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如何理解“比尔·盖茨劝中国富人多做慈善”

2014年04月24日 10:11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比尔·盖茨劝中国富人多做慈善

美英等媒体近日报道称,中国富人已经培养了许多西方富人的品味:艺术、私人飞机、勃艮第葡萄酒和爱马仕包。但是,比尔·盖茨认为他们却没有学会最重要的一项——慈善。

据路透社4月6日报道,比尔·盖茨当天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中国政府考虑采取以慈善资金抵扣税收等政策,鼓励富人们多做慈善事业。他认为,一旦富人们意识到慈善事业有价值并受到高度认可,就会自然而然的多进行这方面工作。

他还称:“当中国发生灾难时,你会看到踊跃捐赠的场面。但是在做系统和持续性的慈善事业方面比较缺失,比如在医疗事业、大学研究,或者向残障人士捐款等,都远远不够。”

2000年,盖茨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当时表示:“现在,基金会工作是我的主要工作,董事会工作只是我的兼职。从现在开始,慈善事业将是我的全部工作。对此,我矢志不渝。”如今,这个基金会拥有高达380亿美元资金,已经为中国、非洲等地的农业技术发展与艾滋病等各方面事业进行了多项捐赠。

根据胡润报告,去年中国排名前100名的慈善家一共只捐了8.9亿美元,相比2012年下跌了44%,比2011年下跌了55%。据称,捐赠资金下跌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国内曝出某些慈善基金会滥用捐款的一些传闻有关。此外,相比美国的前50名捐赠者去年一共捐了77亿美元,中国富人的捐款也显得微乎其微。“脸谱”CEO马克·扎克伯格和妻子去年比中国前100位慈善家捐得都多,捐了10亿美元。因此,难怪盖茨公开要求中国富人多做慈善。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12年人均收入是6091美元,但这主要表现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内陆地区的人均收入依然在1000美元以下。因此,虽然中国在近十年里创造了不少财富,但慈善工作方面并没有多少获益,目前仅有的一些捐赠活动都在国内进行,而非全球范围。

盖茨表示,中国政府应当考虑鼓励慈善的政策,中国富人会如何反应,我们拭目以待。

2010年,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共同倡议发起“捐赠誓言”活动,号召富豪们在一生中或死后将自己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并向公众表明他们的决心,有57位亿万富翁迅速响应加入这个活动,在这些人当中,亚洲富豪不到10位。当年6月,盖茨和巴菲特还邀请50位中国最富有的人参加慈善晚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拒绝了邀请。

土豪为啥不爱慈善爱炫富

比尔·盖茨为何说中国富豪只懂奢侈品呢?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其一,据媒体报道,中国60%以上的净资产值较高的富人是收藏家,手表是男富豪最爱的收藏品,而化妆品则是女人的最爱。其二,2013年中国前100位慈善家总计仅捐款8.9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前50位慈善家去年共捐出77亿美元。

中国富豪为何爱奢侈品而不愿多做慈善呢?首先,中国经济起步晚,改革开后才改变贫穷生活现状,富豪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来不及顾及他人;其次,中国富豪还没有读懂慈善对人生、对社会的意义,缺少慈善意识;再者,中国慈善总体意识不高,主要是慈善组织起步晚、不发达,管理欠科学、欠公开透明百姓普遍对慈善信任度不高;四者,政府没有通过减税的形式鼓励富豪,富豪做慈善缺乏动力;五者,少数富豪身体里缺道德血液,且财产积累是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见不得光。

 

慈善是人的内在追求,强求不得。但富豪垄断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为其财富帝国效力,导致利益和阶层固化、财富分配进一步两极分化,基尼系数太高,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容易引起“仇富”情绪。

就社会管理与和谐稳定而言,对富豪爱奢侈品不爱慈善,都不能坐视不管。不妨为慈善组织松绑,放活慈善组织,形成百花齐放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同时,严格规范和监管慈善组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使之与国际接轨,增强慈善组织的透明度,使人们看到慈善组织发挥的巨大作用,使投身慈善事业的人看到个人成就,以便吸引人们包括富豪乐于从事慈善事业。

