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因婚致贫”现象当警惕
2014年04月08日 13:35
【百姓生活】
【事件介绍】
部分农村地区结婚花费数十万有家庭因婚致贫
——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娶妻现象调查
记者近日在冀鲁豫部分农村地区调研,许多农民反映,当地结婚费用居高不下。动辄几十万元的天价花费成为不少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民直呼“娶不起”,有些家庭甚至因婚致贫。
“天价”婚娶“娶不起”
春节前刚给儿子完婚的河北省馆陶县孙庄村的孙明(化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订婚下礼三万三;结婚彩礼十二万;家里没新房,被女方要去二十万房子钱;买汽车八万;再加上家具家电、婚礼摆席、谢媒人钱,近五十万没了。”
记者调查发现,“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现象在这些地方普遍存在,很多农民直呼“娶不起”。
村民反映,女方的结婚条件一般是:离县城近的要在县城买一套房,远的要在村里盖一套楼房;盖平房则不仅要盖主房、厢房,还要盖门房;彩礼普遍超过10万元,有的还要求买辆家用轿车。
河北邱县、大名县部分农村还有彩礼要有“三斤”或者“万紫千红一片绿”的说法。前者是指百元人民币三斤(约十四五万元);后者则是“一万张紫色五元钞票,一千张红色百元钞票和一堆绿色五十元钞票”(二十万元左右)。
“天价”婚娶已成为许多农民的沉重负担,是部分农村家庭负债、致贫的主要原因。多地群众反映,父子辛苦数年打工积攒的钱仅够盖(买)房子,其他花费只能靠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借高利贷结婚的个案。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表示,“天价”婚娶直接导致农村一批中老年人赤贫化。“有车有楼,家里还有两头老黄牛”是流传在冀豫一些村庄的一个说法,意思是除了“车”和“楼”这两样结婚必备品外,男方的父母若是身体健康,能像“黄牛”一样干活就锦上添花了。在河南南部一些县乡,“打工挣钱给儿子娶媳妇”成为很多农村中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目标。
婚娶负担为何如此沉重
村民们认为,“娶妻贵”首先源于“娶妻难”。弟弟刚相完一次亲的河北省馆陶县西苏村的殷超向记者抱怨说,现在相亲需要“排号”,“这次见的女孩条件一般,但是人家两天见了27个男的,我弟弟排21号。”
专家认为,一些农村青年“娶妻难”的原因,一是在计划生育大背景下,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衡,二是近年来农村青年大量进城,相比男青年,女青年留城较为容易,更加剧了农村适婚青年性别结构失衡。
除“娶妻难”外,攀比心理也是导致农村结婚费用飞涨的重要原因。吴忠民表示,随着城乡交流加速,农村青年结婚花费有向城市青年看齐的倾向。对农村婚嫁情况比较了解的大名县大学生村官张方说:“一些农村富裕家庭结婚大操大办也引发其他村民竞相攀比,很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
“天价”婚娶现象也暴露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短板。“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农村风气问题。”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深层次上讲,则是由农村治理缺陷导致的农民行为缺乏引导和约束。
引导农村婚嫁回归理性
专家认为,鉴于这一现象对农民生活乃至农村风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各地应主动应对,加强引导。
首先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措施。谭克俭表示,下一步,随着国家“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实,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会得以缓解。各地在农村地区尤其要加强宣传,倡导正确的生育观,严禁选择性生育。
吴忠民认为,在“八项规定”精神的影响下,公务人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扭转奢靡之风。
其次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新形势下的移风易俗,教育群众形成理性的婚嫁观。谭克俭说,过去移风易俗集中在农村本地旧传统,现在要开展新形势下的移风易俗,教育群众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婚事俭办,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婚俗。
