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国外保障房】世界各国多管齐下解决住房难题(亚洲篇)
2014年04月24日 13:07
都营住宅,日本“廉租房”
在战后重建和随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大中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不得不坚持“保低放高”的原则:优先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权,高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则交由市场解决。
都营住宅应运而生,这是典型的日本“廉租房”。在东京都八王子市的某大型都营住宅区,新华社记者参观了一对二战残留孤儿老夫妻的住宅。房间面积不大,50多平米,两室一厅,有独立厨卫间和阳台。“几个子女都申请到这种房子,生活压力轻松好多。”
这个大型都营住宅区规划整齐,有20栋带电梯的住宅楼,小区道路和停车场完备,还有很大的运动公园。小区配套公共交通也较为方便,到市中心的新宿和涉谷区只要换乘一次地铁。东京都23个区几乎每个区都有十多处都营住宅,其中不乏新宿、原宿、涉谷、赤坂这样的“高贵”地段。
都营住宅租金低廉,月租从2万到4万日元(约合1572元人民币至3144元人民币)不等。与之相比,繁华地段涉谷区惠比寿一套50平米的普通住房月租高达20万日元(约合1.57万元人民币)。
按规定,东京都营住宅的申请分为家庭申请和个人申请两大块。只有月收入低于15.8万日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的困难家庭和东京都内居住3年以上、60岁以上的低收入单身人士才有资格申请。
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递交申请资料后,等待抽签决定资格。每年5月和11月有两次抽签,通常从申请到入住需等待大约1年左右。
有幸入住都营住宅的人并非一劳永逸,根据个人、家庭收入、纳税情况变化也有“出入”,比如搬迁、老人离世、家庭情况改善,就要把都营住宅让给更需要的人。享受都营住宅的租户收入超过基准时,若连续居住三年以上则要累进计租,若连续居住五年以上就必须买下该住宅。
组屋,打造有产新加坡
组屋是新加坡最常见的公共住房形式,由建屋发展局建造,向公民和永久居民出售。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造以来,组屋已经远超出普通保障房概念,为打造新加坡的有产者立下汗马功劳。
组屋虽不奢华,但也不窄小。许多组屋与相对更加高档的共管公寓和私人公寓在相同的地段比邻而立。近50年来,新加坡共建造了99.9万套组屋,全国逾八成常住人口住在组屋区。
建屋发展局从政府拿地,地价根据地段不同而有所差别,建好之后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符合资格的首次购房者,有补贴性质。新组屋转售市场的买方也必须是符合资格的公民或永久居民,基本原则是每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因此,土地供应、开发商以及二手市场均在政府严格控制下,可以杜绝暴利产生。
组屋申请主要依据收入和家庭人口提供不同户型选择。由于是与具有强制储蓄性质的强积金制度相互配合,组屋价格在大多数家庭可负担范围内。近年来,新加坡还调高申请家庭月收入上限,月收入1万新元(约合4.9万元人民币)也可申购组屋。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邓永恒认为,组屋制度覆盖面之广远超一般国家保障房概念。
新加坡在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建造组屋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住房危机。不过,最早建造的房子大多是廉租房,只是后来允许人们使用强积金购房之后才逐渐变成以出售代替出租,由政府鼓励和帮助人们置业。
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说,大规模建造组屋出售给市民是基于建立有产社会的理念,房产价值会随国家前途好坏而变化。如果人们大多数是屋主,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会为国家富强而奋斗。(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4/7669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