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以赞赏的眼光看待“硕士粉”

2014年04月20日 21:24

 

 

【中国梦想】

【事件介绍】

 

北大研究生卖牛肉粉:“硕士粉”开在京城繁华处

“吃圆的,还是吃扁的?”张天一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一边舀粉下锅,一边用带着“米粉味”的常德腔,和老乡打招呼。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一个40平方米的门面里,24岁的湖南常德伢子、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 4月4日,张天一的“伏牛堂”常德津市牛肉粉店低调开业,和他一起创业的三个小伙伴更是有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职业前景光鲜的北大高材生,为何会选择开米粉店?近日,记者采访了张天一。

“硕士粉”开在京城繁华处

守着一锅牛肉、牛骨汤熬到凌晨两三点,次日一早再搭地铁首班车进店,烧水、煮米粉、招呼客人……还有3个月就要毕业离校,这就是张天一现在每天的生活。

在北京朝阳区环球金融中心M楼,旁边就是高大上的渣打大厦,周围不乏法式大餐、日本料理等高端环球食肆,你很难想象,这里会有一家湖南街头常见的“津市牛肉粉”。张天一的店就开在这里,40平方米,月租金近万元。记者在他发来的照片中看到,这家开在高档写字楼里的粉店和街头店很不一样,店堂敞亮,墙漆沙发色彩鲜明,更像一家西式快餐厅。更不一样的是它的海报招牌:“硕士粉,良心粉”,“我们是90后,在环球金融中心,为自己上班。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在他乡,还原家乡的味道”。

曾回常德遍尝百店拜师学艺

为何选择开米粉店,张天一认为,一是自己有乡土优势,二是借鉴了互联网思维。眼下,非常火爆的雕爷牛腩、黄太吉等餐饮品牌,正是用互联网思维运作而风生水起。这给了张天一很大的启发,但在实地吃过雕爷牛腩100元一碗的牛腩饭和黄太吉十几元钱的煎饼果子后,他却发现,前两者运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只是通过加强营销提高了顾客的期待,却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善顾客体验,顾客还需要为营销成本付高额账单。

曾在读本科时就创业开过两家餐馆的张天一,最终决定选择家乡人人爱吃的牛肉粉。从今年2月开始筹备,他回到常德,走街串巷地吃遍了常德的百余家米粉店,最后他选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拜师学艺,确定配方。2月中旬回到北京,他几乎走遍了北京城,最终决定把粉店开在在环球金融中心。此时,已经搭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对话张天一

希望社会不再把“北大学生卖猪肉”当噱头

长沙晚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本硕一起读了6年法律,工作却完全无涉法学,你觉得浪费时间么?

张天一(以下简称“张”):在我看来,除了具体的条文,法律背后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和思维。用一种思维去做事情,就不那么限制行业了。

记:你想通过北大研究生卖米粉这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张: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把“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之类当作炒作的噱头,而是尊重每一个职业岗位时,这个社会才算是正常的。我的偶像是寿司厨师小野二郎。他活到九十多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小小寿司做成一门艺术。

记:除了你的身份,粉店还有何与众不同?

张:这家店里不设服务员,我们有三个垃圾桶,顾客用完餐,自己收碗,将垃圾按照残汤、塑料碗、筷子纸屑的顺序分类好。作为履行环保责任的奖励,我们则回馈一份水果。我们要把米粉做成艺术,做成受人尊敬的行业。

北大研究生京城卖“硕士粉”是否人才浪费

日前,北大硕士研究生京城卖“硕士粉”的消息再次引发网友对于高学历和职业的探讨,不少网友对于这名研究生放下学历自己创业的勇气折服,也有不少网友直言这是人才浪费。  

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24岁的北大研究生张天一开了家牛肉粉店。和他一起创业的小伙伴有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开店前,他回常德吃遍了百余家米粉店,最后拜师学艺,确定配方。“我们是90后,为自己上班。用良知,在他乡,还原家乡的味道!张天一的做法的到不少网友的认可,放下高学历的帽子,踏踏实实自己创业,这份勇气让人折服。

@rave黄方-:这种能放下学历自己创业的勇气太棒了!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加油!

@伊惜惜1007071187:行行出状元,一家稍好的米粉店一年随随便便能赚几十万,比上班强多了,我支持!

