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引导
2014年04月21日 09:48牢固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好、引导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找准切入点,强化理论宣传教育
党的理论宣传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重要渠道。一是要做到群众易懂。要结合群众生活实际,从城乡面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身边发生的变化中,宣传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不断改善中,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从个人收入的提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宣传阐释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做到群众想听。要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找准群众利益关注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物价、食品安全、农林制度改革等热点,用群众的生活语言,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路线方针政策带给群众的好处,有效解答群众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疑惑。三是要做到群众愿学。要了解群众的认知规律,通过摘编一批群众看得懂、用得着的理论读物,创编一批群众喜欢听、乐于见的理论宣传文艺节目等,使理论宣传和群众需要紧紧结合,提高群众对理论的关注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了解。
找准关注点,转变新闻宣传方式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要正确引导群众。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及时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用真话、实话、贴心话把党和政府声音送到千家万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要坚持贴近群众。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培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拓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使新闻宣传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扎实的作风、清新的文风,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三是要客观真实感染群众。要遵循新闻规律,既要全面报道发展的大好形势,客观真实的展现当前经济社会所取得巨大成绩,又要实事求是报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找准结合点,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要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要指导开展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和宣传活动;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重点抓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推动社会诚信体系构建;加强农村文明集市、文明社区、文明院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文明创建的过程成为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的过程。二是要与群众主体地位相结合。要强化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乡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利用“道德讲堂”等阵地,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化为群众自觉行动。三是要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找准落脚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一是要搭建平台让群众有地方去。要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继续加强农村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惠民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二是要提供产品让群众愿意去。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既要提供如阳春白雪般精品之作,又要提供如下里巴人般通俗读物;既要提供适合不同层次文化群众需要的理论读物,又要提供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且农民群众又买得起、用得上的实用图书。三是要丰富活动让群众经常去。要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入手,经常性开展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群众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创造性,不断发掘和培育农村“乡土文化能人”,使他们逐步成为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头羊”,走上舞台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坝坝舞、莲萧队、三句半、腰鼓、山歌、快板等活动,让群众成为主角,真正实现“大家乐”。
(作者单位:巫山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1/766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