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背母赏梨花”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

2014年04月19日 20:21

 

【美丽中国】

【事件介绍】

 

男子“背母赏梨花”蹿红网络引网友纷纷赞誉

目前,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河北省邯郸魏县万亩梨园景区到处都是赏花人群。近日,有一位男子背着老母亲在梨园徒步赏花,被人摄入镜头传至网络,“孝男背母赏梨花”随即成了网络热图。如此温暖人心的画面,引来网友纷纷赞誉。经过多方查寻,4月9日,记者了解到,画面中的男子是邯郸市一名公务员。

3月30日,时值周末,在魏县梨园,一名中年男子背着母亲徒步赏花,被网友拍下并传到网上,一时间“孝男背母赏花”成了网络热图,很多网友在赞誉的同时,纷纷打听“孝男”是何方人士,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不会是作秀吧?为什么不坐轮椅呢?”

随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了寻找“孝男”的队伍。近日,“孝男”的真实身份终于揭晓。邯郸市一位市民王先生联系媒体称,“孝男”是他的同事,姓姬,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姬哥”。据王先生介绍,是单位里的同事辨认出来的。

据了解,“姬哥”今年44岁,他母亲71岁了,去年因脑梗导致部分身体功能受限。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他总是在周末回魏县老家看望父母,而且经常给老人洗脚、做饭。王先生告诉记者,确认了“姬哥”的身份后,大家热心联系媒体,希望他能接受采访,没想到“姬哥”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一再表示那个“孝男”不是他。

经过单位同事再三劝说,“姬哥”同意说一说事情经过。他说,3月30日是周末,他便想在梨花盛开的时候,回趟魏县老家,带母亲去赏花散散心。由于轮椅装不进汽车,所以他们去梨园的时候没带轮椅。考虑到梨园里道路不太平坦而且狭窄,再加上人比较多,就这样,“姬哥”便背起母亲赏花。“我背着母亲走一阵、歇一阵,看遍了梨花,就是想让老人高兴高兴”。最后,“姬哥”说了这样一句话:“孝敬老人不能等。我这样做,只是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只是为了问心无愧。我们单位的很多同事做的比我要好得多,我真的不值一提。”

“背母赏花”是精神赡养的范本

“背母赏花”之所以在网络走红,令众网友感动,源于这样温暖人心的画面,比盛开的梨花更加美丽,也更加难得。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存压力增大,人的孝心或被深藏,或被挤压,以至于,给父母打电话也只有在节日才记起,而“常回家看看”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女勤奋工作,自食其力,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就是一种行孝方式。许多子女选择背井离乡,在外地打拼,让父母在老家“空巢”。然而,据报道,“背母赏花”的这位公务员尽管税收管理任务繁重,但他总是在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而且经常给老人洗脚、做饭,陪老人出去散心更是再平常不过。可见,不管工作再忙,生活压力再大,也总有向父母尽孝的机会。

诚然,社会上的关爱能让老人倍感幸福,但老人们最需要的还是儿女的亲情呵护,而亲情呵护不仅仅表现在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保障上。老人们由于年龄、身体的原因,出门少,接触人也不多,由于长期感到寂寞又不能排解,不少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每逢节假日,老人们尤其感到孤独和无助。

可见,除了物质保障之外,老人更需要“精神赡养”。而公务员“背母赏花”,就是精神赡养的一个范本。每一种行孝方式都值得尊重和倡导,那么,就让人们选择自己最喜欢又力所能及的方式,去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吧。比如,平时儿女工作忙,老人可以理解,只有在节假日时,老人就盼望孩子回家团聚。陪老人聊聊天,出门转转,这些都能让老人们心情舒畅,排解孤独寂寞。所以,在节假日,除了要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之外,儿女更要“常回家看看”,因为这才是送给老人们最好的礼物,也是他们最想要的。

 

“孝男背母”勿因身份标签影响价值判断

清新和稀缺的“孝男背母”,满足了人们对传统道德和现代亲情互动的需要,迅速成为“梨乡最美风景”。然而,一旦主角被贴上公务员的身份标签,整个剧本都要重写。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人们先入为主地运用“丑闻思维”来进行猜忌——这会不会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偶遇’,这会不会“作秀”呢?

人们之所以对“孝男背母”心存芥蒂,是因为丑闻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我们的想象,以至于在面对美好的事情时,我们习惯做最坏的猜测。被喧嚣遮蔽的人们,将公务员看成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却忽视了他们在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兴趣偏好、道德品质上的差异,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人们本能地去质疑一件好事情背后有没有见不得阳光的动机。

透过误解的疑云,“孝男背母”的样本价值首先在于做了许多人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当“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望,整天东奔西走、奔波劳碌的人们,什么时候能够停下脚步,关爱父母、陪伴家人?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亲情和家庭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只有多一些“时间去哪儿”的反思,只有给予家庭和亲人更多的爱与关心,只有用自己的一束光、一份热去温暖和关怀亲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更为关键的是,与以往的“最美人物”相比,“孝男”面对舆论关注,体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克制和冷静。在一个道德饥渴的时代,面对人们道德“挖鲜”的冲动,“孝男”并没有选择曲意迎合,而是从朴素的人性出发,认为自己只不过做了“份内事”,不值得一提。

