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邀网民晒隐形“四风”,与时俱进的监督创新
2014年04月13日 00:05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中纪委官网邀网民曝光隐形腐败手段 防下有对策
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隐形腐败手段早已令群众深恶痛绝。如今,中纪委官网在“每月e题”栏目主动发邀,请您来晒一晒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
中纪委表示,“五一”将至,“四风”问题或将有所反弹并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变相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收受礼金等问题可能会再次抬头。因此,邀请网民来晒一晒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揭露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
中纪委表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盯紧时间节点,加强执纪监督问责,从具体问题抓起,狠刹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之下,新的腐败手段不断出现,花样不断翻新,充分说明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一年一年抓下去,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坚决防止反弹。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日前中央纪委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新闻宣传通气会上表示,“五一”是“四风”问题高发期,各级党委纪委要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执纪监督,形成驰而不息狠抓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并希望新闻媒体充分利用重点栏目、版面和专题专栏,加大宣传力度,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自觉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设置“四风”问题监督举报栏目,畅通举报渠道,引导群众举报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对查处的顶风违纪案件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
网友留言
@网友“耕读人语”:根除“四风”顽疾,要从制度上着手,打造严密而坚固的制度笼子。现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风头紧,有些人“识时务”,能够自觉将“尾巴”夹一阵子。等风头过去了,“狐狸尾巴”没准还得露出来!防止“一阵风”,关键是建章立制,一定要高擎制度之剑,让有些人的“狐狸尾巴”一露出来就被斩断!
@网友“流星雨”:公交车上,一农民说到低保很气愤,有的家庭条件好的有,有的条件不好的却没有;据说,现在正在核实,其实就是走过场。风声一过,就没事了。领导孩子结婚,上级不是不让大操大办吗?有的就今天请两桌,明天请两桌,反正该请的也都得到场,要不不就赔了吗?四风真是个问题,很难解决呀。
@网友“无能为力”:“四风”当中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容易治,因为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但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非常难治了,因为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的。在我周围以“官僚主义”应对“官僚主义”,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做法非常普遍。我不知道中央政府对这方面有没有有效的措施?
@网友“shaanxiqwp”:不让用公车了,自己搞个私家车,可是这个费用却不用自己出;不让用公车了,自己搞个私家车,然后租给单位;公车拍卖了,有没有发现,价位是很便宜的,而且也不是一般人能拍到的。管理得严格了,坐办公室专等查岗查哨,按时上下班了,却出工不出力。经费节约了,钱到哪里去了,群众不知道,也没发现办了什么事。
每月e题
去年9月,中纪委官网推出“每月e题”栏目,该栏目以留言板的形式,每月发布一个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的主题,并邀请广大网民就这一主题发表评论。截至目前已推出8期。
2014年3月
纠正“四风”,您认为还应该抓什么、怎么抓?
2014年2月
怎样做到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2014年1月
新的一年,如何办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2013年12月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和“小事”,坚决纠正“四风”。对此,你怎么看?
2013年11月
您怎么看在反对“四风”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党纪国法与人情世故之间的关系?
2013年10月
“老虎”“苍蝇”怎么打?
2013年9月
反腐败如何用好互联网?
邀网民晒“隐性腐败”:给反腐装“千里眼”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当前新的腐败手段不断出现,花样不断翻新,“五一”将至,“四风”问题或将有所反弹并以更隐蔽形式出现,变相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收受礼金等问题可能再次抬头。该文提出,邀请网民晒一晒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揭露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
身处人情社会,每当“五一”、中秋、春节等节假日来临,很多人都要互致问候、礼尚往来,以加深亲情友情,培养巩固人际交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假日往往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泛滥的节点,某些人借机搞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收受礼金那一套,有的从违纪违规发展成为严重的违法犯罪。鉴于此,中纪委监察部“五一”前邀请网民晒“四风”问题,为“五一”期间反“四风”、反“节日腐败”打招呼、敲警钟,此举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四风”问题和“节日腐败”一般不同于赤裸裸的腐败行为,而是以职务行为和人情往来为掩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复杂性和隐蔽性,可称之为“隐性腐败”。顾名思义,隐性腐败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腐败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侵占等,性质上可以认定为腐败行为;二是形式上增加了一些掩饰、规避的手法,变得隐秘莫测、晦暗难辨,使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十分困难,有时根本无从下手。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贪官腐败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感情贿赂、帮助贿赂、业绩贿赂、替代行为贿赂、性贿赂等隐性腐败形式。有网友进而概括出10种常见的隐性腐败手段,包括“权权交换,以权易权”、“任人唯亲,为我所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集体决策,逃避责任”、“自由裁量,优亲厚友”、“职务消费,奢侈浪费”等。隐性腐败已经引起了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高度警惕,一些网民和普通群众对此也有切近的观察和感受。
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作为反腐的职能机关,对预防和惩治隐性腐败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但隐性腐败分布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大,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和环节都可能存在,同时其运行的方式和渠道十分隐晦,堪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单靠反腐职能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相较之下,隐性腐败存在和运行于大大小小的社会空间,广大网民和普通群众其实距离隐性腐败最近,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可能发现一些隐性腐败新花样,甚至不经意间会“撞”上一起隐性腐败交易,反腐职能机关邀请他们反映耳闻目睹的隐性腐败信息,无异于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将大大扩展视听、延伸手脚,有助于掌握隐性腐败的动态和全貌,对隐性腐败实施全面精准的打击。
