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严打“买分卖分”重树执法公信力

2014年04月16日 10:01

 

【网络声音】

【事件介绍】

1

公安部:将严打交通违法“买分卖分”行为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公安部123号令实施已一年有余,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就123号令实施效果、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回答了记者提问。针对越来越猖獗的“买分卖分”现象,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违法图片的审核力度,核实前来处理违法的驾驶人和违法当事人是否一致,打击非法中介,遏制“买分卖分”现象。

遏制“买分卖分”

部署

杜绝非法中介“顶包”消分

据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遏制“买分卖分”现象,将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准确采集驾驶人图像等信息,加大对违法图片的审核力度,核实前来处理违法的驾驶人和违法当事人是否一致,以此杜绝非法中介“顶包”等现象,加大对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民警和聘用人员的教育、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处理交通违法记分,严格撤销交通违法记分的审批权限;还将规范违法查处,加强执法管理,减少执法争议;将严打非法中介,组织力量加强对交警队、车管所、违法和事故处理窗口、安检机构等办公场所及周边秩序的管控,会同治安、刑侦等部门联合开展集中统一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中介以“消分”“铲分”“代扣分”等名义欺诈、扰民行为;将强化责任追究,严格执行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办事,严禁以任何借口违规消除违法记分,对存在以罚款代替记分、违规变更违法记分、内外勾结谋取私利、办关系案和人情案的,一律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分析

贴反光膜也能拍清驾驶员

电子探头是否能够清晰拍摄驾驶员图像?

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日前利用全市2000多个高分辨、高识别视频探头启动针对“开车打手机”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行动。

新华社记者在武汉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看到,有的画面非常清晰,可辨识驾驶员人脸,而且新引进的“超级电子眼”有偏光功能,即便是车辆前窗贴了反光车膜,也能看清驾驶员举动。

观察

非法产业链严重干扰执法

在“史上最严交规”针对多项恶性交通违法行为提高计分值的背景下,“买分卖分”现象猖獗是必须严厉打击的重点。这种非法产业链严重干扰“史上最严交规”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使相关信用数据搜集的可信性失真,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严重动摇交通违法行为非现场执法公信力的基础。

从公安部交管局下一步将采取的几个重要举措分析,“买分卖分”产业链赖以生存的土壤包括目前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没有严格核对驾驶人图像等信息,存在“买分卖分”非法中介,有内鬼等。对此,应当从科技突破、跨部门联动、严格执行内部纪律等方面形成合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进化,“史上最严交规”的一些条款仍有可能在执行力和制度设计层面更加严格、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保障公共安全、促进交通环境和交通文明和谐良性发展的作用。

 

关于“闯黄灯”

黄灯通行细则启动修改程序

据介绍,123号令实施中社会对“黄灯”问题的讨论,使公众对违反交通信号严重性、危害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更加自觉约束规范路口驾驶行为。

一年来,汽车路口闯红灯的现象明显减少,车辆行经路口主动减速、主动让行的明显增多,路口交通事故明显下降。据统计,2013年交通信号灯通行违法行为同比下降40.2%。

公安部认真听取了各方对黄灯信号通行规则问题的意见,目前正在结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相关细则,已启动有关修改法律的程序。

从道交法相关细则的层面完善黄灯的相关规定,可以有效提高黄灯的警示作用,起到路口净空的作用,并减少个别司机在路口强闯黄灯灯尾引发的事故隐患。

严查“倒分”别止于图像核查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公安部123号令,实施已1年有余。与其伴随而至的,是“买分卖分”现象的愈发猖獗。据新华社报道,公安部交管局方面日前表示,窗口缴罚将严格对比驾驶人图像,严打“买分卖分”行为。

何谓“买分卖分”?开车的朋友都知道,一本驾照若在一个计分周期(12个月)内被记满12分,交管部门就将扣下驾照,责令司机参加交规学习和考试。对司机来说,12分是“大限”,为保住驾照,有些人就选择借别人的来抵扣分数。而一些“黄牛”也向司机兜售“代销分”业务,甚至不乏交管内部人员借机寻租——这也就是要“严打”的非法中介和倒分内鬼。

交规变严,为的是减少事故;执法变严,为的是修补程序漏洞。就此看,交管部门用意确实很好,而“图像核查”,弥补“对车不对人”的漏洞,也是种正确思路。但这些办法能否收到实效,目前还有待观察。

