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一掷千金”的豪华“宝马班”可以有吗?
2014年04月08日 13:22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宝马班”学生住五星酒店 合格可进宝马工作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
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培养“准员工”,引发不少质疑:“高大上”的特权待遇是否侵占其他在校生的教育资源?“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是否必要、能否复制?
豪华“宝马班”
发电脑,外出坐飞机、住五星酒店
“宝马班”教学楼坐落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一角,1580平方米的教学区域十分气派,完全按照宝马4S店面装潢。步入其中,蓝白相间的BMW标识十分醒目,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宝马公司的文化背景墙。
该教学区域功能十分齐全,包括多个理论教学单元和实践操作间,甚至还有茶歇区。理论教学单元属小班教学,皆配备中央空调。实践操作间里陈列着多款崭新的宝马车,各类发动机和数据设备一应俱全。而在专门的茶歇区,摆放着大屏电视、精致桌椅,吧台后面有咖啡机和微波炉。此外,学生每人派发电脑,教学楼设有无线网。甚至老师和学生外出培训时,都是坐飞机往返、住五星级酒店。
职院汽车运用系主任李治国介绍,这层豪华的教学区域共斥资1300余万元,其中校方支付600余万元,宝马公司支付剩余费用。
企业“私人订制”
学校为宝马公司对口培养“准员工”
李治国介绍,“宝马班”是2012年宝马中国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定向委托培训基地,这样的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5家。简单来说,功能就是: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符合宝马技术要求,并适应宝马文化的“准员工”。
“学生在大二下期报名,经过企业出题的笔试、经销商面试等环节,从数百名学生中选出22名,第三年进入‘宝马班’学习。”李治国说,与传统课堂不同,“宝马班”采用的是工学交替培养,学的是专门针对宝马车的理论和技术,还有大半时间在4S店实习。
记者了解到,学成后,企业会对学生能力进行初级认证,然后签署就业协议。宝马学徒员工需要工作3年才能报考初级认证,而在学校只需一年。
各方争议
“订单培养”是否公平?利弊几何?
然而,“订单培养”也存在争议。企业“私人订制”,花大力、下血本培养,教的内容都针对单一品牌,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导致学生就业选择面狭窄?会不会引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李文明并未进入“宝马班”学习。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羡慕“订单培养”的学生,“在普通班学综合技术,以后就算公司倒了还能自己开店创业,不会饿肚子。”
“订单班”也引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诟病。“学校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侵占其余学生的教育资源,导致严重的失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自立说,“建议将这种好的教学模式扩大到非订单班级,让学生共享师资、硬件、实习机会等优势资源。”
观点争锋:豪华“宝马班”可以有吗?
反对:职业院校设“宝马班”,莫小觑负面性
诚然,该学院开设“宝马班”,属于企业的一种“私人订制”,符合相关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既然宝马公司需要“高大上”的员工,他们豪华定制“宝马工人”,相关职业院校确实没理由拒绝联合培养的要求。
职业院校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无可厚非,但“宝马班”的开设,其负面性也不可小觑。一者,“一校两制”的培养格局下所惠及的学生群体较小。“订单教育”确实引进了更为实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惠及的学生群体实在太过少了,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宝马学生”,在“一校两制”之下,众多的学生只能过着草根生活。二者,有可能侵占了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不公。毋庸讳言,“宝马班”学生享受着学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学生基本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这对众多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三者,有可能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带来不小的冲击。“宝马班”的学生享受着超级待遇,会让他们有一种极度的优越感,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屑甚至鄙视;而非“宝马班”学生有可能在冷眼中产生怨气甚至戾气,总想找个机会释放。两种培养模式,两极分化可能相当明显。
教育需要创新,但绝不是走贵族路线、热衷培养极品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来讲,不能“唯财是举”,只要企业愿意砸金,什么班都敢办。办平民教育、走大众化道路,应该是所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倘若被功利绑架而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样的职业教育有何价值和存在的必要?
对办“宝马班”有三忧
一忧会违背高等教育规律。表面来看,“宝马班”是企业向学校下的一张人才“订单”,是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这似乎无可厚厚。然而,高职院校本来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流程,如果以企业人才标准为依据教学,岂不是把办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学生谋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违背高等教育的规律吗?
二忧会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宝马班”是企业对培养目标和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方式,侧重于企业与学校的需要。尽管“宝马班”满足了企业所需人才与学校就业率的需要,但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忽视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塑造,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吗?