最后是加快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谭克俭认为,“自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具有约束和教化作用。在农村地区应加快培育类似红白理事会这样的社会组织,通过“自组织”的力量,加强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约束村民行为,强化农村社会治理。
天价“娶不起”是嫁女还是取“钞票”?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彩礼“三转一响”带咔嚓外加几厨几柜,就使好多家庭承受不起,如今“水涨船高”也太快了,不知道谁在莫名其妙“发明”天价婚娶方式,一些并不富裕的农村地方居然是从“三转一响”变成百元人民币“三斤”或者“万紫千红一片绿”的约二十万元左右的说法。“天价”婚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许多农民的沉重负担,是部分农村家庭负债、致贫的主要原因。
“火不烧山地不肥,人不取钱身不贵”。这种传统陋习是天价“娶不起”的一个原因。女子身贵农村青年“娶妻难”的原因,在计划生育大背景下,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衡,加上城镇快速发展,农村青年大量进城,相比男青年,女青年更喜欢城市生活,最想在城市安家,更加剧了农村适婚青年性别结构失衡,“物以稀为贵”,致使结婚彩礼一路攀升,从几万到几十万,使父母各种途径辛苦攒下的钱全部一次性用在儿女结婚身上不说,还债台高筑。
“打肿脸充胖子”。攀比心理也是导致农村结婚费用飞涨的重要原因,本来一些女性都比较现实,只考虑自己小家的眼前的利益,哪顾及“家里两头老黄牛”艰辛,只考虑有车有楼,操阔比富,不考虑结婚负债累累日子怎么过,青年结婚花费有向城市青年看齐,与一些农村富裕家庭结婚大操大办也引发其他村民竞相攀比,“你不输鼻子,他就更不输耳朵”,一个比一个要求高,一个比一个婚宴办的奢华。必定父母的能力有限,当然婚后是债务一个比一个多,不排除结婚后的日子一个比一个难过。
“天价”婚娶现象也暴露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短板。结婚虽然是终身大事,但勤俭持家、幸福一生更是大事,嫁娶双方父母、子女在商定结婚事宜时,莫忘与家庭经济、现实状况商量,必定嫁的是女,不是纯属要钞票,子女要多考虑父母挣钱辛苦不易,父母要考虑子女婚后生活是否幸福。
“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天价“娶不起”现象应该遏制,婚事新办、婚事俭办,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婚俗更应积极倡导。把用于婚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资金用在小两口干事创业、筑造美满幸福家庭才是正理。
乡村爱情如何才能停下“金钱圆舞曲”
结婚费用动辄几十万元,直接原因是农村地区男多女少。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让人们倾向于生男孩,为此不惜花钱托关系提前检测性别。而且,上学和打工让更多的农村女孩迁徙到城市或外地,并在异乡落地生根。再者,留在农村的青年只有两种,一是有工作或家境好,他们挑媳妇都挑花眼了,二是没工作或收入低,这才是因婚致贫的群体。
而且农村地区结婚还有两句“丑话”,一个是说在前头的,一个是藏身背后的:女孩家长会理直气壮地希望对方证明财富实力,以便达到为女儿找个好人家的目的。但是,女孩父母不大可能再陪送天价嫁妆,会把一部分钱财留在自己手里。其目的很容易猜到,那就是养了女儿这么多年,却要到别人家去生儿育女,无法为自己养老贡献力量,于是将养老成本一次性转嫁给男方。
也就是说,农村地区天价结婚费用成为普遍现象,面子背后更是子女生活和父母养老的现实考虑。令人担忧的是,谁家都有儿女,他们都要结婚,因婚致贫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扶起来的难度远超推倒下的难度。
除此之外,农村婚姻似乎还称不上乡村爱情,因为天价花费往往意味着父母包办,尽管你喜欢甲,却被安排嫁给乙,这样的感情悲剧并不鲜见。换言之,农村地区结婚花费无论多和少,都不过是为性资源开出的价码,只不过现在物以稀为贵罢了。农村仍旧是男权思想严重的区域,女性权利很难得到基本的保障,结婚前被父母剥夺,结婚后被丈夫剥夺,青春、爱情、梦想、努力都被婚姻和现实禁锢。所以通过上学和打工离开的女孩再也不愿回来,因为不想将通过努力赢来的权利再丢掉。
也就是说,农村结婚的天价花费,爱好面子、稳定生活、保障未来等原因显而易见,但根源在于女性被当成稀缺的性资源待价而沽,这是男女权利不平等激化出的“性别战争”。如今,女性借助不平权的偏见和歧视对男权无意识地反戈一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同样找不到乡村爱情,因为她们并没有自由选择爱情、婚姻、性权和独立的生活。
天价彩礼,婚恋何时返璞归真?
