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改革加速不惧唱衰
2014年04月18日 09:23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海外观察人士注意到,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政府坚持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并推进改革。在这一战略定力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升。
增速放缓但好于预期
相较于此前部分国际财经人士的“偏弱”预测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疑虑,7.4%表明面对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还好”,并未偏离平稳增长区间。再结合当季物价2.3%的涨幅及工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收入等数据,中国经济整体运行仍呈稳健之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评价是,“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他认为,这一表现来源于决策层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
数据还显示,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产业结构在优化。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内需贡献继续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
“周三公布的数据实际上并不差,”英国知名私人银行顾资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麦克法兰说。他提醒投资者,中国的关注点是控制信贷增长,而非短期刺激。从市场反应看,当天亚洲股市普涨。中国经济“首季报”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增幅说得过去。服务业增长好过工业有助于增加就业。如果全球经济持续好转,中国决策层不太可能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该行对3月份中国经济回暖感到鼓舞,并维持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长7.7%的预测。
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市场化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但要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的“软着陆”,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造更加透明、更以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更有弹性的汇率机制。该组织总裁拉加德说,中国经济不会迅速下滑,中国政府对改革的态度是严肃坚定的。
稳固的基本面和逐渐改善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创造了条件。有外媒分析称,通胀温和利于中国政府实现规划已久的政策目标——放开从水务、能源、运输到医疗保健各个领域关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环视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推进结构改革都需要智慧和勇气。不久前闭幕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会议在研判全球经济趋势时这样总结:全球经济的新趋势需要新的政策调整;各国应抓紧推进结构性改革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世界经济从缓慢而脆弱的复苏转化为快速均衡的可持续增长是一场马拉松,绝不是短暂的爆发冲刺。对中国来说,不追求一时的速度,侧重经济结构改善和发展可持续性提升,是赢得这场马拉松的关键所在。
细读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可以发现结构调整存在诸多亮点。首先,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放缓原因主要是中国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企业消化库存以及房地产市场波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认为,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推手,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并深化结构改革是必选之路。此外,中国政府本轮“微刺激”政策避开了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的行业,着重加大铁路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目的明显。
其次,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4.9%。《纽约时报》评论认为,虽然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转变趋势正在加速。日本《朝日新闻》也报道说:“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牵引力。”
第三,一季度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超过第二产业(工业)4.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的持续扩大,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向着更为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重预计将提高到50%至55%。而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并促进消费。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认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中国经济将可以用更低的经济增速满足充分就业需要,因为服务业每单位GDP需要的工作岗位数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30%。
第四,在外贸领域,中国第一季度的外贸失衡情况也在持续改善,贸易顺差额大幅收窄60.9%,显示中国的再平衡战略正在奏效。同时,中国还正继续致力于升级出口产品。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汇率上升,中国出口企业将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IMF副总裁朱民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过渡年”、“改革年”,各国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和调整力度,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在世行和IMF春会期间,拉加德也表示,眼下全球经济增长尽管有起色但依然处于“低速挡”,期待中国改革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加速不惧唱衰
中国改革会加速而非减速,中国经济会减速而非失速。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如何将这一政策信号精准地传达出去,如何对国际社会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预期引导,对中国经济顺利实现“换挡增效”意义重大。
在如今的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对自身经济和改革的预期管理能力已大幅提升,中国的政策思路正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种与国际社会和资本市场沟通能力的提升,是中国可以容忍增速放缓的一大底气来源,并为中国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围绕中国经济减速问题,IMF总裁拉加德日前说:“中国经济不会迅速下滑,我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对改革的态度是严肃坚定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表示,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政府进行结构改革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针对担心中国经济下滑过快的担忧,IMF亚太区副主管兼中国工作组负责人马库斯·罗德劳尔说:“风险并不在于经济增长放缓,而是在于经济增长不被允许放缓。”针对中国是否会拖延改革的疑问,美国《福布斯》杂志刊文认为:“包括最新举措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表明,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承诺是认真的。”
在世行和IMF春会期间,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有关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战略定力”表态,以及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关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表态,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正面回应。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决意忍受短期经济痛楚来推进改革的信号令一些经济学家受到鼓舞。”而人民币贬值话题在本次世行和IMF会议上也同样没有成为中国“把柄”,拉加德甚至主动为中国辩护,认为近期人民币波动幅度扩大是朝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一步,而非刻意的货币贬值。
“中国逻辑”获得国际理解和认同来之不易。仅仅数年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改革还颇多指责和不理解,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顺差问题、失衡问题等等是“敲打”中国的常见话题。而如今,中国坚持不刺激、允许更低增速、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政策信号准确地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中国预期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也为中国改革赢得了理想的外部环境。(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8/766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