@奇国小布丁:想起之前社会实践采访一个北大创业的学长,感触颇深。行行出状元,大学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切不可眼高手低。真的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着急的为自己设限~青春最美好的就在于无限的可能~

不过,网友@2012ZGZYY则认为这是浪费公共资源。“这样的好大学每年政府要补贴很多钱给学生,读这么多年书却干一个根本与你所掌握的知识不匹配的工作,不是浪费是什么?确实卖米粉也要高素质,但起码不需要你这种高度的‘文化’素质。职业追求确实是自由,但我觉得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完全应该从事更有创造性和社会价值的职业。这种现象最多被理解,不可被认同,更不可提倡。尤其是对这种已经接受了很高的教育的人。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作为研究生的价值观的问题,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

网友@KK胜者为王KK也深感惋惜,“国家用那么多钱培养了几个经过些许指点的初中生就能干的事,那他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可太浪费了。本来他可以创造的价值远远不止这样。或许这也叫理想吧,但我实在无法理解。”

@安小卉同学也很不理解。“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卖米粉还要读北大的研究生?考研不易,读研不易,且读且珍惜。”

 

“硕士粉”走红折射“创业正能量”

乍一看,“硕士粉”走红是因为创业者的“高学历、低就业”背景,创业的四个年轻人中有法学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有人认为,以“硕士粉”团队学历、职业背景,开米粉店实属大材小用。对此,创业成员之一、即将从北大法学院毕业的硕士张天一认为,“法律背后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维,用一种思维去做事情,就不那么限制从业选择了。”

尽管米粉店遍地都是,“硕士粉”团队的创业思维还确实有些与众不同。首先,他们的创业有规划、有调研、讲究细节。比如他们突出常德米粉的乡土特色,遍访百余家米粉店求得真经;其次,创业团队借鉴了互联网思维的营销经验,店堂的选址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他们甚至节省了人工、讲究环保,鼓励顾客自己收拾碗筷,垃圾分类处理,以送一份水果换取了人工成本的极大压缩。

值得深思的是,“硕士粉”团队凸显了一种精神,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他们有着“90后”的标签,他们的口号是为自己打工。这让一碗简单的米粉,蕴含了更多的精神诉求。“90后”群体已经从校园步入社会,一群在家长以及老一辈人眼中被宠大的孩子,放弃了安逸和稳定,甘愿承担风险和艰辛,选择奋斗打拼。这何尝不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社会正能量?比起“宁愿死在体制内”的择业观,他们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值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众多北漂一族,一些远离家乡打拼的“80后”和“90后”,在“硕士粉”店品尝米粉的同时,不仅怀念了家乡的风味,更能感受到一种“有勇有谋”的打拼精神。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硕士粉”店的创业者无论成败,收获的都是精神上的富足。

“硕士粉”是典型就业样本

在教育分层中,北大等高校研究生占据了“顶层”;在职业分层里,牛肉粉店的老板处于“底端”,强烈的概念对比和角色反差,让“硕士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北大学子卖猪肉、大学生矿工、硕士女城管都无一例外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说到底就是新奇效应放大了大众的想象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大学生步入职场后的角色扮演达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读书无用论”、“脑体倒挂论”便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之际、酒酣耳热之时的谈资。那么,“硕士粉”到底是就业挤压的产物,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在一个讲究“学历出身”、看重“学校血统”的就业氛围中,作为北大研究生,张天一在求职过程中不仅具有先天的性别优势,还具有后天努力获取的学历优势。换言之,张天一不一定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就业观——本科就创业开过两家餐馆的他,最终选择家乡人人爱吃的牛肉粉作为新的创业项目。

“硕士粉”本质上是“对接”,实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老百姓也从来都不缺乏对餐饮消费的热情。牛肉粉店看似不起眼,却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硕士粉”、“良心粉”的符号营销,“在他乡,还原家乡味道”的经营理念,用法律思维和精神来从事餐饮,何尝不是当代大学生求职的真实写照。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曾如此阐释大学教育的应有之意:“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和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当许多年轻人以发财、当官、出名作为成功标准时,张天一和他的同伴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安心于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能够以平和的心境去追求成功。

