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地方官员患上“010恐惧症”,如何得解?

2014年04月07日 21:53

 

【基层声音】

【事件介绍】

1

外地干部头疼010来电:多为骚扰电话来头很大

如今骚扰电话满天飞,但对很多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而言,“010”开头的电话对他们更像一个“魔咒”,一位和记者相熟的地方干部这样说:“至少90%都是骚扰来电,但很多又不是一般的骚扰电话,接就等于接了麻烦。”部分企业老总和地方干部还称,看到来电显示是陌生的“010”号码就头疼,“我们管这叫010恐惧症”。

讲述

乡长接到所谓“中南海邀请”

记者曾在北京电话采访江苏吴江某企业老总,用固定电话打过去,对方手机一直提示“正在通话中”。后来得知,这位老总对手机做了设置,陌生电话一个也打不进去。

“我这也是被逼的。”谈起此事,这位老总倍感无奈。他说,不是自己摆谱,而是实在被搞怕了,很多外地的陌生电话,尤其是“北京来电”,接了之后,就是各种名目的参选、参评、邀请、会议……“有关企业的,有关个人的,名目五花八门,不想参加,可又怕真有来头,烦透了!”

记者调查发现,接到过此类电话的企业负责人、地方干部不在少数。苏北一个副县长笑言,他从当乡长开始,就接到过所谓的“中南海的邀请”。另一位苏南企业负责人说:“内容都差不多,研讨会或者培训会,反正一句话,只要给钱,什么文凭、奖状、头衔都是小菜一碟。”

一位年过四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前几年光优秀企业家头衔就拿了好几个,甚至还有一个是亚太范围的,“他们很直接,就说这个需要交评比费,还有相关证书、奖杯等的制作费等,就是掏钱买奖。”

接到类似的电话多了,这些经常被骚扰的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学会了“反骚扰”。苏州一位干部说,一般来说手机还是会接的,固话接的就少了。

现象

骚扰电话“口气大”“来头大”

一位自称得了“010恐惧症”的地方干部苦笑着告诉记者,骚扰电话不全是“北京来电”,但“010”占据了“大头”,而且近几年还有了变化,以前主要是北京的,现在上海和一些省会城市的电话也多了起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骚扰电话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推销图书、画册、邮册、纪念币的;二是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参评各类奖项的;三是邀请参加各类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的;四是自称新闻单位要做正面有偿新闻或收负面“封口费”的。

这些陌生电话的共同特点是“来头很大”,起码打着国家部委下属机构的旗号,有些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徐州睢宁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真的很难分辨真假,打这种电话的,有些还很横,你一说没这个经费,立刻就拿大帽子出来压人。有一次我们一个镇长就被一个推销理论书籍的唬住了,到处找关系打听,结果查出那个电话和其所说的单位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安了心。”

近年来,不止一地的基层干部曾向记者打听某某媒体是不是真的,所谓“封口费”要不要给,一位地方干部直言:“现在想挑出地方政府的毛病很容易,面对这样直接要"封口费"的,我们也很矛盾,给吧不甘心,不给吧又担心真的闹大了。”

 

分析

打部委擦边球忽悠干部骗钱

既然明知是忽悠,直接回绝不就行了吗?当记者抛出疑问时,受访者都直言没那么简单。睢宁那位干部说:“关键就是很难分辨真假,对我们基层单位或者企业而言,可不想得罪部委办局,万一真是哪个部委的下属机构呢,万一真和哪个领导关系很铁呢?”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一直对部委下属机构进行精简,一些部委也经常声明自己是“被冠名”“被组织”,但现在打擦边球的依然很多。

北京某部委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下属机构,现在不敢这样乱搞。这些到处骚扰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一部分是真有点关系,通过一些部门或领导搞个挂名权或合作权,“草台班子”就搭起来了;另一部分则什么真东西都没有,骗一笔是一笔。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一边是不接电话被动地“躲”,另一边是忽悠大军有增无减。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但社会上利用权力胡乱作为的现象仍然不少。对此,不仅要限制有关部门自身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溢出效应”也要高度重视,把权力从根到叶都关进笼子,从根子上让这些人无法钻空子。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要敢于直接说“不”。不可否认,正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类现象。

为什么会有“010恐惧症”?