隐性腐败“道高一尺”,反隐性腐败要“魔高一丈”。纪检监察机关邀请网民晒“四风”隐身衣,号召群众揭露曝光隐性腐败新手段,从网民和群众提供的大量信息、线索中发现新动向,总结提炼当前反隐性腐败斗争的新经验,并从制度建设层面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新成果。
反腐败好风凭借力,反隐性腐败未有穷期,这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反隐性腐败推动反腐斗争不断深入的过程,隐性腐败受到最大遏制之日,将是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时。
披隐身衣的“四风”急需整治
我国搞了30多年改革,好改、易改的都改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全是涉险滩、啃硬骨头。改革比触动灵魂更难,但必须改革。唯有改革,中国才有出路。改革如此,反“四风”同样如此。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四风”得到了有效遏制,党政、政风进一步好转,带动了民风和社会风气更加清新明朗。但是必须看到,一方面,目前取得的成效是因为“风头紧”,有些人“识时务”,而“风头”一过,或者那些人摸透了“行情”,效果能否巩固谁也不能打包票;另一方面,“四风”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众所周知,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早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何跳出这个怪圈,需要执政智慧,需要“常”“长”坚持。
毋须讳言,全国上下整治“四风”,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反“四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持续推进反“四风”,急需整治披着“隐身衣”的“四风”。正如网友所言,“四风”中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容易治,因为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非常难治了,因为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的;不让用公车了,自己搞个私家车,可是这个费用却不用自己出;公车拍卖了,价位是很便宜的,但不是一般人能拍到的……诸如此类的披着“隐身衣”的“四风”,如果得不到有效整治,一方面会泛滥成灾,另一方面也会蚕食已经取得的成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反“四风”,面子上的要反,更要反里子里的;桌面上的要反,更要反桌子下的;会上的要反,更要反会下的;明里的要反,更要反暗里的。只要让披着“隐身衣”的“四风”没有出头之日和兴风作浪的机会,反“四风”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我国才能开辟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崭新时代。
网民参与纠风反腐还须常态化
中纪委官网在“每月e题”栏目中让网民参与反腐工作,在网上反映身边的“四风”问题,曝光身边的各种腐败手段,这种将腐败分子置身于人民群众监督的汪洋大海中的做法,值得点赞。中纪委这个邀请,是针对“五一”将至这个背景提出来的。笔者以为,这种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的做法,应该形成常态化。而要常态化,就得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为参与反腐的网民撑腰。
网民要反映问题,曝光腐败行为,还是很有顾虑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的规定。在中纪委官网发一条信息被转载500次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也就是说,网民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构成诽谤罪。怎样界定好在官网晒问题,爆光腐败手段的性质,得用专门的制度来消除网民疑虑。否则,邀请只会停留在“邀请”的环节上,很难真正深入,发挥实际功效。
实际上,普通网民要百分百准确地反映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还是有一定难度。而如果反映的问题不实,不但会加重纪检部门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对被反映(举报)者也是不公平的,甚至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为了让网民的监督更加到位,也有必要建立具体的制度来规范网民的行为。对反映问题属实,甚至对反腐工作有重大贡献的人,不但要保护其人身安全,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恶意中伤他人,蓄意破坏舆论环境的网民,则要追究其责任。
用制度保障其成为常态。网民在官网参与的热情很容易受纠风反腐实际成效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波动。“四风”问题容易反弹,腐败手段会更加隐蔽,需要各级纪检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同样需要有着“雪亮”眼睛的群众全方位的监督、反映、曝光。有专门的制度为网民参与撑腰,网民就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热情,让腐败分子无处遁迹。
春秋战国时的齐威王之所以能够“战胜于朝廷”,是因为其纳谏态度真诚,措施得力。今天中纪委邀请广大网民一起参与纠风反腐,其诚意天地可鉴,有制度撑腰,这种方式就能常态化,不正之风将无法抬头,腐败分子将无法贪腐,那是民众之福,国家之幸。
【启示与思考】
透过新闻中“主动发邀”、“晒一晒”、“隐身衣”等关键词,不难看出中央整治“四风”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人民战”的坚强决心。细心的人们注意到,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有收敛,百姓感同身受,击掌叫好。然而,高压态势之下,“四风”问题仍有抬头,花样不断翻新,形式更加隐秘,令群众深恶痛绝。
前段时间,媒体陆续曝光了一些隐形“四风”案例,让人大跌眼镜: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公款肥吃海喝地点由高档饭店转向内部餐厅、私人会所,甚至将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子当一般的米酒喝;有的借助高科技,将“四风”从现实扩至虚拟,不露声色收受好处;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办私事不用公家的车油料却依然由公家埋单,操办喜宴“化整为零”,今天两桌,明天两桌……这表明,“四风”不仅陋习甚深,而且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纠正起来也绝非朝夕之功、举手之劳。
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从中纪委网站推出“每月e题”栏目、公布举报电话等举措来看,反腐举措已然跟上互联网的节奏,以笔者来看,互联网反腐的时代即将来临!互联网反腐,可以发动网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可以确保反腐举报信息的来源全面。而且,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现实地里群众实名举报会担心遭报复等,互联网反腐则可以让群众少掉这方面的担心,这无疑也是互联网反腐的一个积极方面!
当下,群众路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纪委第二轮巡视也正在进行,我们期待干部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我们也更期待那些伪善面孔的曝光,期待那些隐蔽性腐败的曝光。时值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或许有更多的腐败滋生或者反弹。我们要全民参与,积极反腐,特别要注意比如接下来的五一、五四等节日的腐败变相滋生!同时,随着中纪委反腐的新举措,我们要好好利用互联网这一反腐利器,让腐败彻底无处遁形!
由是观之,中纪委邀请网民晒身边的隐形“四风”,是一个与时俱进、顺应民意的监督创新,散发出强烈的信号意义,值得点赞、推而广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3/765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