作为一个典型就业样本,“硕士粉”摈弃了单一的职业期望,不迎合世俗偏见,尊重内心的价值判断,勇敢去追寻青春的梦想,在众多出路中,选择了看似并不光鲜、耀眼的职业。而在一个温暖的社会里,摘掉“有色眼镜”,尊重每一个职业岗位,给予勇于尝试和探索的年轻人更多的社会认同,才是应有的态度,这样的社会才有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硕士粉”,每一种创业都值得尊重

北大研究生闹市卖牛肉粉,是新闻,也不是“新闻”。当体制内走下神坛,选择体制外创业很正常;与其“过五关、斩六将”挤进公务员队伍,若干年后又纠结于辞职与否,倒不如干脆放弃仕途追求,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去吧”。今年,公考的“双降”虽不能断言是公考热的“拐点”,但你如果“死也要死在体制内”,只抱着体制内一只“单拐”,走起路来肯定摇摇摆摆。

每一种创业、每一次创业、每个人创业都值得尊重。“一元注册公司”,创业者迎来春天,小微企业沐浴春风。“零门槛”意谓着任何人都可以创业办公司,如此政策性松绑之后,相信会有很多人“甩开膀子”向“钱”冲,市场主体活力肯定会被大大激活。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无疑是可行之路,也是务实之举。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止是就业者的观念,也包括社会对多元化就业创业的认同与尊重。

你可以像马云一样去创业,但是,收获马云那样辉煌或是“浮云”。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能成为马云,与此同时,并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不能超越马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创业者要有马云般的勇气—“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创业,也需要“蹄疾而步稳”。“一元公司”,更需多元思考,三思后行。一是“皮包公司”肯定没有市场,抱侥幸心理“入市”,其动机就存在着巨大风险;二是不知深浅的盲目“下海”,“呛水”或是难免的,不充分估量办公司的难度,会给自己的草率付出代价;三是越是“零门槛”,准入的人就越多,竞争压力越大,风险系数也越高。当你准备好了,就可以“马上创业”,果断进入市场,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也会享受到竞争的乐趣,体验到创业的酸甜。

【启示与思考】

北大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放弃光鲜的职业前景,选择在北京开米粉店,这一事情经媒体报道传播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有的直呼“这是高等教育的失败”,有的婉称“90后的大学生、研究生素质堪忧”,但更多的是为之叫好。笔者认为,张天一开粉店,更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当今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更趋理性和脚踏实地。

传统观念下,认为大学生、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理应在党政部门、垄断行业、科研院所等体面单位就职,充分发挥其专长。而“卖猪肉”、“开米粉店”等行当,则应是知识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干的。这种简单地将高学历等同于好工作高收入的想法,明显太过功利化,甚至误解了教育的本质,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君不见,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宁愿流浪或宅在家里啃老”的事件时有耳闻?四川凉山某县的当年高考状元,毕业后竟沦为睡公园长椅的流浪者,便是受这种思想毒害的结果。

新时期高校学子就业,可以有多种选择,是为谋一份一劳永逸的工作而苦等幸运之神眷顾,还是怀抱理想立身广阔社会励志创业?张天一肩扛故乡品牌在京自谋出路的选择,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回答,让人欣慰。

张天一开粉店,乍一看,是大材小用,是种简单劳动,其实不然。一碗米粉,百般滋味,关乎民生,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或许是张天一在市场调查阶段就选择卖“硕士粉”的原因之所在。“硕士粉,良心粉”,在他乡还原家乡味道,用法律思维与环保理念做餐饮,这些食安意识、特色营销及经营理念,无不彰显出“硕士粉”的与众不同。重要的是,张天一还立志要把米粉做成艺术,做成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显然也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及的理想。

“从人们思想中挖出来的金矿,超过从地下开采出来的黄金。”正如这句名言所说的那样,与其说张天一是在用力气做事,还不如说是在用思想谋划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硕士粉”何尝不是学以致用,何尝不是“知识经济”的具体体现呢?

其实,卖“硕士粉”,与高学历无关,这只关乎对市场的研究,只关乎工作兴趣。卖“硕士粉”,只是个人选择,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大惊小怪,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同样卖“硕士粉”,研究生也会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对此,无妨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0/7664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