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郭湛: 创新是改革和发展的灵魂

2014年04月21日 13:13

 

u=3281520686,1856836364&fm=23&gp=0

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并取得了成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和国家的发展大势,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自觉能动的推进各项工作。我要讲的题目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揭示、把握和运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部分,学用哲学,坚定信念,提高能力。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都学过这些基本原理,内容其实是很多的。我要讲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三个基本原理可以说各有侧重,而又内在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历史观,它同时又是方法论,所以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是统一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观点。

第一个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首先就要确定这一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原理,看起来很抽象,但是和我们的工作联系起来了。按照总书记的说法,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思想、观念、理论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就是根据当今中国的社会存在。当今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状况如何,决定了我们的思想、理论、路线、政策、方针等,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意识。这样就把这个非常抽象的道理一下变成了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直接能够感受到的道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这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总和出发的,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要求出发的。我们党所做的事情,所做出的决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不是凭空设定的,而是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出发的。那么这就叫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

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那么我们应该从社会存在的发展中,特别是从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意识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但是这个原理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不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的经济运动是本原的,是决定性的。那么社会的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但是反过来,社会意识也能够对它产生的环境和原因发生反作用,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仅仅理解为社会存在就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完全是被动的,不是这样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条基本原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我们知道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要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好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生产力就得到解放,生产就能得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我们知道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那是调整改变了生产关系,一下子就解放了生产力。我选了一幅画描写当时的农民,虽然使用的工具很落后,但是由于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所以一下子就使生产的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特别生动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它的解决推动社会发展这样的道理。

马克思说在社会中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这一点是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的。在社会生活当中,由生产所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前提。所以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看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最重要的或者说最基础性的就是这个工作。

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它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那么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的力量,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且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这就是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社会最重要的层次之间的关系。最基础的部分是经济,然后建立在它上面的上层建筑首先是政治的上层建筑,然后再进一步是思想的上层建筑,也就是意识形态。那么经济、政治、思想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从中可以看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的一个基本关系。

政治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总的来说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提法。总体上来说,政治要服务于或者说适合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政治、上层建筑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经济的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要受到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政治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对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经济运动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有它的规律性。所以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经济的规律性或者说它的必然性。在这里,考虑到政治的作用,在运用政治权力的时候,运用政治权力来干预经济的时候,要十分慎重。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提法,国家、权力必须与经济的发展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国家、政府、政治权力要干预经济,要引导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有它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是不能违背的。那么政治权力的运用一定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相一致,如果要违背经济的必然性,那么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这在历史上我们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

但是在理解经济和政治思想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够陷入机械的、简单地经济决定中,认为经济是决定一切的。政治和思想都是消极和被动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恩格斯在晚年针对当时有很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片面的理解,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否认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能动的作用。针对这种错误的观点,他特别强调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经济的能动的反作用。他说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是根源性的、本原性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就是说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对生产也是起作用的,这是不能否定的。他又补充一句,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强调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这是第一性的这种作用。按照历史唯物论,作为唯物论首先要承认物质存在经济的第一性作用,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承认意识、上层建筑对存在和经济的这种反作用。所以这里讲的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决定性作用和能动的反作用的关系,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第三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历史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运动当中进行的。但是历史的主体是人,是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所以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不能见物不见人。归根到底,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有很多我们称之为英雄的人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总是产生于群众的实践当中,所以说群众之中出英雄。什么是英雄?老话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拔群者为雄”。讲植物和动物当中那些最美好的、最杰出的,我们称之为英雄。在人社会当中,那么这些杰出的个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我们称之为英雄。所以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们的努力和奋斗当中会不断地出现自己的英雄。

所以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应当对自己在奋斗当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给予足够的尊重,这很重要的。一个不尊重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不能产生英雄的民族,也就不会是一个英雄的民族,我把这个话在当时政治局学习会上特别讲了一下。我讲的意思是针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后现代解构崇高,对英雄采取一种很嘲弄的态度。这种心态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清楚在我们民族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我们民族处在危难的时刻,那些舍身忘死,牺牲自己去为民族事业奋斗的英雄,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是应该永远地铭记他们。通过对英雄的尊重,有利于创造一个英雄辈出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才能是一个英雄的民族,才能是一个在世界上让人家尊重,让人家赞成的民族。

和历史中的普通个人相比,那么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就更大,这一点我们都没有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是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承担者,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历史人物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所作为,除了和他们本人的条件和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符合了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

所以历史人物,那些杰出的个人,包括那些领袖,他们能够发挥作用,不是完全凭着他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历史的规律,而同时又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这就是附合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这可以说是历史人物能够产生并且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在社会生活当中,个人组成群体、阶层、民族等,我们把它叫做人群共同体。之所以叫共同体,就是说它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贯穿其中。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和愿望,那么它可以形成方向明确、作用巨大的历史合力。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的,它的努力会向着一个方向进行。如果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方向,互相都不一样,那么就会出现非常散乱的一种作用关系。就像布朗运动,那种分散的随意的运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生活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在社会共同体中,由于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要求,那么人们的行动可以在这种共同利益和愿望的凝聚下集合起来,形成一种潮流,趋向一种方向,那么它可以创造历史,可以完成社会的巨大变革。广大的群众,他们的动机、愿望以及他们的行动汇合起来,直接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所以我们回顾中国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的潮流中,正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向着一个方向努力,才形成了改天换地,推动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这种历史合力。

