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经济改革首季报
2014年04月14日 13:19
增长平添“改革色”
开局乏力让瑞银、美银美林等国际机构相继下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少海外专家担心,面对经济惯性下行,中国改革议程恐难以像人们希望那样“甩开膀子”。特别是中央政府4月初宣布加强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等“稳增长”措施以来,一种认为中国政府将迫于压力重启刺激的声音开始出现。
“在我看来,这还算不上是新一轮的刺激计划,”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告诉记者,“中国政府目前很多正在执行的政策都抓住了结构性改革,以此支撑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释放更多信贷。”
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提醒说,中国政府最近明确的稳增长政策在之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有表述,这次只是按部就班的落实,增加了融资手段等改革细节。
威廉姆斯说,中国政府对经济前景仍保持信心和耐心而不是相反。至少有两个情况可以印证这点:一是中央政府“本可以做得更多”,但它保留了财政刺激的空间,毕竟当前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只占经济总量的2.1%左右。二是央行迄今没有改变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仅不急于放松信贷,还在公开市场继续回收流动性。
不少受访专家也认为,新出台的政策可以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但市场也不需要“过度解读”,中国政府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可能超出预想”。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官方原则仍是改革‘稳中有进’,预示着顶层决策者正集中精力为改革创造条件,而非用力踩下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美国保尔森研究所研究员达明·马说。
世界银行在7日发表的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中国在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劳动力流动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已开始一系列改革,将使中国经济基础更稳定、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目前政府公布的税制改革、降低私人投资门槛等措施,也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这也印证了中央政府提出的“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的宏观战略。
改革善用“巧政策”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本轮稳增长措施均从改革入手,不再单纯依靠刺激政策,而是走出一条窄渠道、微调控、使稳增长与惠民生、促改革齐头并进的新路。
首先,政府的定位不再是大包大揽,而是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稳增长,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巴西经济智库瓦加斯基金会金融学教授夏华声告诉新华社记者,改革发展到今天,中国是时候让更多中小企业和私营力量参与进来。
即便是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传统稳增长项目,中央政府这次也以健全投融资体制为牵引,进行改革突破。国务院提出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来拓展融资。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国务院首次提出让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降低“输血”棚改的融资成本。这些“改革策”避免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过度使用,既为宏观调控留有余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债继续膨胀,降低了高杠杆率与高负债率诱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其次,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注重以点带面,精确制导,准确发力。本轮政策避开了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的工业投资,着重加大铁路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欧亚集团亚洲主管尼古拉斯·康索纳利认为,这些措施是为了提振各方对经济的信心,而不是作为一系列刺激举措的前奏。
正如外媒报道所说,本轮政策既具有短期“稳增长”功能,也对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均衡具有长期效应,尤其是中国铁路网络东密西疏。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势必推进“西进战略”。
第三,本轮稳增长措施不仅看重增长,更强调惠民生、补短板、兜底线。小微企业占全国各类企业的94%,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为小微企业减轻税负,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加强中西部铁路建设则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而让亿万居民“出棚进楼”的棚户区改造更是政府反复强调的改善民生硬任务。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告诉记者,中国确立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要让经济增长更多建立在消费之上。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在投资方面无所作为,而是要让投资更有效率。
政策立足“硬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5%和7.3%,并没有像一些国际投行那样调低预期。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指出,放慢的增速是中国追求更平衡增长的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不少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正在逐步恢复。一方面,一直处于疲弱状态的小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好转。小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最近两个月连续回升,2月份扭转持续5个月下降局面上升了1.8个百分点,3月份环比又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49.3%,创下半年来新高。另一方面,就业形势趋好,3月份从业人员指数出现近4个月来首次回升,小企业从业人员指数回升最为明显。稳定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中央政府推行结构性改革留下更多的操作空间。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为中央政府关于在促改革、惠民生、调结构协同并进中稳增长的改革思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拿大丰业银行资深国际经济学家图利·麦卡利对中国当前的经济数据表示认可,认为中国在经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发展阶段经历的过程,“我认为这不是糟糕的增长数据。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增长仍然相当强劲”。(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4/765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