著名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在一个习惯“出名要趁早”的时代里,“孝男”面对出名的机会不为所动,是因为他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诸多快乐和幸福。

因此,“孝男背母”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有对家庭和亲人的爱与责任,也有恪守本分、脚踏实地的“平常心”。倘若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孝男背母”,未免得不偿失。

“背母赏梨花”蹿红反衬孝道饥渴

“孝男背母赏梨花”,就是一朵盛开的梨花。身为国税局干部的姬姓男子,其工作已经够忙的了,但在梨花盛开时节,他能想到有病不能独行的老母亲,驱车70多公里赶到老家魏县,陪其观赏梨花。由于轮椅装不进汽车,加上梨园道路不平,人群较多,他索性背着母亲看遍梨花,这当然很让老母亲开心。

梨花春带雨,孝道赛梨花。洁白如雪的梨花迎春绽放,绘出一幅美丽的人间画图。游人在万亩梨园景区观赏梨花美景,当然很是惬意。当此时,如织的人流中出现“孝男背母赏梨花”的画面,与盛开的梨花相映生辉,无疑成了梨园景区另一道别致风景。孝道在梨花中绽放,梨花因孝道更加荀灿,观花者受到孝道熏陶,岂不是别一样的收获?

“孝男背母赏梨花”,胜于常回家看看。子女需常回家是法律强制规定,而“孝男背母赏梨花”是自觉行为,体现了尽孝的境界。孝男没有停留于常回家看看,更没有把常回家看看视为负担,敷衍一下就走人,而是怀着感恩父母之心,如何让生己养己的父母年老体衰时不孤独,能幸福,精神需求能得到满足。正是这种自觉的孝道举动,才让无数网友感动,引起其心灵共鸣。

“孝男背母赏梨花”蹿红,这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说其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这一举动并无特别的地方,其他人若想做都能做到,即使背不动老母亲,也可另想办法满足老母亲观赏梨花的需求。说其在情理之外,是因为这一举动平时难得一见,许多人能做到却没有去做,让年老体衰的老母亲感到精神寂寞。“孝男背母赏梨花”蹿红,反衬出人间孝道饥渴,一切炎黄子孙,再忙也不能忘掉尽孝道的责任。

梨花终有时,孝道未有时。敬老爱老需要一颗心,一种情怀,并非高不可攀。敬老爱老渠道很多,方式很多,“背母赏梨花”是敬老爱老,常回家看看,与父母拉拉家常,帮父母揉揉肩、擦擦背,做点其他事情,也是敬老爱老。子女若存有敬老爱老之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尽孝道,让父母晚年过得开心一点。愿“孝男背母赏梨花”能唤起多一些子女的觉醒,愿多一些子女能趁父母在世时去尽孝道。

 

【启示与思考】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邯郸国税局干部“背母赏梨花”就是孝道的最好诠释,传递给社会的是温暖的正能量。

“背母赏梨花”之所以受到赞誉,一方面是因为孝道的感染力。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孝顺老人依然有着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这种认同的背后也反映了当前孝道所面临的尴尬。与传统农耕社会条件下的孝道相比,如今表达孝顺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个体意识的增强,长幼有序观念的淡化,实际上使得孝变成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现在我们评判孝顺不孝顺,其实是越来越难了。

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道,《诗经》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民间,古代24个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也传颂至今。千百年来,孝一直是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其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及时行孝的认同。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或为生计,或为事业,或为名利而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在行孝上,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命往往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结果忽略了父母,遗忘了亲人。干部背母赏花劝勉我们,趁着父母还健在,一定要及时行孝,切莫空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行孝方式的认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一些人在行孝时,只是简单地向父母施以钱财,其他方面却很不上心。殊不知,孝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去赡养父母,更要求我们去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对此,有些人会抱怨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甚至有些人埋怨父母在身边太唠叨、太麻烦。父母养育子女,何曾抱怨,何曾论及条件?孝敬父母,谈不上轰轰烈烈,却也可以平平常常。很多时候,在子女眼里根本就无关紧要的细节,在父母心里却可以掀起惊天波澜。一声问候、一回闲聊、一顿晚餐、一次出游……只要用心,我们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那位赏花母亲脸上幸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诠释。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带头行孝的认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是道德的核心,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良知。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备受社会公众关注。在普遍反映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时代,人民大众迫切希望干部能在孝敬父母上先走一步,迫切希望干部在道德建设上作出表率,向社会传递无穷的正能量。很难想象,虐待双亲、不知感恩的干部会是一名“好干部”。作为干部,只有善待自己的亲生父母,才能善待天下的“衣食父母”,只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具有崇高的官德,进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得为“背母赏梨花”的行为点赞!即使背母亲的男子是官员,他脱下工作服,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是妈妈的儿子。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敬老孝亲要趁早,莫等父母不在时,徒留遗憾。花开花落有时节,人死人生无常态。因此,无论我们是贫是富、是卑是尊、是近是远,都且珍惜当下,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在父母有生之年,抓紧尽孝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19/7664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