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解决讲“派头”问题,需树立为官新风尚
2014年04月22日 12:42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九成受访者反感讲派头官员:警车开道用高档烟酒
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行政系副教授马得勇曾在韩国生活了6年多。他发现,韩国的等级观念比中国强,但韩国官员却普遍不怎么爱讲“派头”。韩国许多高官经常是自己开车上下班。他们为什么不讲“派头”?那是因为这样做的话,会适得其反,不但得不到普通人的尊敬,反而会被厌恶。
豪华办公楼、出行警车开道……这些年,各级官员的“派头”时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引起广泛争议。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批评官员追求“派头”的行为。他质问,现在某些官员,不仅追求大的办公室,坐车也要大排量的。一个公职人员,要这个“派头”有什么意思?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2万名(127461)网友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6.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官员的“派头”足,仅3.0%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官员“没什么派头”。
91.5%受访者反感追求“派头”的官员
官员的“派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出行警车开道”(16.7%)、“坐豪车”(14.6%)与“用高档烟酒”(13.0%)。其他还有:“出入高级酒店”、“婚丧宴请讲排场”、“开门等小事由他人代劳”、“豪华办公场所”、“讲究接待规格”、“穿戴名牌衣饰”、“称呼超出常规”、“超标配置秘书”、“飞机必坐头等舱或商务舱”等。
四川省遂宁市市民刘晓红曾目睹过一些官员的作派,比如吃饭要到环境好的地方、点菜要点高档的、酒更是要好的等等。有些领导出行时要警车开道,提前半小时就把道路清空。老百姓的车都被挡着,不让走,要让领导的车先过去。
深圳某品牌管理公司职员程敏说,所谓官员的“派头”,一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二是排场大了,想了解的事往往会被遮蔽掉。比如,检查肯定是突然袭击才能起到效果,要是动静排场太大,各部门肯定早就做好准备。“政府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别偏离了工作重点。又不是走秀,讲那么多排场干吗? ”
“看看官员的‘派头’,就不难理解身边的同学为什么大都想走仕途了。因为当官了会获得很多隐性好处,极大满足虚荣心。这怎能不让年轻人羡慕嫉妒恨呢?”今年即将毕业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张岩说。
调查中,91.5%的受访者直言对追求“派头”的官员感到反感。
95.3%受访者直言官员讲“派头”会引发社会仿效
为何会有一些官员们爱讲“派头”?调查中,34.0%的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存在官场腐败和权力寻租”,30.7%的受访者表示是“享受特权的快感”。其他原因还有:“脱离群众”、“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热衷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周围人阿谀奉承”、“相互攀比心理使然”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姜晓萍表示,官员爱讲 “派头”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因为没有真正树立“民本”的行政理念。官员讲“派头”,理念上就是没有真正由“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由民做主”。
“中国长期以来都存在‘官文化’和‘官本位’。” 姜晓萍说,“官本位”思想在有些人身上,就表现为通过一些符号、仪式把官和民区别开来。这些符号和仪式,一般体现为排场性的东西,会让一些官员在面对下级、老百姓时,产生一种手握权力的满足感、成就感。
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行政系副教授马得勇曾在韩国生活了6年多。他发现,韩国的等级观念比中国强,但韩国官员却普遍不怎么爱讲“派头”。“据我了解,韩国许多高官经常是自己开车上下班。他们为什么不讲‘派头’?那是因为这样做的话,会适得其反,不但得不到普通人的尊敬,反而会被厌恶。”
“官员讲派头,其实是一种仿效,特别是仿效更高一级的官员。上级领导去哪儿都要警车开道,那下级也想要警车开道,这就是上行下效。”马得勇说。
调查中,95.3%的受访者担心官员讲“派头”会引发社会仿效。
姜晓萍认为,官员讲“派头”,首先会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评价,损害政府公信力。官员讲“派头”,就拉开了官和民的距离,也不利于政民沟通。官员爱摆架子和排场,更会加深官和民之间的隔阂。“讲‘派头’很多都是个人的行为,但小部分人的行为,往往会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整体评价。”
专家建议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官员行为
调查中,43.5%的受访者直言,官员讲“派头”容易引起腐败。42.0%的受访者建议揪出“派头”背后的腐败行为。
“官员要树立一种新的执政理念,要建立起对群众合法权利的敬畏。” 姜晓萍建议通过制度设计,让官员想追求“派头”都追求不起来。“官为什么能讲‘派头’?还不是因为手里有那点权力?所以还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划出权力边界,规范官员行为。”
程敏认为,要解决官员爱讲“派头”的问题,需要加强官员的廉政教育和考核,也需要更多有素质的领导人起到带头作用。廉政奉公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而要成为一种考核指标。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让更多群众和媒体有通畅的渠道参与监督。
姜晓萍觉得,社会现在的总体趋势还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官员要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成一个脚踏实地的服务者。我们现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包括“反四风”等,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官员的灵魂,驱使他们转变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官员现在越来越看重群众的口碑和认同度。而且,社会的舆论监督途径越来越多,这会给官员一种压力,迫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派有所收敛。
官员“讲派头”折射出“官本位”思想
