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吃泡面进名校”应该如何解读?
2014年04月04日 13:45
【热点话题】
【事件介绍】
福州一高三男生因爱吃方便面被美国名校录取
近日,微博上一张录取通知书截图这样写着"The counselors recommended that yoube admitted in part after reading about your enthusiasm for Ramen noodles. Thecommittee and I are confident you will both stand out and grow stronger as partof the Rochesterfamily.",翻译为中文就是: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是的,太不可思议了!爱吃泡面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福州一中一名高三男生真的做到了。
这名王同学,从小就喜欢吃泡面,有次去新加坡,吃了一袋泡面后觉得“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之后尝遍各国泡面,这次申请美国学校时,他把这段经历加了进去,还真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录取,招生官说录取是因为他对泡面的狂热。
看了这事,想必不少读者“整个世界观也都被颠覆了”吧。
因对泡面狂热 他被美国名校录取
罗切斯特大学,全美排名第32名,据资料介绍,该校有7位学者是全美科学院院士,18位学者是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在它的教师和校友中有8名教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9名学者获普利策文学奖。
这样牛的学校,你能想象,它给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的其中一个录取原因竟是因为泡面吗?
近日,福州一中高三学生王同学就收到了这样一张录取通知书。而听到吃泡面也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消息,同学们都惊呆了!王同学的好友将这个消息发上了微博,并配上录取通知书截图。
通知书第三段翻译过来的内容是: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亚洲的泡面 他基本都吃过一遍
被录取的王同学介绍,吃泡面是他最大的爱好,所以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就把这点写到了申请材料里,没想到真的成为录取的一个原因,他觉得美国人实在太有意思了!
王同学说,小时候,因父母工作的关系,白天都不在家,他又不会煮饭,为图方便就经常吃泡面,从一开始的康师傅到合味道,各种品牌的泡面,他都会品尝,对方便面的爱好就这么形成了。
后来,有一次去了新加坡,吃了那边的泡面后,好吃到有一种“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的感觉。此后,他对吃泡面更加热忱,韩国、日本……各个国家的泡面都要尝一下,亚洲各个品牌的泡面基本都吃过一遍。
高中毕业准备出国留学,因国外大学申请文书里有一项是兴趣爱好,他就把吃泡面这个写进去了,没想到会吸引到招生官注意。
对此,发微博的朱同学也说,有意思,他说,一般录取通知书都写得比较客气,会把这点提出来写就比较好玩。
不过,王同学说,写爱吃泡面作为特长只是吸引招生官的一种方式,不算特别爱好,一起出国留学的小伙伴还有更好玩的经历。
教育人士表示,由于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本科生申请美国大学相对较难,特点鲜明的学生往往容易吸引招生官注意,不过录取前提还是要他的学习成绩足够好。
专家说:这事体现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吃泡面不难,难的是吃泡面进美国名校,对此,从事教育行业的高小姐说,一般申请留学基本需要3个方面硬性材料:
1、CV,课程综述,就是你高中或者大学的成绩单,根据你申请的专业,有选择性地节选一些学科翻译成英文版本,申请国外大学很看重学生的GPA,就是绩点。
2、PS,个人陈述,说明你的经历、兴趣爱好、对所申请学校的了解、为何申请这个学校等一些对你申请这个学校的一切有用信息都可以。
3、语言分数,就是雅思考试或者托福考试的分数。这只是基本,而不同学校又不一样,从事出国留学咨询的林小姐告诉记者,美国排名前50名的学校,风格都不同,对学生注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但他们都很关注学生的个性、领导力和特长。
在学生的个人陈述中,多数学生会写自己参与的活动,以及组织方面的能力,写到饮食方面的很少,泡面本身就更新鲜。而这位同学在写到泡面时,应该不只是爱好,还有对泡面的理解等,这样就让招生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果在成绩同等的情况下,他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查阅资料,每年耶鲁大学都会在入学典礼上介绍一位新生,有一年,校长就推荐了一个特长是做苹果派的女生。校长解释,每年的新生都要在自己的履历表里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会写“擅长做苹果派”。
刚从美国雪城大学留学回国的彭先生就说,美国大学不像中国,只将高考分数作为录取标准,分数虽然是学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他们更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未来学生对学校的贡献等。
相关链接
其实,想吃遍世界泡面不难
吃泡面的确不算是特别的爱好,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拼写“泡面”关键词,搜到结果约有3460万条,第二条搜索结果便是一群热爱泡面的人开辟的一个贴吧,里面除了各种表达对泡面热爱的话语外,还有各种关于泡面的知识。
从泡面的品类、煮法到回忆,各种帖子应有尽有。
网友“最爱马里奥蛋糕”说,想开一个煮泡面的摊,摊位名称泡面超市,主营国外进口泡面,现场煮制,流动摊位。
