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打击“美容腐败”需扎紧制度的笼子
2014年04月21日 14:39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美容会所撂倒多名女官员:动辄消费数十万报销
花13万元做美容,然后以会议费、稿酬等方式公款报销,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办公厅原副主任曹淑杰被北京高院终审以贪污罪判刑10年。
报销分会议费和稿酬两种方式
2013年,57岁的曹淑杰因涉嫌贪污罪被提起公诉。
曹淑杰报销个人费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据人社部办公厅原副主任兼下属社会保障能力中心主任平某的证言,能力中心本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以办会、办班为营利项目,靠部里到能力中心办会办班来支持。在案证据显示,一般会务承办人在给各司局会务做预算时会多做出一些天数和人数,后者的财务就会多付中心一些会议费,事后再找点餐票、住宿费或者办公用品的发票来平账。
至于稿酬的部分,则主要是跟2003年左右劳动出版社一编室与劳动部办公厅合作出版的《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有关。据劳动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的证言,该书由办公厅组织编写,署名劳动部,属于公务行为,所以稿酬应该支付给办公厅,大约100万元。可是2008年,部里负责对接此事的曹淑杰提出来,为了少缴税,让把以后产生的稿酬先留在出版社,以后办公厅有一些发票拿到出版社报销。
至此,曹淑杰有了两个凭发票报销的渠道。
辩称部分报销实为“平摊招待费”
到案后,曹淑杰很快就做出了有罪供述。不过其辩解称,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干部来北京,部里虽然也有招待费,但通常都不够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做美容的地方能开“办公用品”等发票,于是日后因公在商场购买物品但又没法开具发票的,她就用个人消费的发票报销了,这样做也是“为了平摊部里的一些招待费”。
此前二中院一审认为,曹淑杰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之后,曹淑杰上诉,近日北京高院宣布维持原判。目前判决已生效。
追访
女官员落网源于被举报
本案中,临近退休的曹淑杰之所以落网,主要源于一条举报线索。举报线索称,2007年至2010年间,杜某在一家女子会所进行美容消费后,陆续以抬头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开据办公发票。
东城检察院反贪局经调查,发现人社部办公厅副主任曹淑杰之女名为杜某。
2012年5月18日,办案人员将曹淑杰带走进行谈话,曹淑杰承认了犯罪事实。其名下的美容卡显示,截至2011年5月9日,共消费23万余元。
链接
美容会所撂倒多名女官员
事实上,在此之前,曹淑杰做美容的会所已经出现在多起贪腐案件中,涉及多名落马女官员。
魏淑清:曾任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总会计师,被认定曾于2007年至2010年在单位报销上述会所美容消费19万余元,现已因贪污罪、受贿罪获刑20年。
石永怡:曾任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法定代表人,创办《天气预报》节目,被认定于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陆续通过支票形式将公款100.26万元转出,用于上述美容消费,现已因犯贪污罪被判刑11年。
白宏:曾任北京市卫生局机关工会原主席,被认定从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间贪污399万用于美容消费,现已因贪污罪被判刑15年。
杨苹:曾任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二处处长、农业处处长,被认定2004年至2008年明示并收受一些单位为其办理的美容卡进行个人美容消费,共计38.9万元;2009年至案发前利用职权上的制约关系,在一些单位报销个人美容消费发票共计16.9万元,现已因犯受贿罪被判刑10年。
女官员花13万公款美容折射了什么?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位女官员如此大手笔的花费国家公款,为自己美容,究竟是美给谁看呢?是美给她的老公看的吗,还是美给她的上司看的?这点,是她的私人事情,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公款,既然被冠之以“公”的名号,就当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当用于公共事务。政府公务人员,免不了要面对公共人物、身处公共场合,再加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容是无可厚非,我们无可非议。然而,这位女官员暗度陈仓的用了13万的巨额公款来美容她的脸蛋,我们不得不好奇,这位女官员是官员还是演员?她的脸蛋究竟有多金贵?
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透视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款报销问题。他的这一行为竟然能够瞒天过海,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监督、审计部门去哪了。对于报销公款的行为,他们本应当严肃审查,才能给领导干部筑起一道不敢触碰的防线,而不是都指望着网友的举报来揪出这种行为。
关于腐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网友、情人甚至家人的举报和大义灭亲,这些毕竟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面对领导腐败,制度不能缺位,人员不能失职。制度是遏制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都没有筑牢,难免会在客观上造成违法成本的降低,而变相助长腐败行为。
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广大官员需树立三种敬畏之心。一是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公民对于社会的侵害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一条基本准则。广大领导干部,要心存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才不会轻易逾越法律的底线,逾越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是对于道德的敬畏之心。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法律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具有相对滞后性,由此就产生了法律的“真空地带”。法律与道德作为相辅相成的约束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准绳,道德有义务也要必要弥补法律之空缺。
三是对于群众的敬畏之心。现代社会,群众监督无处不在,“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领导干部也许稍微一不留神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群众是领导干部的服务对象,领导干部要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真正把群众作为自己心中的“上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百姓谋福,为群众谋利。
美容腐败成公务消费弊病缩影
因为做美容而落马的女性官员,来自人社部的这一位不能算是最夸张的。据媒体梳理,此前已有多位女性官员因为美容落马。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原总会计师魏淑清,美容消费19万余元,获刑20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原法定代表人石永怡,美容消费100万元,获刑11年;北京市卫生局机关工会原主席白宏,美容消费399万元,获刑15年……
与不少男性官员倒在女色上一样,倒在美容腐败上的女性官员,也可以开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这样的别样风姿,不免让人大开眼界,甚至还会多出一些绮丽的遐想。不过值得追问的是,她们真的是倒在美容上的吗?