回过头来看,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反对抹煞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特别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习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立足于今天的改革,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我们的改革要依靠人民才能够实现。

如果改革不依靠人民去进行,那么只靠少数人去做,这是很难奏效的。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开明的政治家想要改革,但是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所以都不成功。那么我们的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它依靠人民。不仅是依靠人民,而且改革也是为了人民。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是这样的改革,是为人民的改革,所以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使这种改革成功。所以改革它既要依靠人民,又要为了人民,这就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也就意味着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所以在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头,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们搞好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历次学习总书记讲话的当中,他提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提到了我们政府或者说我们的干部,我们不能用损害人民的利益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他引用了唐太宗讲过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说作为一个国君或者是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那么他首先必须明白,必须先存百姓,就是老百姓是首要的,老百姓的生存,老百姓的平安是第一位的。如果靠着损害老百姓来满足统治者的利益,那就像一个人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来填饱肚子,肚子虽然饱了,但是人也就死掉了。唐太宗强调的是国家、政府和人民,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如果靠损害百姓的利益来维持,那是不能长久的。所以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的道理首先是存百姓,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生存,民生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总书记说,一个封建君主尚且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就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要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靠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他讲这个话,也是有针对性的。有的地方,领导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想用这个办法来维持他们的政绩,来推动所谓的发展,那是靠不住的。所以首先要把老百姓,把民生的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提到的。

前面我们讲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刚才我们又特别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当中也是决定性的。那么这两个决定性是相统一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么生产力的主体就是人,就是劳动者。所以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其实也就是劳动者,就是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要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靠劳动者、靠人,靠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所以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两者是相统一的。

生产力、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它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来实现的。恩格斯在讲到这些基本的关系时,特别说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指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彻始终的红线。就是说在我们观察社会,观察历史的时候,尽管它错宗复杂,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我们要牢牢地把握其中的这条红线,这条红线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

把握住这样一条红线,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现实,理解我们的工作。

总结一下,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可以说有四个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这四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个基本原理。其中第二个基本原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我们把社会基本矛盾分成两个,一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个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就有了四个决定。这是理解社会生活的最基础东西,或者说是一条红线。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反复地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指导理论的重要性。

 

二、揭示、把握和运用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揭示、把握和运用历史发展的规律。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革命、建设、改革这些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把握规律,积极地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我们所取得的成功,都跟我们是否掌握了和运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直接相关联。遵循了、运用了这样的规律,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功。如果违背了,没有更好地运用这样的规律,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就是揭示了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把握和运用社会历史基本规律的方法。我们前面讲到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这种决定论,其实就是规律论。就是在历史发展中,有没有某种决定性的因素规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果有,那么就是决定论,如果没有,那就是否定决定论。西方有一些学者反对决定论,认为不存在决定论,或者说至少不承认历史有什么决定论,他认为历史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片面的。

我们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的几个决定,就意味着这里面包含着某种规律需要遵循。从这四个基本的原理我们可以演绎过来,或者说把它转化为几个基本规律。大体上可以有这样四个:第一,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规律。讲基本原理主要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实际上还有反作用。结合起来看,实际上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四,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杰出个人发挥重要作用的规律。这样我们就有了对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和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就是强调的这种基本规律性。但是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这样的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这是强调社会基本矛盾,它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们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是总体性的、全局性的,仅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是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也就是要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的加以考虑,注意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相互的联系和协调。这是我们改革所要遵循的方法。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矛盾。要注重这种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只有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运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样的改革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所以我们要围绕着发展是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的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的牵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要使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看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实际,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有理念、有思想、有设计、有蓝图,有了思想、理论、决策,我们要把它贯彻下去,要抓到底,要打好基础,利于长远的发展。这都是要既依据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的能动性,这样才能够做好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是历史普遍规律。这些规律讲的是大道理,我们有时候觉得好象有些抽象,好象和我们的实际工作离的比较远,实际上这里有一个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它是特殊的活动,有特殊的东西。但是特殊的东西和普遍的东西相联系,我们掌握了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有利于我们理解所做的特殊事情的规律性。在普遍规律的引导下,不断地揭示实践的特殊规律性,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中去找出它的发展规律性,依据这种规律性去做事情,就能够把事情做好。所以实事求是所强调的就是要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去做事情,把事情做好。

 

三、学用哲学,坚定信念,提高能力

第三个问题,学用哲学,坚定信念,提高能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我们的干部为什么要学哲学?因为我们的担子实在太重了,我们面对的现实实在太复杂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太复杂,要做好工作,驾驭全局,就要有理论思维的能力,而哲学特别看重这种理论思维的提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从事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我们需要科学理论思维的引导。有这种理论思维的自觉,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理论思维方式,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现实的历史过程,做好我们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这种理论思维的方式。