为何会有一些官员们爱讲“派头”?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存在官场腐败和权力寻租”、“享受特权的快感”,是因为没有真正树立“民本”的行政理念,没有真正由“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由民做主”。专家指出,中国长期以来都存在“官本位”,“官本位”思想在有些人身上,就表现为通过一些符号、仪式把官和民区别开来。这些符号和仪式,一般体现为排场性的东西,会让一些官员在面对下级、老百姓时,产生一种手握权力的满足感、成就感。
官员讲“派头”,会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评价,损害政府公信力。官员讲“派头”,拉开了官和民的距离,不利于政民沟通。官员爱摆架子和排场,更会加深官和民之间的隔阂。讲“派头”很多都是个人的行为,但小部分人的行为,往往会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整体评价。官员讲“派头”容易引起腐败,要更多有素质的领导人起带头作用,要通过制度设计,让官员想追求“派头”都追求不起来,要加强官员的廉政教育和考核,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让更多群众和媒体有通畅的渠道参与监督,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官员要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成一个脚踏实地的服务者。
官场派头足背后的双重文化迷失
在官场,就应该有个官样。这种理想的官样至少应该是权威、勤勉、谦卑的结合。权威是官员主导身份的体现,他们未必高高在上、高人一等,但应该高瞻远瞩、指导方向;勤勉是官员克己奉公的表现,他们未必不懂生活、不会享受,但应该公私分明、乐于奉献;谦卑是官员服务公众的姿态,他们未必出身底层、尝遍酸甜,但应该贴近民生、保持敬畏。所以,官员根本不应该有特权思想,不应该想着如何特殊化,不应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特有的官员“派头”。这是常识,也是基本的为官之道。
但遗憾的是,调查数据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官员是很喜欢摆出官员派头的。这个所谓的派头当然会因人而异。但是,其基本的特征是特权思维和特权形象——因为内在的特权思维,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了特权的形象。这种特权形象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作风,抑或是与人相处时的姿态,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处不在。似乎如果不能被一眼看出是为官者,就是失败。于是,派头成为了一种综合的“官感”——在一群人中,人们通常能够通过气场和派头来判断哪些是官员,是什么级别和职务的官员。
当派头成为一种外在符号时,内在的为官理念一定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包括两个层面的文化原因。一是官本位文化的延续。为官自然有为官的文化、为官的自我认知。但是,一旦这种文化上升到本位,就容易偏离轨道,产生异化。官本位文化就是如此。原本官员也需要尊重,也需要自我认同,但一旦这种认同成为至高的目标,并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尊重甚至是服从时,官本位文化就让官员以及权力成为一个判断事物的最终出发点。结果,官员想以官样突出自身的分量;民众想以谄媚表现出对官员的尊重,唯上唯权成为了价值判断中的中心。官员的派头自然而然地生长,并成为官员的标签、社会认知的编码。
二是耻感文化的消失。能量越大者责任越大,而自省意识和对形象的珍惜也会越强、越重。这种自我的反省和反思,可以理解成爱好脸面,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内在耻感文化。其实,就算是爱好脸面也是一件好事,它至少意味着一个人在做事时依然有所顾忌、有所节制,不会作出被人指责的出格事情来。所以,有时一些人有派头也不是坏事,当派头成为他们的身份和标签时,会反过来制约他们,让他们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和做派,有没有损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内在的羞耻意识会让派头成为一种正面的东西。但令人失望的是一些热爱派头的官员通常又没有这种内在的羞耻文化,他们不会真的在乎自己的形象,他们也不会真的坚持表里如一,他们热衷于派头,只是因为其是身份标签。
当官本位文化逞强而耻感文化缺失时,面子就会成为一种空洞的没有牵制的派头。人们追求外在的标签,甚于内在的认同,追求外在的特权,甚于内在的价值。而当派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又会反过来加剧官本位文化,让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将其当成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东西,同样也会助推耻感文化的消失,使人觉得无须敬畏更不必被道德、被舆论、被观念束缚手脚,进而成为肆意妄为的官场人。所以,在看到派头成为现象时,既要强调权力的制约、制衡,也要看到两种文化的迷失——官本位文化应该消除了,而耻感文化应该强调了。
【启示与思考】
在笔者看来,讲“派头”本身就是腐败行为,不是容易引起腐败,也不是躲在背后的腐败,就是实打实的、明面上的腐败。道理很简单,官员的“派头”都是老百姓的钱堆出来的,无论是豪华酒店,豪华汽车,豪华筵席,还是飞机的头等舱,还是开道的警车,每一样都得老百姓掏腰包。官员本来就是百姓的公仆,公仆的挥霍就是百姓的利益受损。看上去,这些钱似乎没有进官员的腰包,但这些钱买来的服务,却是实实在在的让官员获得了或物质或精神的享受。从侵占群众利益的角度看,这和贪官直接贪贿钱财,并无本质区别。
同时,官员讲“派头”,不仅违背了执政党宣示的宗旨,也背离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讲“派头”的奢靡之风,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民风。据中青报的调查,95.3%的受访者直言官员讲“派头”会引发社会仿效。这种仿效,可能是官场的一级攀比一级,也可能是官场对民间的污染。民间一些撑门面、扎台型的红白喜事,仪规越来越官场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批评一些官员不仅追求大的办公室,坐车也要大排量的。一个公职人员,要这个“派头”有什么意思?有官气,讲派头,看起来是贪恋官本位,喜欢享乐,而说到底弄错了公权力的本质,忘记了职责所系。
要解决官员爱讲“派头”的问题,需要树立一种为官新风尚,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更新官员们的执政理念。官员要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成一个脚踏实地的服务者。要去官气,还要接地气,真正与民众打成一片,多下基层,多到民众之间,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加强官员的廉政教育和考核,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让官员不敢有官气、不敢讲派头,更要编织监督之网,让官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2/7667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