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在服务群众中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4年04月24日 10:29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唯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性质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神聚气的作用,才能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关注新问题,把握新规律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首先得把调研做实,把情况弄透。

把准复杂对象的变动情况。城市快速拓展,经济快速增长,使城市区位空间和人员流动性明显扩大,新型群体不断涌现。农村在打工经济催生“两栖”农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又催生了农民工人、农民商人等;城市在众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浪潮还未消退时,多样的生活方式又滋生了“宅族”“蚁族”“丁克家族”等新型群体;而农转城地区,刚刚获得城市居民身份的人群,思想和行为模式还深植在农村。这些群体不时出现,给宣传文化工作与时俱进,因势因人利导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多元思想的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呈现出三个“越来越大”的规律。即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越来越大;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消极落后思想对积极健康思想的腐蚀越来越大。这些规律,给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带来新挑战。

把握多样需求的变化趋势。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当前,重庆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已经呈现出人们对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的追求,对民主、法制的诉求日益强烈的态势,并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重庆文化消费将进入“井喷时代”,这预示着市民对文化需求会一路走高,差异性会更明显,层次性会更多,给宣传文化工作分层分类优化供给带来新挑战。

优化新内容,满足新期待

俗话说:射箭看把子,弹琴看听众。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立足于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科学配置“营养套餐”,使之符合大众口味,契合大众心理。

用鲜活理论为群众思想解惑。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取信群众。要加强理论转换,通过编辑通俗教材,创作相声、歌曲、三句半等,将理论“普通话”转换为“地方话”,使人一看就明,一听就懂。加强理论传播,通过“乡村夜话”、“理论大篷车”等群众喜欢的形式,将通俗理论送到院坝、工地、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学知识、长见识。加强理论转化,引导群众既将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付诸实践,又将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指导新的实践。

 

用有效疏导为群众心理解压。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基层如何落实,首先需强硬件、优队伍,以建立社区“谈心室”“说事室”等平台,整合高校心理专家、医院心理医生、学校心理教师等资源,给市民提供专业、优质的心理服务。然后抓普及,突重点,广泛开办讲座,开通热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点做好信访对象、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最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抓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事情,使心理上的问题在现实中化解,构建心气平和的和谐氛围。

用文艺精品为群众文化解渴。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繁荣,使群众欣赏水平“水涨船高”,急切呼唤文艺精品。要结合辖区风景名胜、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艺精品。组织艺术家走出“象牙塔”,深入到改革开放前沿、生产建设一线和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创作一批鲜活的文艺精品。要建立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激励机制,以奖代补、以购代拨,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用好新阵地,开辟新路径

互联网的诞生,深刻改变了文化、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要求我们强化阵地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去武装思想、教育群众。

善用新兴媒体,抢占舆论高地。善待、善管、善用是新形势下做好媒体工作的指南。所谓善待,就是把准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以理解、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所谓善管,就是完善互联网管理制度,建好门户网站、手机报、政务微博等阵地,与党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同频共振,增强权威声音的影响力。所谓善用,就是抓好信息公开和网络宣传,使其成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端正视听的第一平台,成为公开党政决策、举措的新视窗,成为聚焦世界眼球的前沿阵地。

传承文化基因,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市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以文化铸就城市的灵魂和筋骨,北碚有所探索。首先,通过深挖城市文化的源,发掘了抗战历史文化和乡村建设文化特质,延续了城市文化记忆。然后,构建城市文化的骨,把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拓展中,既建好重庆自然博物馆、缙云文化体育中心等文化大件,又修缮卢作孚纪念馆、老舍旧居等文化遗址,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城市景观。最后,塑造城市文化的魂,在公园、广场建文化名人雕塑,镌刻城市人文精神等文化符号,将文化认同潜移默化渗透到了市民心中。

 

用活基层阵地,丰富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建好、管好、用好基层文化阵地抓起。在建设上,抓好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户三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置街头便民图书馆、农家乐文化中心户等,不断缩小“城市一刻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的服务半径。在管理上,健全免费开放等制度,整合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资源,打捆使用,优化服务。在使用上,既为群众送戏、送电影、送故事、送展览、送书刊,又为基层培育文化带头人,把文化“种”在基层,让群众在文化共建共享中提升生活品质。

建立新机制,激活新动力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要不断用改革创新推动实践,又要不断总结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成果和经验,使其成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

创新民情汇集运用机制。组织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广泛收集民情;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加强网情收集。定期对收集的民情、网情进行梳理、研究,准确判断网民在不同时期关注的热点难点。并将带有普遍意义的信息作为决策部署、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创新服务供给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委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进行补贴,免费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推广通借通还、配送流动文化设施等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培训和激励制度,切实改善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宣传文化干部待遇,激发“编内”活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土才子”的积极作用,让“编外”力量成为“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不拘一格引进优秀的“高端”宣传文化人才,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委宣传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4/766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