也有总结自己吃的世界各国泡面时,从面、料到煮的艺术,令人惊叹,泡面也能有这么多学问。
而这么多类型的泡面,记者发现,网络上有各种专营泡面代购的店,在淘宝网上就有不少专营泡面的商家,价格从几块到上百块不等,而有些商场有专设外国食品专区的也可购买到其他国家的泡面,可以说,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要想吃到世界各国的泡面并不难。
通知书译文:
由于我们更强调自主独立的精神所以我们不同于其他的大学院校,委员会和我审核你的申请更多于你的成绩和分数。
我很高兴你已经准备好投入你未来的独立生活、更深入地钻研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你所热爱的事物。
每一个罗切斯特的学生都会在他们开始校园生活的第一天,做一个批判性的个人总结。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泡面达人”胜在自我推销能力
首先我们有必要厘清一点,“泡面狂热”并非王同学被录取的唯一理由,而只是同等条件下的加分项,将这条新闻解读为“吃泡面吃进美国一流大学”显然并不准确,毕竟,美国大学同样不会放松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核。并且,吃泡面本身并不能对美国大学构成吸引,他们欣赏的是吃出水平、吃出心得的人。这启示我们,一件哪怕再平常的事,只要能干到极致,也能让你显得与众不同。当然,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该如何让陌生人了解你的非凡之处?这无疑需要超强的自我推销能力。
“泡面达人”也是自我推销的好手,在自我介绍中突出“泡面”元素,既为自己贴上个性标签,也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显然,为匹配美国大学崇尚自由、鼓励学生享受生活的精神气质,王同学进行了精准的自我定位,选择了合适的自我推销方式,而美国大学也以美式幽默对此给予了认同与鼓励。
中国学生中的各式达人也不少,但能将对类似“泡面狂热”的事项写入兴趣爱好的,恐怕并不多,因为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创意,而这种勇气和创意正是普通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我们看到如今大学自主招生也强调个性,笔试中神题几成标配,面试中也鼓励学生大胆发声,但仍有许多学生因担心被认为“离经叛道”而不敢展露个性。在教育整体缓慢转型的当下,怕就怕中国学生仍在传统思维束缚下对个性“自我阉割”,不能真正展示出自己的特点。
事实上,在以含蓄内敛为美的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多数中国学生都知道要自我提升、努力修为,但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优势特点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便遗憾地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教会学生如何像“泡面达人”一样去推销自己,应是教育亟待补上的一课。
别埋没“爱吃而钻研泡面”的人才
爱吃泡面被全美排名第32的罗切斯特大学录取,当然这名王同学也不仅只是个“吃货”,学习成绩也是美国名校录取新生的重大标准。但在众多与自己同样优秀的竞争者中,却因为爱吃泡面优先录取了他,这是因为美国的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其所拥有的特长。
从这一事件中,就看出了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更注重学习成绩,而美国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与未来的发展。中国不会有哪所大学会因为一个学生“很会吃泡面”之类的理由而录取他,而在美国,类似事例,并不少见。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像录取通知书里说的“我很高兴你已经准备好投入你未来的独立生活、更深入地钻研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你所热爱的事物”。喜欢吃泡面,就认真去钻研,对它的生产与制作都穷尽一切去了解。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王同学喜欢吃泡面,继而去钻研与泡面相关的知识,正是这点吸引了罗切斯特大学。在各领域学有所成的人物,大多都是因为爱好所以坚持,爱好吃泡面,就去尝尽天下的泡面,精研泡面的相关知识,这种热情,这种狂热精神,正是“成长得更加强大”的最重要养分。
只有成绩,没有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对爱好的“狂热”,或许在学生时期,是听话甚至很勤奋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好,但走入社会后,却可能欠缺“后劲”,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的对知识的求知渴望。美国的这种选材方式,如同马拉松比赛一样,看重的是支撑选手最终夺冠的耐力与动力。而且王同学喜欢吃泡面而去钻研泡面,看似理想普通甚至不值一提,但社会需要的就是这些求真务实的人才。
如果只有着宏大的理想,但却眼高手低,不仅于社会无益,反倒可能增添了一个整天只懂抱怨而不去脚踏实地工作的人,而于社会有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要更有眼光,做识马的伯乐,如此,能使千里马脱颖而出,也能因为懂得识人才、用人才、培养人才,而使自己学校更增添光彩与荣誉。
从“爱吃泡面”被美国名校录取的这则新闻中,国内一些高校是否会有所羞惭与领悟?不埋没一位真正有潜质的学生,进而将其培养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正是学校的职责与光荣使命。任何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像美国的罗切斯特大学一样“狂热”地去挖掘那些潜藏在学生中的“泡面英雄”。