首先有个技术问题:在交通违规非现场执法中,仅凭电子探头抓拍的图像准确认定违章司机身份,其实很难。据了解,武汉市已启用“超级电子眼”,能拍到贴了反光膜的车内人脸。但抛开推广成本等因素,“认脸”不是个轻松工作。

再者,即便解决了技术难题,信用数据搜集的可信性极高,实际在窗口处理违章的民警,仍然拥有巨大自由裁量权。法律是由人来执行的,秉公执法还是网开一面,只有一念之差。此次公安部表态中有“强化责任追究,严格执行警察纪律条令”等表述,而如何“强化”、“严格”,还不得而知,只知道若“内鬼”不除,“买分卖分”就无法根治。

再往下说,就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了:罚款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以惩罚换警醒,那乖乖掏钱给交警,和偷偷掏钱给“黄牛”,本质区别有多大?在一揽子治理仍须作为链条终端上的“人”来践行的情况下,又该如何保证其“手不乱伸”?说到底,秩序与安全,是众望所归,但这终究需将权力规制嵌入缜密的法规设计中,以保证执行不打折扣。

严打“买分卖分”关键在管好权力

日益猖獗的“买分卖分”现象极大地消解了“史上最严交规”制度设计初衷,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打“买分卖分”不存在争议。但具体怎么严打、如何根治的确是个问题。

“买分卖分”产业链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技术方面,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没有严格核对驾驶人图像信息,摄像头“看”得清车牌却“看”不清驾驶人,制度有空子;其次是非法中介利用“卖分族”不卖白不卖的心理有恃无恐,把驾驶资格当成了商品;第三内鬼,执法者与非法中介沆瀣一气,把制度漏洞当成牟利工具,让“买分卖分”潜规则化,给社会制造了心理预期。

打蛇打七寸,严打“买分卖分”固然需要多管齐下,在科技突破、跨部门联动、严格执行内部纪律等方面形成合力,但关键要管好权力,清除害群之马。“买分卖分”之所以猖獗到形成产业链的程度,没有内鬼是不可能的,那些卖分“黄牛”公然在办事窗口“拉客”,要说没关系没背景是难以服众的。事实上,如果“买分卖分”只是个人行为,是不可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

 

从交管部门将采取的几个举措看,科技突破完全可行,但绝非一日之功,更换全部摄像头需要时间,更需要钱。加大对违法图片的审核力度,核实驾驶人和违法当事人是否一致,无疑有很大操作空间,如何杜绝权力滥用是最大考验。严格执行内部纪律,清除害群之马,才是关键。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严格”、“加大力度”等字眼,并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和细则,到底会有多大成效有待观察。

交规真严还是假严关键是看能否对所有违章者一视同仁,“买分卖分”能否杜绝关键是管好权力。民众的期待就在于此。

治理“买分卖分”应修补规则漏洞

车证分离具有现实合理的逻辑,因而交通违规非现场执法容易产生驾驶人难甄别的问题,理论上谁的驾照拿来对应扣分,在可能性上都是成立的。这一模糊地带的存在,客观上为“买分卖分”提供了土壤。而主观上,“买分卖分”契合了多方利益。买分者避免了被扣超分;卖分者则充分利用了驾分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实惠;而对交通执法部门来说,车主主动消除违法记录,接受经济处罚和扣分,于正常执法无损;至于非法中介,不过是充当了“皮条客”。

可见,“买分卖分”成为普遍现象的原因不是孤立的,症结不在于驾驶人甄别难的问题,根源还是诸多规则方面存在显性漏洞。首先,“买分卖分”即便算不上违法,也是诚信缺失的典型行为,而卖分更是赤裸裸的寻租行为。坦率地讲,一个驾证能够有效“出售”的不过11分,获利只有区区千元,为追求蝇头小利而致“买分卖分”泛滥,说到底还是制约成本太低,几乎是“零风险”。事实上,不管是道交法还是驾证管理办法,都没有对“买分卖分”行为设计应有的惩处机制。

其次,“买分卖分”涉及到驾证管理上的漏洞。比如,最常见的“偷驾分”现象,驾证被冒用充当了“卖分”的冤大头。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执法的程序不严谨,不验证、不辨人,随便拿个驾照就可以扣分,缺少了交警执法责任的备查机制;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混乱,缺少透明性,失却了外部监督的条件。而这些机制的缺失,为内外勾结提供了便利。

