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辽宁:把握正确的发展导向
2014年04月15日 09:43
发展导向,决定着发展的路径和内涵,关系着发展的协调性和成效。把握正确的发展导向,对于实现行稳致远的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格外重视。
(一)
要把握发展的问题导向。
及时发现、明确提出并积极解决问题,是一切发展进步的起点,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生长点,总是意味着新的发展正在到来。如果看不到问题、抓不住问题,甚至害怕问题、躲避问题,就会导致发展偏向错轨。
辽宁的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服务业、民营经济以及外贸支撑力不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既是发展的“拦路虎”,更是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认真务实而不是敷衍搪塞地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调整,就是突破,就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实现行稳致远的新发展。
减轻企业负担,是解决一系列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各方面呼声最高。企业负担重不是新问题,但有新表现,已对发展形成瓶颈制约。形势再次倒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必须以断然措施迅速解决。减掉了负担,好企业就能飞,困难企业就能活,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就能兴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明显提高。
我们不能老是被倒逼,一定要自觉强化问题意识,吃透抓准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牵动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苗头性问题,真正把辽宁的发展新优势建立起来。
(二)
要把握发展的民生导向。
民生导向是发展的基本导向,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好体现。发展水平越高,越要坚持民生导向。
在中央亲切关怀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辽宁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等重点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于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特殊性,现在仍有不少困难群众,这进一步突显了民生导向的重要性。
我们抓发展,一定要突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做实各项民生工作,尽力而为确保兜住基本民生的底,量力而行持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着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化解过剩产能中出现的再就业等新形势下重点民生工作,特别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三)
要把握发展的环境导向。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历史欠账。振兴以来连年奋战、辛苦备尝,还了不少生态环境欠账,以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不过,真正走出一条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新路,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一时破坏几十年恢复不起来,恢复时的投入往往超过破坏时所得的十倍、百倍。这个账,我们一定要算清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深入实施碧水工程、青山工程、蓝天工程等各项生态环境工程,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任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把辽宁建设成为北方生态省。这是千秋万代的大事,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抓出成效。
改善生态环境,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积多年之功方能显效。很多在野外一线辛勤工作的同志长期默默无闻,他们的贡献造福人民,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我们自己也要甘当无名英雄。
(四)
要把握发展的安全导向。
确保发展安全,是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课题,是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高度重视和确保粮食安全、金融安全、财政安全、产业安全、资源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运行、资源充分有效供给、发展利益得到切实维护的整体能力。
确保发展安全离不开制度创新。要加快完善确保发展安全的法规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预警应对机制,全面加强监管和防范,全面落实责任,纳入考察考核。
安全意识淡漠在当前带有普遍性。要全面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上上下下的安全意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消除一切盲区、漏洞和隐患,牢固筑起一道道密不透风的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5/7650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