盖茨能否唤醒中国富人的慈善自觉

早在2010年9月,盖茨与巴菲特打算来中国,与50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消息传出后,因为担心劝捐,一些受邀者婉拒了邀请,没有婉拒的也对此极为低调。据悉,盖茨和巴菲特来华,只是宣扬慈善理念,观察中国的慈善现状,而不直接劝募。和当年来华“宣扬慈善”理念不同,盖茨此次在新加坡则有隔空喊话、变相劝捐之意。

盖茨近年来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很早前他就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约4000亿人民币)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希望能对世界有“正面的贡献”。据某知名杂志统计,2012年盖茨夫妇共向全球慈善事业捐款19亿美元,摘得全美“第一慈善家”的美誉。

反观我们的富豪,则显得“冷漠”得多。论经济实力,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中国有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152位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榜,亿万富豪总数排名第二。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为中国成为一个慈善大国创造了条件。然而令人尴尬的是:2013年中国前100位慈善家总计仅捐款8.9亿美元,美国前50位慈善家则捐出77亿美元,其中仅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就捐献了近10亿美元,超过中国前100位慈善家的捐款总额。因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盖茨会公开呼吁中国的富人们多做善事了。

中国的富人们为什么不“慈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缺乏的是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层面,除了奉献社会之外,他们还有更多复杂的诉求。正如盖茨坦言,自己在经营慈善事业时发现,尽管有时出的钱已经很多,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项目绝大部分的支出,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协助,“泡汤”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同时,在贫富差距日渐加大的中国,慈善机制的真正建立却任重道远。比如,近年来暴出的多起慈善机构负面事件,反映出中国慈善法律和监管的严重缺陷。

因此,要唤醒中国的慈善行为,一方面要大力宣扬慈善理念,启发富人们的内心自觉;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慈善友好型政策”;同时,全社会也应营造一个善待慈善的舆论环境,真正让中国的富人们不再带着包袱做慈善。

中国富豪做慈善的难度与出路    

在大多数情况下,奢侈品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前者服务于人的生物功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后者购买的是一种身份与认同。具有高人一等的品质和昂贵得让绝大多数人“只能艳羡,无法拥有”的价格,理所当然成为奢侈品体现其存在意义的首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人群进入了西方顶级品牌的视野,这与现阶段中国文化和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分不开。富裕人群的膨胀,必然导致高档消费行为在各地的迅速增多,其榜样作用也渐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出于从众、攀比和身份的需要,逐渐从接受、购买到养成习惯,导致奢侈品消费者骤增。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马克斯·韦伯指出,只有当人们普遍能心怀感激与敬畏地对待财富,用正当合理的手段创造财富,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使用财富时,一个社会才会具有与现代文明相称的财富伦理水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才成为可能。所以,败坏的人心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也不可能建构“好的市场经济”,相互为恶、不择手段的传统利害观、财富观随时有可能成为财富的毁灭之源。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必须学会如何看待财富、追求财富和支配财富,共同建设健康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每一个消费者,尤其是富裕阶层都应当从自己做起,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倡导责任与文明的新消费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理性消费的新风尚。

与国外相比,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公众参与率较低。资料显示,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据介绍,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我国慈善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欠完备,慈善事业遭遇的最大尴尬是缺少制度和文化的“设计”。因我国现有慈善机构大多依附于政府机关,主要依靠政府劝募,而慈善资源的动员力量弱小,民间救助的存在和发展举步维艰。人们所熟知的“诺斯悖论”,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吊诡的是,在重重慈善丑闻的重创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慈善机构的公益性。

面对日益下滑的慈善公信力,如何挽回慈善事业的“生命力”?正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的那样,“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所以,鼓励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一方面固然需要富人树立良好的慈善形象,另一方面慈善机构自身也要有良好的形象,这有赖于政府的制度设计,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以为,发展慈善事业,必须从根本上改观捐赠者、社会公众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态势,增强慈善的透明度,确保慈善事业的公益目的。

富人群体如何才能不吝慈善

只要富人们的财富来源合法,他们像西方富人那样玩高品位消费,购买各种奢侈品,本也无可非议。比尔·盖茨要强调的是,除了学习在物质上的享受,其实中国富人更该学习西方富人的精神品质,这才是他们在社会里受到尊重的原因。比尔·盖茨的呼吁,理应引起中国富人的思考。