三忧学生会难以重新择业。订单培养主要是满足企业甚至岗位的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学校就没有足够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变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另外,订单培养还有滞后性,学生毕业后可能因知识与技能已经落后于企业岗位升级换代的要求,以致在重新择业时陷入因技能单一而失业的困境中。
支持:莫笑豪华“宝马班”职教不妨“私人定制”
豪华“宝马班”被曝光以后,引发了外界不小的关注与质疑,可实际上,用宝马公司的话说,如果员工自己都没有体验过优质服务,怎么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这不过是他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企业文化,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说到底,也是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品牌价值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他们有为自己未来的员工“高消费”买单的实力,本不需要外界说三道四。
至于有人担心这种“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就业面狭窄,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我觉得也不是个问题。对汽车行业来说,不管是营销、设计、维修还是其他的工种岗位,虽然各个品牌之间会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相通的,不存在一个人修车只会修宝马,卖车也只会卖宝马的情况。
和一些人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企业“私人定制”、学校“订单培养”的优势,更应该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多些肯定与鼓励。企业提供资本,学校提供资源,共同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这不但等于是为这些学生开辟了就业的“绿色通道”,而且这种“私人定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必定比一般员工更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缓解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的“用工荒”。这实际上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之举,值得肯定。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的话,就是需要学校做好教育资源在“宝马班”“保时捷班”等“私人定制”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均衡分配,不能过于向“宝马班”学生倾斜而给人一种厚此薄彼的感觉。那样的话,不但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说到底,像“宝马班”这种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模式,值得国内其他一些职业院校借鉴学习。
“宝马班” 价值大于争议
豪华“宝马班”被曝光以后,引发了外界不小的质疑。这些关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是否过于奢侈浪费;二是这样“高大上”的待遇是否侵占了其他在校学生的资源。可实际上,用宝马公司的话说,如果员工自己都没有体验过优质服务,怎么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这不过是他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企业文化,在笔者看来,无可厚非。
年初招聘,许多企业常喊“技工荒”,抱怨职业教育不接地气,但有多少企业真正有自己的技术人才战略?反观“宝马班”之于宝马企业,仅仅只是一个环节,就从中可以窥见其成功绝非偶然。而过滤掉“宝马班”的个体特色,上升到共性的部分,他们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更值得企业思考。
由此而言,豪华“宝马班”的价值远大于争议。当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企业也应转变理念,把培养人才当成分内的事,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舍得投入、关口前置,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念和技能标准去参与职业教育,无疑能够有效扭转企业需求与技术人才的供需缺位。
中立:从“宝马班”看现代职业教育
其实,企业或行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或学校,并非从宝马开始,比如,之前的中专电力、中专税校,都属于行业“订制”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几乎都进入了本行业。而且,现在这种高度教育学校,也不是只有“宝马班”。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尽管有些奢华,但属于“私人订制”,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也没有质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宝马班”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现代高等教育之所以备受诟病,一是因为高校“大而全”,学生没有专长;二是因为学生越来越难以就业,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三是大学生毕业后干农民工的活挣农民工的工资,白上大学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有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是很受学校和学生喜欢的,哪个学生也不愿意“毕业即失业”,哪个学生也不想“白上”几年大学或高职。所以,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高等教育不应脱离社会,应该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从这个角度说,高校对接社会对接企业的改革尝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然而,这种“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是否有必要、能否复制呢?笔者认为,有些人对“宝马班”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位大三学生说得好,“在普通班学综合技术,以后就算公司倒了还能自己开店创业。”而特别专业的学生几乎只能对口就业,一旦公司不景气,职工就会有生计困难,因为他们太把生计寄望于某个企业了。东北大批产业工人失业后再难以就业,以至于影响到基本的生活,就是鲜活的例子。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比较专业的学校如煤机碳机学校先后转轨,也是很好的证明。在笔者看来,学校不是企业,也不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学校主要是教人学会工作的能力,不是主要传授一门技能,有些技能只能就业后在实践中学。一个人靠一门技能吃一辈子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一个人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才能吃一辈子。这才是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准员工”,这种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无疑契合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不过,凡事一旦贴上“宝马”的标签,就容易引发争议。我们需警惕“公平陷阱”,更不能因噎废食,对新生事物不妨多些耐心。
社会对“宝马班”的最大争议,无非是这种豪华培养模式会挤压和侵占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人为制造不公。这种质疑预设了资源的“独享性”和“封闭性”。教育资源不是“一潭死水”,当一种多赢的培养模式把教育资源激活以后,必将会带来扩散效应,从而惠及更多更广范围。“宝马班”占用奢华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式,将会给企业、学校更多启发,使其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升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
出行坐飞机、住宿五星级、上课享茶歇,“宝马班”独享“私人定制”,土豪范儿十足,如此待遇引发外界不小的质疑。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企业为维护自身品牌价值,提高员工服务意识,为自己的准员工准备的一种优质服务体验,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殊不知,有付出才有回报,“宝马班”光鲜背后是无数的努力与付出。订制培养的教学模式,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所欠缺的。“宝马班”走出的“订单培养”这一步正是我国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方向!
实际上,“私人定制”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无疑是一种创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得到大家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企业提供专项资金,学校提供教育资源,二者合力培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私人定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肯定比一般毕业生过硬,肯定比一般毕业生更能够胜任企业工作,缓解目前企业都面临的用工荒问题,个人也将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不得不说这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之举,值得肯定!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宝马班”的定制模式也不例外。存在公用的试用中心由定制学生独享,挤占公共教学资源;“订制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去何方的问题。但这种创新模式的出现符合发展规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投向“订单培养”模式,而不是豪华“宝马班”。如何充分完善这一模式、平衡效率和公平、放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才是正事。同时,我们也相信类似于“宝马班”这样的创新定会在发展过程中查漏补缺、取长补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8/765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