看上去情形确实如此。公款的流向、消费的终点,都指向了一家家女子会所;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法院的最终认定,也都是以贪污公款论处。而从曹淑杰的案例看,其在女子会所的美容消费还不仅仅是本人,还有家人等。她的案发也正是因为有线索举报,其女在一家女子会所美容消费后,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开据办公发票。
按道理讲,事实俱在,这些女性官员倒在美容消费上那是绝无问题了。然而,深入探究即会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美容消费云云,不过是贪腐官员赃款的一个去向而已,并不具备导致官员必然贪腐的力量,不可能成为女性官员贪还是不贪的决定性因素。若是总在胶着于发现官员贪腐的目的,找寻贪腐的理由,则很可能会忽略真正的反腐路径。
必须明白,很多时候,官员的贪腐行为并不是先有了消费目标才开始去打公权力的主意,而是因为公权力先有了漏洞,有机可乘了,然后才出现了贪腐行为。若是适时扎紧一下篱笆,堵塞漏洞,哪怕是亡羊补牢,后继的腐败行为也注定会有所收敛。
因为,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严格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堵住官员的各种非分消费。一方面,应该尽快实现“三公”经费的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彻底堵塞财政经费流向不当途径的可能性。这其中,还要特别注意查处单位部门的小金库以及自收自支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灰色利益链条,杜绝利益输送。
应该逐步将公务消费纳入政务公开的内容,推进公务消费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公务卡结算制度,避免公务消费现金支付、先消费后报销的现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务消费公开透明,从源头预防公务消费腐败。据《人民日报》年初报道,海南省严管公务消费,去年省级“三公”经费减少了1个亿。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类似私人会所这样的奢靡场所纷纷出现,正反映出公权力约束一度相对松懈的现状。若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从严约束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同时,对于那些明显违背社会常理、消费者常识的私人会所,也要严厉查处,不使其成为利益输送的非法之所。
可见,只要能够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严格制度约束,则很多雷人的腐败行为就有可能避免,而诸多女性官员也就不必倒在美容上了。反之,若依然缺乏约束,或者虽然建章立制,有了严格的规定条文,但缺乏监督落实,则类似千奇百怪的腐败现象将难以绝迹。
【启示与思考】
自从八项规定出台,各项禁令不断深化,公款消费在全国各地已在不同程度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成绩的取得值得庆幸。然而,在此次曝光事件中,曹淑因个人在商场购买物品但又没法开具发票的,就用个人消费的发票报销来“平摊部里的一些招待费”,值得警示与反思。
据资料显示,曹淑杰报销个人费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会务承办人在给各司局会务做预算时会多做出一些天数和人数,后者的财务就会多付中心一些会议费,事后再找点餐票、住宿费或者办公用品的发票来平账。至于稿酬的部分,则主要是跟2003年左右劳动出版社一编室与劳动部办公厅合作出版的《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有关。可是2008年,部里负责对接此事的曹淑杰提出来,为了少缴税,让把以后产生的稿酬先留在出版社,以后办公厅有一些发票拿到出版社报销。
资料还显示,曹淑杰其名下的美容卡显示,截至2011年5月9日,共消费23万余元。曹淑杰违规报销的时间,正是他临近退休的时间。自认为即将退休,只要不出大事,就能平安退休。正是思想上放松警惕,才导致在腐败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令晚节不保,余生蒙羞。
通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官员滥用权、乱花钱,是制度和监管落实不到位所致。应该说,现在各级、各单位都建立了公共权力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可滥用权、乱花钱现象和以权谋私现象还是屡屡发生,没有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也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恃“权”而骄,认为“公款报销”也是自身权力的体现。
笔者认为,导致官员公款报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党员干部反腐思想有待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根本就没有将公款报销这一腐败行为放在心上,反而将其视为当官的一种福利待遇,致使“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在干部队伍中肆意滋生。
美容本身没有错,但以公款支付自己的美容消费,难掩自己的贪欲营私之丑。公款是取之于民的,理应用之于民。以公款进行私人消费就是将自己的贪欲膨胀,大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公款进行私人美容,并不是工作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这种以贪占巧取的心理不但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更违背了党纪国法,势必受到法律的制裁。
女贪官用公款进行美容,美化了自己外在的容颜,却毁了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纯洁心灵,乱花民众的纳税钱,外表是通过技术得到了美化,但是心灵的美丽却丑了。曹最终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仅此也告诫尚未“出轨”的官员们,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分内之事才是应该做的事情,巧夺心机的花费公款,谋取私利是不可取的,在官场这条道路上,走的久才是硬道理,不要因自己的一时邪念,毁了自己的一生。撕破公款美容的“画皮”,杜绝瞒天过海、公款私用现象,既要提高干部自身德行修养,又要用好公开这面镜子,把所有进项、支出摆在阳光下炙烤。对腐败行为,要严肃问责,才能彻底铲除腐败“毒瘤”,让廉政清风真正吹进党员干部的心里。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1/76656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