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形成可以传承的改革文化
2014年04月14日 14:5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如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最鲜明的旗帜”、“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从国家特色到党的旗帜,从强大动力到重要法宝,改革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改革已经成为人民共识、民族共识,而且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这种共识和认同,已经取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党中央关于改革的一系列新表述表明:改革已经升华为改革文化,改革文化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文化也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凝炼精神成果而形成的。长征“惊天地、泣鬼神”的空前壮举,“播种机、宣传队”的历史作用,形成了一种文化,长征文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并将永远产生着巨大精神鼓舞作用。改革就是新的长征,党中央对改革的最新概括,揭示了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全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把革命、建设、改革统一起来,使改革具有了丰富内涵和普遍意义。
坚持改革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认识,自然会得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结论。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得到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党对“改革永无止境”的深刻认识,恰恰符合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言:“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改革文化还体现在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闪烁着改革辩证法光芒。例如,在改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提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在各方面改革关系上,“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在改革的实施上,提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在改革的战略与战术上,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决策上,提出“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改革辩证法是改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文化还体现在推进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上。党中央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难题,不但表现出勇于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举措实在、重行践诺。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种“钉钉子”的改革文化,必将为改革顺利推进和改革任务落实起到内在动力的作用。改革的升华,意味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所以改革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看,文化意义上的改革,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更为重大深远的意义,即使2020年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既定任务后,改革必须仍要长期坚持下去。而“钉钉子”的改革文化传承下去,更会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攻坚克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4/7654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