美国高校录取泡面考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名中国高三学生因狂热泡面的独特经历,被美国知名高校录取,这在中国近乎成了传奇。诚然,这名中国高三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很棒,不过,美国高校的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的教育理念,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其实,我们不能仅仅把美国高校不惟成绩录取泡面考生的行为,解读为中美之间教育、文化的差异,它也应给我们推进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带来启示。
首先,政府应给大学充分的自主自理权。大学去政治化,是我们大学改革的一大目标,大学的去政治化表现在高校招生上,就是要让高校有充足的自主权。现在,已经有些大学开始了推荐制度,然而,这样的推荐制度还是步履艰辛。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如果不是成绩特别优异,根本不能通过推荐制这个渠道进入高校。那么,如果申请中国大学,恐怕福州这名考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次,社会也应多给大学支持。如果这件事发生中国,想想我们的民众会有什么反应。虽然很多人支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真的有高中校长推荐了非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或者是高校破格录取了奇才考生,他们是要背负民众广泛质疑,甚至是谩骂的。美国高校录取泡面考生,也应让我们反思。
另外,美国这所名校招生中国泡面考生,并非哗众取宠,而是真心实意地选拔人才。福建的王同学吃遍世界各国的泡面,这虽然不是什么爱好,也谈不上是一种奇才,但这段泡面经历,必然会给他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或许会沉淀为对泡面独一无二的探索精神。这样的精神与执着,是难能可贵的,这切合了美国这所高校的招录标准。再者,美国高校录取他,一定会让他继续发展爱好,保护好他的积极性,这对中国高校而言,也是一种启发。
【启示与思考】
一碗泡面,看似不起眼,却换来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的确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但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还是端正心态,多将精力用在学习上,不要也走吃泡面的捷径。毕竟,这种逆袭神话实在很难复制。
如何录取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标准具有迥异,但是,成绩的优秀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所谓的择优录取。这则新闻被阐释为“高三男生因爱吃泡面被美国名校录取”,这显然有片面解读之嫌。毕竟,相关考试的成绩好、分数高是必然的敲门砖,在成绩达标的前提下,“爱吃泡面”这样的个性成为他被录取的优势,这才是对此事更为全面的解读。
然而即便如此,也让人惊讶。在公众的固有认知下,一名学生要被名校录取,分数是命根,其他的都是浮云。至于因为爱吃泡面被名校录取,更是不敢想的事情。这源于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分数的公平,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美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以培养能力为根本要义。于是,当有人的爱好与众不同时,其“个性标签”的优势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说到底,名校因为高中生爱吃泡面而优先录取,是对学生个性化的一种尊重与塑造。据悉,一般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不会招收两个背景相似的学生,如果两名申请人都毕业于重点中学,成绩优异,他们只会从中挑选个性标签更加鲜明的。现实教育中,美国大学对个性的鼓励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耶鲁大学都会在入学典礼上介绍一位新生,有一年,校长就推荐了一个擅长做苹果派的女生。校长解释,几乎所有同学的爱好都选择了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会写“擅长做苹果派”。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优先录取爱吃泡面的同学在意料之中,估计从来也没有哪个学生会在兴趣爱好上写“爱吃泡面”吧。
当然我们也必须强调,国外高校在招生的类别和层次上,拥有宽泛的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也是以成绩的优异为重要考核标准,福州该高三男生吃泡面的爱好,只能算作一种“点缀”。从通知书中不难看出,该高校对成绩并不是忽略不计,而是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纳入了招考考核的标准范畴。因此,录取福州的这位,不是该高校将考生吃泡面的爱好当成唯一的录取依据,而是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通过这样一起事件,也足以启示我国的高校。尽管这些年我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上升,但科技类的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仍然无解。不敢说“塑造个性尊重个性”就是我国高校落后的主要原因,但肯定是原因之一。毕竟,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个体的个性越发展,社会就越有朝气与活力。因而,希望我国的高校,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尊重与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4/765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