第三,交通执法缺少规范程序与责任的倒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交通部门的执法行为,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自己约束自己很容易导致选择性执法。对于“买分卖分”,违法者甄别难固然是一方面,不愿意去堵塞漏洞,睁一只眼闭一眼,甚至为利所惑去充当“内鬼”,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治理“买分卖分”不能仅仅头疼医头,应从规则上修补漏洞。既要从法规方面,不断提高违法与失信的惩处成本,如卖分者注销驾证,若干年内禁止申请,买卖分者产生信用污点,追索违信成本,给“买分卖分”划出红线。同时,也要完善对交通执法监督的设计,引入外部监督与问责机制,规范交通执法权力制约,完善驾证管理、审查、执罚相关程序与具体责任,倒逼驾证扣分管理更注重程序正义。

打击“买分卖分”须多管齐下

在一些地方,“买分卖分”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产业,有人专门以此谋生。在新《交规》中,并没有就这个颇具普遍性的问题制定专门的条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买分卖分”之所以越来越猖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既有监控技术漏洞上,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违章记录,是通过探头拍到,以车牌号为依据,并不考虑当时的司机姓字名谁,这无形中为“买分卖分”创造了无限商机。因此,交警部门唯有提高探头分辨率,让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拍到车辆中的司机脸孔,甚至吸烟、不系安全带、打电话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不仅是遏制“买分卖分”的治本之策,也能让倒分“黄牛”无处遁形。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地方交管部门,已使用上了这种高清晰度摄像头,并取得明显成效。

就眼下的“买分卖分”而言,很多是内外勾结造成的。而销分行为没能得到有效监控是最大的漏洞,现在的问题是,只要交警部门有登录系统的权限,就可以删除有关记录。鉴于此,应增加监管手段,在技术上设置监控环节,譬如,删除信息要经过双人审核,或者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等,从技术上把好关,防止内鬼捣乱。

 

我们在补监控技术漏洞和打击内外勾结的同时,更应加大处罚力度。就目前而言,对于“买分卖分”现象,交通违法由他人代扣罚分的行为一旦被查实,“黄牛”、“中间人”、买分驾驶人、卖分驾驶人均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应视情节轻重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笔者觉得,这种处罚有点软,唯有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处罚设定在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甚至情节严重的,可用刑法伺候。

当然,除此之外,城市交通信号设置上也有缺陷。譬如,有些城市街头的红绿灯设计严重不合理,绿灯时间只有短短几秒钟,导致出现车辆“抢红灯”的现象,一些慢行的车辆很可能会出现“被闯红灯”的情况。再譬如,一些城市街头的红绿灯,没有读秒的倒计时设置,过往车辆只能凭感觉通过路口,这也会导致一些机动车驾驶人被“秒杀”。倘若这些技术性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那么,只惩罚“买分卖分”,不仅难以起到预期效果,也难以服众。

所以,公安交警部门也应在这些技术性配套措施上下足工夫,让所有的交通设施无可挑剔。

【启示与思考】

严厉的处罚,有效的遏制了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违章行为,保障了道路的安全和畅通。然而,“买分卖分”却如“毒瘤”一般,侵蚀着最严交规的整治成果。有人甚至戏言:“天空飞来五个字,扣分不算事,是事也就是一阵,买分就完事。”

应该说,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促使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的一种手段。可部分人违章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三省吾身”,改正自己的不安全驾驶习惯,反而挖空心思的钻制度的漏洞。让“买分卖分”成为风气,部分人小错能免,最终难免麻痹大意,陷入“扣分—买分—再扣分—再买分—重大交通事故”的恶性循环,最终害人害己。

交通法规的制定实行,相关部门的执法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道路秩序,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扣分罚款只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和严肃的处罚堵住纵容部分人逃脱法律责任的漏洞,同时规范相应的工作流程,加快“超级电子眼”等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谁违法谁受罚。而对于在幕后参与“买分卖分”的内鬼,相关部门更应当果断清除,重树执法活动的公信力。

当然,严格的处罚离不开执法的科学性。在遏制“买分卖分”的同时,交通、公安等职能部门也要弄清楚不同驾驶人拿到“满分”的具体原因:是驾考培训存在疏漏,驾驶员守法意识和能力欠缺,还是路段道路标识设置不完善,存在所谓的“违法陷阱”。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剪断“买分卖分”的利益链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6/7660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