我们的干部要把社会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首先强调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理解这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所要坚持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明确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我们到底在哪儿,在什么样的历史节点上。这个问题的实质也就是我们依托怎样的时空条件,在做怎样的历史事业。十八大报告列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也就是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也就是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估算,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看到有三个历史坐标点:第一,2020年。第一个10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很快就到了。这还是在初级阶段。我们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到了坐标点二,到2050年的时候,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按照刚才我们的分析,应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进入到中级阶段了。所以2050年是第二个坐标点。我们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第三个坐标点,到2100年,再经过半个世纪,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向高级阶段迈进,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所以到公元22世纪,中国的任务就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这是设想的几个坐标点。

有一个条件,中国社会的航船不发生目标或者方向的大的偏差,不发生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造成的倾覆,我们航船的方向大体上不改变,不出现偏差,不迷失方向,而且我们这个船本身始终平稳航行。哪怕是经历惊涛骇浪,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顺利航行,到公元22世纪中国社会能够进入高度发达的或者说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的建设阶段。到那时候,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想象的。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承认,我们只承认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可能会越来越起作用,越来越会发生影响,但是我们还不认为这个世纪是以中国为特征的。但是22世纪,我想可以称之为是中国世纪,因为进入22世纪,我们已经可以去建设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发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要达到像今天美国这样的水平,美国是今天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要高度发达,就要必须和它并驾齐驱,甚至要超过它,这才是高度发达。

 

美国作为世界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发展的趋向好象在走向衰落,这是公认的一个趋向。美国在走向衰落,中国在崛起。我们很快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用不了几年就能够做到了,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按照人均一算的话,我们很低,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自满。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增长,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它的质量,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到22世纪的时候,假如不出现前面说那些意外问题,那么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和美国相比,恐怕不是和它并驾齐驱的问题,而是要超过它。因为我们很快就在经济总量上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我们再有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70年、80年、90年的时间去发展,到22世纪的时候,我们在经济总量有可能是美国的两倍。它变成一个小行星了,我们是一个大行星了。所以那个时候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中国在国家实力各个方面超越了美国,那领导这个世界潮流的当然非中国莫属。所以22世纪成为中国世纪是非常可能的。

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特别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这是总书记特别总结的: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三个能力都和哲学思维作为理论思维的特点有关。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哲学这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方式、思维方式,有助于把握这三个能力。总书记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重大战略判断。

发展是战略性的,对于中国来说是战略性的关注点。发展首先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问题,使它们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当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特别突出。市场代表着经济,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条件,政府代表着政治,代表着上层建筑的引导作用。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经济、政治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推动生产,通过经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个提法很重要。我们发展首先是增加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这只是一个基础、前提,或者是一个基本的东西,它不是问题的全部。发展最重要的其实是人的发展,是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根本目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有一种战略眼光。战略的思维着眼于宏观和长远发展,涉及发展中的一些根本事物。抓住那些决定性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东西才有战略意义。作为干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抓那些枝节的东西,而是抓住那些根本性的、管全局的、管长远的一些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战略的思维,有一种战略的眼光,这样才能抓住这些大的事情。

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没有,它是第一要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中等发达的国家,进而建设高度发达的国家,都要靠发展来实现。但是发展不应该是片面的,不应该是畸形的,应该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也是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因为在发展当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旧的这种生产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我们就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这些都是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又要求我们的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问题。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这是讲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基本矛盾来加以分析,这是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方法。

发展改革的第三点是创新,创新是发展和改革的灵魂。发展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仅仅有旧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的重复或者加速,不能带来更大、更好的发展。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制度创新,要从简单量的外延式的增长向质的内涵式的增长转变,这就要求提高我们创新的能力。创新是社会系统生命活力的迸发或者涌动,改革就意味着创新,有创新才有明显地进步。创新的根基在于人的创造力,人本身就是有创造力的,创新的活动激发了、实现了人活动创造力向实践的转换,它对生产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但是现代社会是从传统社会转换过来的。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突出的特点在于创新驱动。特别是现代经济,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具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形态。

发展、改革、创新,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三个理念。因为它是涉及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东西。作为领导,作为我们的干部,在思考我们单位全局性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要着眼于发展,为了发展,我们要抓住改革,为了发展和改革,我们要瞄准创新。只有发展、改革、创新这三者综合起作用,那么你的事业才能够越做越好。这三个理念的贯彻和实现,需要有一个理性的保障条件,就是我们从哲学上所强调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这也就是坚持历史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统一起来。

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坚持发展、改革、创新,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将给未来的世界带来新的希望。今天的世界还是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但是问题非常多,矛盾也非常多,这个世界在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和混乱。怎么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首先我们要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如果我们中国能够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一个发展着的、一个富强的中国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1/7665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