天价彩礼,不是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天价彩礼的影子到处都是。彩礼,是新人结婚时男方赠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果财物数量适当,也未脱离礼仪的功能,也算不上太过分。然而,如今结婚却成了不少男青年的负担,结一次婚花个几十万甚至一百万已经不在话下。只是,如此铺张浪费地操办婚礼,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幸福吗?用天价彩礼来给自家女儿的婚事添堵,就一定能给孩子幸福吗?
不可否认,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儿。但是,一个孩子家庭的穷富,与这个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家庭富有的,如果孩子自身不努力,也可能富不过三代。家庭贫穷的,通过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些婚礼上花费一百多万的,大都是花费他们父母的钱,最多只能承认他的父母亲很有本事,那么他自己是否真的有本事呢?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一百来万根本不算什么大数字。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几万块钱就可能算是大数字了。只是,一个有一百万的人捐一万元跟一个有十元钱的人捐一元,哪个爱心更多好衡量吗?家庭经济暂时困难的,不代表日后不会飞黄腾达。家庭经济富有的,不代表未来依旧前途光明。而且,钱财的多少,与孩子人品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根本不能画等号。
如今,婚恋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早已不是以往媒人做主、父母做主。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是否适合在一起生活,只有当事人双方心里清楚。彩礼,其实是封建时代礼仪的残余。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封建时代卖女儿的残余。女方家长以为把孩子养到这么大,需要男方进行相应的补偿。受制于这种风俗,有的男方家庭为了结婚可谓倾其所有甚至结婚之后一贫如洗。这几年,物价越来越高,彩礼也水涨船高,给不少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只是,笔者想问的是,天价彩礼除了攀比、还有多少礼仪的价值在里面呢?天价彩礼,使婚恋充满着功利性、铜臭味,钞票在婚恋中起主导作用,感情在婚恋中变得一文不值。天价彩礼,更是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相悖,与习总书记提倡的弘扬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悖。
天价彩礼,过多的功利性让婚恋变了味,愿天价彩礼早日画上句号,让婚恋返璞归真。
【启示与思考】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是人伦之常。然而,当婚恋被赤裸裸的金钱、物欲左右时,这种人伦之常必然成为很多人难以言说的“硬伤”。农村娶妻花费动辄几十万元,显然已经和城市“接轨”,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900元的背景下,“娶不起”的压力可想而知,难怪农民会发出“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喟叹了。
“娶妻贵”首先源于“娶妻难”。其一,在计划生育大背景下,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偏少。其二,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农村青年大量进城,相比男青年,女青年留城较为容易,更加剧了农村适婚青年性别结构失衡。其三,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比使用物质实体更有面子,这种攀比心理也导致农村结婚费用飞涨。
“有车有楼,家里还有两头老黄牛”,在这些乡村流行语的语境里,男方父母只是一种赚钱工具,这样的认识突破了传统孝道伦理,更让“代际剥削”显得触目惊心。其实,不论是农村中老年人为儿女幸福甘当“老黄牛”,还是城市老人被儿女无奈“啃老”,这种新的“剥削”并非通常意义上说的赤裸裸的血腥剥削,其背后总不乏为人父母者对儿女的亲情,这种“剥削”呈现出带着一丝悲壮的温情状态。在大多数农村父母眼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儿子娶媳妇,抱上孙子,是父母的基本责任,是传宗接代的人生任务。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信仰,让“为儿娶妻”成为一种人生意义,驱赶着父代不怕牺牲、努力为儿子福祉奋斗,造就了“高价婚娶”的现实土壤。
然而,天价婚姻的背后是否有幸福在守候?昂贵的彩礼是否代表着家庭的稳固?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不仅没有正面影响,天价彩礼还为小夫妻未来的和谐生活埋下了重重隐患。
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的。一旦房子、车子、票子成为结婚的必需品,物质成为了婚姻的主宰,国民生活的幸福水平如何提高?连婚姻都可以买卖的社会离真正的自由有多远?不得不说房地产的居高不下也和中国对房子所有权的执着追求有关,中国人追求稳定幸福,总认为有房子的地方吧才是家,殊不知真正的家和房子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家是夫妻双方的相濡以沫和心灵的依靠,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如果当物质的要求遮盖了内心的诉求,那么这个社会已经需要一些反思和调整了。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天价婚娶不可取,彩礼虽好,但应量力而行,婚后这笔彩礼最好用于提高小夫妻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彩礼才能够充当婚姻这条船的砝码,让婚姻走的更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8/765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