近日有消息称,区位号是“010”的电话,让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头疼甚至紧张,乃至被他们设定为“骚扰电话”。“010”代表着北京来电,他们害怕的原因有几个,第一:这样的电话可能是从自己的上级打来的,担心不接或者接了说错了话,怠慢了领导。第二,这样的电话可能是央视之类国家媒体对存在问题的采访,担心自己的错误被媒体曝光,因为之前确实有人利用电话索要“封口费”的。这种敲诈行为必须绳之以法,但具体到地方官员,能被一个电话号码吓到,还是因为自己有见不得人的软肋,甚至有不可告人之处,而很多问题甚至就是被这样的电话“诈”出来的,能让类似电话失去“魔法”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古人说的“无欲则刚”,只有当人没有或者很少贪欲的时候,为人处世才可能刚正。

之前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为官者,低调是最多的行为方式,所谓低调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包括在职时,不敢说真话,随大流,采取惯性思维,遇到事情左顾右盼等。在对“您认为中国低调官员占有多大比例”的回答中,高达71.23%的受调查者选择占“绝大多数”,20.66%的受调查者选择“大多数”,两项合计高达91.89%。之所以低调,无非是不想成为出头鸟,不想引人关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的行为经不起众人端详,经不起法规检验,另一个原因则是,高调会伤人,伤了人自己也就少了条后路,这显然是与无欲则刚相悖:一个清廉之官可以在任何时候,敢于接受任何方式的检验,这样的人,也没必要给自己留后路。

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无论是“010”的区位号电话,还是艳照敲诈,都属于违法犯罪的“鬼”,不管其动机如何,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但是,这些坏事似乎也多了好的一面,无形中对每个官员都多了一次考验,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才不会被各种各样的“鬼”吓倒,也才能使敲诈这个“产业”失去生存土壤。

基层官员“010恐惧症”恐的是权力魅影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大概10年前就有媒体梳理过此类现象,并引发社会反思。如今看来,这一怪象远未绝迹,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北京来电不外乎四种:推销图书、画册、邮册、纪念币的;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参评各类奖项的;邀请参加各类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的;自称新闻单位要做正面有偿新闻或收负面“封口费”的。无论哪种情况,接到电话者只要付之一笑,或严词拒绝即可,恐惧何来之有?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些人之所以恐惧北京来电,实是恐惧来电背后的权力魅影。不少北京来电善于拉大旗作虎皮,有的冒名“中南海邀请”,有的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有些一看就知骗局,可也有打着国家部委或部委下属机构幌子的,令人不知深浅,防不胜防。如果不假思索就拒绝,后果会不会很严重?徐州睢宁一名官员就说,有的北京来电喜欢拿大帽子压人,“有一次我们一个镇长就被一个推销理论书籍的唬住了,到处找关系打听,结果查出那个电话和其所说的单位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安了心”。可是,假如真有关系呢?

 

从媒体披露的案例看,一些北京来电很会玩狐假虎威的游戏,但也有些人确有底气,即有国家部委背景或确系国家部委下属机构,因此理直气壮,更加肆无忌惮。对这样的北京来电,一些基层官员和企业主就无可奈何,不敢得罪。更何况,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确有把柄可抓,对于北京打来的索要封口费电话,有官员就坦言,“现在想挑出地方政府的毛病很容易,面对这样直接要封口费的,我们也很矛盾,给吧不甘心,不给吧又担心真的闹大了”。

恐惧北京来电,映衬出基层官员和企业主缺乏救济的生存状态。法治社会,必然让蝇营狗苟的骗子无立足之地。治愈基层官员和企业主的“010恐惧症”,最终需要开出法治的药方,除了依法打击骗子,还需要国家部委自我规范,特别是管好下属机构,遏制它们傍政府的变现冲动。而作为基层官员,也只有身正才不怕影子斜。

别做“010来电”钓饵下的那条鱼

010骚扰来电,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推销图书、画册、邮册、纪念币的;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参评各类奖项的;邀请参加各类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的。还有一种是自称新闻单位要做正面有偿新闻或收负面“封口费”的。

这些陌生电话的共同特点,一是“来头”都很大,起码打着国家部委下属机构的旗号,有些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二是来电的目的都是为了钱。不管是卖书的,评奖的,组织××会的,抑或是索要“封口费”的,要钱才是真正的目的。

事实上,这些010来电,“来头”虽然很大,但只是个自欺欺人的“障眼法”,“拉大旗作虎皮,吓唬别人壮胆自己”,素来是骗子耍弄的小伎俩。北京某部委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下属机构,现在不敢这样乱搞。这些到处骚扰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一部分是真有点关系,通过一些部门或领导搞个挂名权或合作权;另一部分则什么真东西都没有,骗一笔是一笔。

试想,一级堂堂的国家部委,哪会以单位的名义向你卖图书、画册、纪念币?“中南海”、“联合国”哪能“惦念”你这位基层干部或企业家?“010来电”,不过是人家抛下的鱼饵,钓上一个算一个。你若是为之恐惧,那只能说,你太“自作多情”了——人家广泛撒网,重点捕鱼,从电话号码本扒拉出一个电话打过去,骚扰你一下;放下电话,人家根本不知你姓啥名谁,你谈何“010恐惧症”?