奢侈品向来是高品位和高附加值的消费,但在我国部分富人那里,奢侈品消费变成了补偿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这些富人有的过去“穷怕了”,有的因为发财不易,格外看重财富的“私有”属性。总之财富没有让他们变得更加文明优雅,反而让他们感到空虚和不安,于是就把大量财富用于奢侈品消费,以弥补过去的“苦日子”,见证自己今天的成功与荣耀。据统计,去年中国前100名慈善家共捐赠8.9亿美元,同期美国前50名慈善家捐出77亿美元,其中“脸谱”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就捐款近1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差距,并非仅仅因为美国富人比中国富人更富有。另据统计,去年中国奢侈品本土消费280亿美元,境外消费740亿美元,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堪称奢侈品消费第一大户。

中国的富人群体一边不惜为消费奢侈品一掷千金,一边却在慈善捐赠时多有保留,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我们的社会要在富人群体中培养科学、理性的慈善观念,在全社会构建积极、健康的慈善文化,就是要让富人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当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尽管在所有权上属于“私有”,但就财富创造过程、使用过程及其辐射带动效应而言,它们已经具有高度的“公用”属性,富人将部分财富用于社会慈善事业,是这些财富最好的归宿。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财富理应避免耻辱的结局,回归“公用”的本位。

如何改变中国富人群体热衷奢侈品消费而吝于慈善的形象,这不仅需要中国富豪阶层的努力,也需要一个可以系统性做慈善的制度。如何建立令富人们放心的慈善制度,如何在税收调节等方面做好功课,这都是富人不吝慈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启示与思考】

随着中国的富豪越来越多,富豪们的海外购买力也大大提高。小到名牌包包、衣服、鞋子等奢侈品,大到私人飞机、游艇、别墅豪宅甚至是百年葡萄酒酒庄,中国富豪们每次出手都堪称是大手笔。与这种消费上的“大手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富豪们在慈善事业上的表现平平。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盖茨的关注与思考。

倒也不是说奢侈品消费有什么原罪,这东西若能玩好,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与艺术美学,还能驱动社会向前发展。问题是,很多中国富人玩奢侈品,展示出的却是一种土豪气质,一种缺乏文化灵魂的暴发户行为。

对中国富人来说,慈善是可以为他们正名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恰恰就在慈善面前,无数中国富人暴露出裘皮大衣底下的“小”。首先是文化观念太小,中国富人还只是把做慈善当成“施舍”或“恩惠”,停留在“做好事”的意识层面,最多就是再有点传统的“仁爱”思想,而没有成熟的财富文化,也缺乏先进的财富伦理意识。这就注定了他们做慈善的格局小。

现在中国富人做慈善最突出的特点是个人化、应急性、被动性,慈善项目的运作显得很随意、很零散,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策略行动,来保证慈善行为处于有序的运行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盖茨会说,“当类似灾难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时,你会看到基本的慷慨行为;但系统性的慈善行为在那里还是很难看到,例如捐款供卫生事业、大学研究,以及为残疾人捐款等。”

最糟糕的是,当前中国富人在做慈善方面还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本来,汶川地震后,中国慈善业应该迎来一次走向系统化与规范化的转变。然而,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多家官办或民办的慈善机构相继曝出丑闻,中国慈善业遭遇空前污名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国富人长期习惯的捐赠渠道。直到如今,慈善机构仍未重新迎来公众信任,也让很多富人感觉捐赠无门。

现在,比尔·盖茨这番呼吁传递出一定的警示意义,也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中国富人在慈善事业上应该真正站起来,形成先进的财富文化与财富伦理,来驱动自己的慈善行动。

我们希望看到,从富人阶层到民间社会再到政府机构,都来弥合慈善走向系统化的缺裂地带,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让慈善走出被权力包裹、封闭运行的困境,让公众拥有对善款使用的持续知情权。只有这样,中国慈善业才能真正迎来活力,中国富人做慈善,才不会零散、应急、被动,而是主动地、策略地、系统地进行。相信到那时,比尔·盖茨一定会对中国富人做慈善竖起大拇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4/7669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