的功能,让电视变得像电脑一样聪明。有人说,智能手机不就是这样吗?以前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后来手机能干电脑的活,就变成了智能手机。一下子就把诺基亚改变掉了。

既然如此,智能电视为什么丝毫没有取代非智能电视的迹象呢?我的回答是,电视+电脑根本就不是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因很简单,我为我的台式机配一个50吋的大显示器,它岂不是立即就变成了“新一代”的智能电视吗?可是,有人这么干吗?

其实,智能手机关键不是更聪明了,而是功能拓展了。现在的电视机功能是什么?看视频;电视+电脑的所谓智能电视的功能是什么?还是看视频。功能没有拓展,这就是它没有前途的原因。

按照我的观点,未来电视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巨屏、超清、高速互联,因为这三个条件拓展了看视频的电视传统功能。设想这样的情景,你坐在客厅的沙发,面对一台高2米、宽5米的电视机,里面出现的是你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真实的身高、毫发毕现的图像,感觉就像他(她)站在你面前一样。其实,技术上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可以视频通话,但是缺少了巨屏、高清和高速互联网,就无法做到身临其境。可见这种现场感的重要性!

上面的情景很快就能实现,到那时,我们的人际沟通方式又会发生一次巨变。有的人拿亲情说事,可是忽视了这样一种正在发生的变化:拜年的方式已经从见面到电话到短信到微信。其实,亲情也还在,只是变换了表达的方式。

最近这些年,每到清明节,总少不了电子祭奠、网上祭奠、代理祭奠、虚拟墓地等话题,它们之所以还不太为人接受,也许关键的原因是仿真度不够高。可能是人过中年的缘故吧,我本人未必能一下子接受这些新玩意儿,但是,我知道我还没有老到看不懂这样一个道理—当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它会改变一切,它已经改变了活人,还将要改变逝者。

 

莫让“代客扫墓”亵渎了祭拜哀思

大概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清明将至,一些网店纷纷推出了“代客扫墓”服务,而且还可以代哭代跪。让人闻之汗颜哑然,扫墓本是后人通过祭拜表达对逝去亲朋的哀思与怀念,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若背离这一点,花钱让人“代劳”,不仅亵渎了祭拜哀思的本真,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样的时刻,给已故亲朋的坟头添一把土,扫扫墓,献上一束花,或静默鞠躬,或烧纸跪拜,这是一份沉甸甸而美好的情愫,须亲力亲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哀思,才能飞越阴阳两茫茫的重重阻隔,告慰九泉下的亡灵。也许,有时确实太忙,路途遥远,不能到坟头诉说哀思,这本无可厚非,也可以理解。但只要怀念在心中,哪怕在异国他乡,这遥祭的哀思同样会飞过千山万水,到达已故亲朋的天国天堂,胜却“代客扫墓”百倍。

“代客扫墓”服务尽管热情周到,但与坟中逝者却素不相干,除了形式“完美”,又何谈真情实感?即便哭得哀婉凄惨,那也只能是无谓的干嚎;跪拜也许标准而到位,但只能是生硬的“完成作业”。至于悼词则是千篇一律的“万精油”,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用,缺少情愫的滋润,除了装腔作势的哭腔,没有半点能打动人的地方。这种形式主义的扫墓有不若无,相反让人感到至纯至真的亲情友情被糟蹋与愚弄。

也许有些事情不需亲临现场,可以由别人代办或代劳,有些东西也可以用金钱去购买,但是这扫墓代不得,也不能代,更“买”不得。所幸的是,不少网站此项业务遭到冷遇。这说明公众对扫墓本质的认知没有发生“漂离”,心中都有一份真挚的对逝去亲朋的尊重与坚守,都很看重清明这一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都想在这个时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与怀念。

但愿“代客扫墓”服务交易记录永远为“0”,最起码不能门庭若市,否则让逝者何安,生者又情何以堪?

【启示与思考】

对商家来说,由于有利可图,“代客扫墓”不足为奇。但如果真有人出钱购买这种服务,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尽管我国古代也有“代扫墓”现象存在,但其范围基本限于亲朋好友之间,而且完全是出于情义而绝非商业交易。

眼下一些网络商家的“代客扫墓”,则完全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一种商业交易,和古代的“代扫墓”有着本质不同。清明扫墓古已有之,寄托后人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部分,亲力亲为方显诚意。

少数支持“代客扫墓”的网友,理由无非是认为祭拜的是鬼神、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确实没有时间回家上坟,找人代办也不为过。但是这样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扫墓不仅是扫清坟前的秽物杂草,更是让常处喧嚣的我们,清除离乡之后可能沾染的不良之气。

再者,清明节现已有法定假期,只要有心,大多数人还是能回家扫墓祭祖的。当然,不排除有特殊原因而难以抽身回家的。即便如此,找其他亲人代办也行,不应该找毫无干系的商家来代办。心诚则灵,代办敷衍不如不办。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毕竟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避免曲高和寡,需要一定的商业化运作。但二者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孝心一旦沾上铜臭味儿,就变质了。把握好传统文化商业化的尺度,需要有一份精神的坚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4/7650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