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干群齐力重振莲藕产业雄风
2014年04月18日 10:31
日前,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村民连印花种了两天的莲藕,拿到200元打工费。随着种植莲藕农户的不断增多,截至4月中旬,贵港市覃塘区今年新增3000亩莲藕种植面积的任务已超额完成。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覃塘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市场调研,多方论证,根据群众意愿,决定重振“覃塘莲藕”雄风,将莲藕产业发展列入今年该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总体思路为:以农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龙头,以群众种植为主体,以示范片为带动,做大做强莲藕产业;实现莲藕种植规模化、品质优良化、销售市场化,以及观光旅游化,使莲藕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到2016年,莲藕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推广两种模式
千家万户+以小并大
入春以来,为让鹤心村垌心屯村民改种高产莲藕,覃塘区石卡镇党委书记李祚彬可没少费功夫。
他还清楚地记得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晚上“吹风”时的情景,前来参加的有屯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当他提出要在屯里搞莲藕种植基地时,群众反响热烈:这地适合种莲藕吗、产量高不高、销路好不好、得不得价钱……
同行的覃塘区农业局局长李祚能为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种水稻一年两造,每亩收入1800元左右,除掉成本每亩纯收入800元左右;而莲藕目前在覃塘种植区最低亩产2500公斤/亩,按最低市场价3元/公斤算,除掉人工、化肥农药等费用,每亩纯收入至少有5000元。
至于土壤,李祚能请来了自治区农科院专家现场察看,还将土壤送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地土壤特质非常适合,加上灌溉方便,种莲藕是非常好的选择。当所有疑惑都明了后,屯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纷纷表示赞同。
在不久之后的全体村民大会上,这笔账再度被算起。而这次算账的人,变成了屯理事会理事长周秋广,他举的例很有说服力:有人种植莲藕亩产达5000多公斤,1亩多田收入上万元。而这个万元户,村里很多人都认识。
3月10日,是群众自愿报名的日子,周秋广第一个报名,承诺今年要种4亩多地,其他群众纷纷跟上。目前该村已有100多户种了莲藕,面积150多亩。
对于莲藕的老种植区——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来说,最难的事是让大家接受“小块并大块”搞土地流转,然后再引进老板建立现代农业观光园。覃塘镇党委书记黄科泉说,之前来调研时发现,群众虽然十分希望改良品种并实现规模种植,但少数农民不想“并田”,也搞不准每亩田能租多少钱,“前前后后做了10多次工作,终于将800多亩田合二为一了,如今现代农业观光园雏形初现。”
不到一个月,平田屯村民开始尝到“以小并大”带来的好处了:56岁的江岳寒有32年的种藕经验,被现代农业观光园的老板周群以每月3000元的薪金请来当顾问,负责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在覃塘鞋厂打工的连印花用“三月三”两天假期前来种藕,每天100元;村里原有的机耕手也被周群请来,每天300元……丰厚的工资引来当地很多妇女前来种藕。
解决种植难题
延长莲藕链条
最鼎旺时期,覃塘莲藕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并热销区内外。但是,农民多年原地种植,没有实行轮耕,一种致命病也在老种植区暴发并蔓延,这就是腐败病。覃塘区区长陈锦秀说,2006年发病率达种植面积的10%左右。犯病之后其茎根变褐、变紫黑而腐烂,且不断蔓延,相连之田也会遭到灭顶之灾。“这也是为什么要开辟新种植区的主要原因,今年选在垌心屯试种,如果效果好再在其他适合种植的地区推广。”
“除此之外,更要提高莲藕的品质。”陈锦秀说,当地藕农都是自己留种,造成近亲繁殖、品种老化等,使得莲藕产量越来越低,品质也越来越差。要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有很多事要做:加强技术指导、选购种苗、改良土壤、引导农民轮种,等等。我们专门建了150亩的良种基地,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做技术指导,从明年开始,就有良种可用了。技术人员采用包村的方式深入田间指导,从种植、管理、挖藕等全程现场指导,确保种植成功。
以前在挖藕季节,只要开车经过覃塘区公路沿线,便会看到道路两边有不少人拉着板车卖莲藕,还有不少群众直接在田间地头卖,这不利于莲藕的交易。为此,覃塘区划出20亩地专门建一个莲藕交易市场,今年采藕之前便可投入使用。
覃塘区委书记李建锋说:“我们不单单要搞好种植,还要在产、销、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延长莲藕的产业链。莲藕全身都是宝,除藕身之外,荷叶、藕节、莲子、莲蓬、莲梗都有食用或药用价值。以前对于莲藕的产品开发,只停留在传统工艺上,且粗糙包装。下一步,将对叶、结等进行精细加工,比如开发藕汁饮料、即冲藕粉、荷叶清茶之类。目前我们正在与一家食品公司洽谈,拟引进项目对莲藕进行深加工。”(唐正芳)
惠民之举众人共举
锐 声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和美好畅想中,4月11日,广西糙米米粉主食产业化南宁建设项目破土动工。
糙米鲜湿米粉属广西首创,品牌名称为“刘三姐”。按照国家主食产业化政策要求和广西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我区下一步将着力抓好糙米米粉生产标准制定和规划布局,逐步向全区推广,形成规模生产。百姓眼中的一碗传统米粉,因科学技术和现代工艺标准的介入,将成为广西前景可期的一个更安全、更节粮的健康产业。
米粉是南方各省区普通百姓的日常主食。这种舌尖上的美味,随着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延伸,已迅速走向大江南北。但是现在市场的米粉为精米加工而成,口感虽好但营养成分却多有丢失,精加工后的粮食也有所浪费。为了民众的饮食健康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区下大力启动并攻克了糙米米粉的生产加工工艺,并将形成产业化广泛覆盖市场。这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个阳光产业,实乃惠民之举。
“刘三姐”的称谓,既含广西得天独厚的山水气息,亦有早已闻名遐迩的文化承载,更有乡土故里浓浓的家乡情怀。沿着这一亲切而又具体的形象,延伸无限的产业发展思维。不难想象,一系列诸如糙米米粉之类的地域产品,倘若能够找到“刘三姐”式的形象表达,其在市场上产生的裂变经济效应,将不可估量。
南宁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天可生产150吨糙米米粉供应市场。但是,从产品变成商品,并向全区推广,尚需时日;糙米米粉主食产业实际能够占有多大市场份额,惠及民生并形成经济效益,也非一日之功可役。面对美好前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志们还需齐心协力,惠民之举仍需众人共举。
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主食产业,涉及食品生产标准、工艺、质量、安全、卫生、营养、运输等诸多方面,更不用说在全区规划布点与农业生产规模安排及原料储备了。也因如此,善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动市场“看不见的手”所拥有的各种力量和智慧,攻坚克难,形成合力,加速糙米米粉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研发,无疑会为我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找到又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去改革,去创新,去奋进,糙米米粉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广西标准,就有可能“孵化”出产业市场标准、行业国家标准。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8/766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