不否认,010骚扰电话的背后有权力的魅影。比如,一些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民间组织挂靠在权力机构之下,个别领导甚至还在这学会那协会任职或挂名,这就为某些×会、个人“理直气壮”骗钱提供了口实。所以,治疗“010恐惧症”,需要把权力从根到叶都关进笼子,防止权力的“溢出效应”肆意横流。

与此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要傻乎乎地去做“010来电”钓饵下的那条鱼。没有市场,则没有卖方——“010来电”长久不衰的根由,在于社会上的确有人因胆小和无知频频“接招”,甚至甘愿接招,以至于助纣为虐,助长了此类现象。

比较典型的,是今年2月央视曝光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的“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有偿评比骗局。该学会是一个非法机构,地方医院交钱就能获取荣誉,主办方一次便可获利近千万元,真可谓是“一牌(匾)值千金”。暴利之下,只能刺激“010来电”越发疯狂,让基层干部和企业家不胜烦忧,甚至为之恐惧。

不做“010来电”钓饵下的那条鱼,是需要底气的,比如不贪恋虚假荣誉;自身清正,手脚干净;不畏惧权力……也只有不理不睬,才是根治“010恐惧症”的“特效药”。

 

【启示与思考】

无欲则刚,不阿则正。如果企业老总和地方官员没有攀结高层权力的小算盘,又何必纠结,更是谈何恐惧?权力的魅影闪烁其中,私相授受的灰色地带,或正是制造“北京来电”烦恼的土壤所在。

所谓“010恐惧症”,对于企业老总和地方官员而言,无非是这样的心态:各种各样真假莫辩的打着部委旗号的活动邀约,不参加吧,要么害怕拒绝触怒领导,要么害怕失去与高层亲近的机会;参加吧,有些活动是狐假虎威,是在打着部委的旗号招摇撞骗。所谓“010恐惧症”,更像是面对鸡肋时的纠结。

“北京来电”,假的并不可怕,怕的是亦真亦假。在权力清单尚不悉数明确,在权力行为尚未完全关进笼子之前,难免有些人、有些机构打着部委的旗号挣外快。恐惧“北京来电”,投射出来的,正是不羁的权力魅影在作祟。

长期以来,权力不断衍生出各种机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公司实体,很多都有说不清的关系、道不明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权力机构“以权谋利”泛滥。就拿评比项目来说,去年9月国务院一次叫停76项评比表彰活动,而云南某市一年接待上级检查评比达四百多次。评比如此,编年鉴、办培训、卖纪念币等更是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可以说,“真权力”寻租,“假权力”乱真,成了骚扰电话滋生的温床。

这让人想起狐假虎威的故事,狐狸的狡猾令人生厌,但是老虎的威风却不能不让人心存忌惮。换句话说,人们恐惧的不是“狐狸”的电话骚扰,而是“老虎”的权力魅影。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一些部门权力资源过于集中,企业的生死存亡,干部的宦海浮沉,莫不与之息息相关,这让接电话者心存忌惮;另一方面,权力运行存在失范逾矩的情况,更为以假乱真创造了心理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权力太集中、运行欠规范,才为打着权力旗号的诈骗行为洞开方便之门。

因此,严惩行骗者固然是当务之急,但规范权力才是治本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010恐惧症”的背后,其实是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大课题。简政放权,简的是权力、定的是边界、立的是法度,不仅要打破权力资源不合理的向上集中,而且要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试想,如果能更多地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那么即便骚扰电话打着权力旗号,在资源垄断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又怎能借题发挥?如果确保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在法治轨道上,那么即便北京来电声称背景深厚,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下岂用担心打击报复。

另外,规范社会秩序,需要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发挥监管和执法的综合效能,也需要地方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要克服“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敢于对“010来电”之类的不良现象直接说“不”,以遏制其滋生蔓延的势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7/7650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