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天价的挂号费,合理吗?
2014年04月28日 14:24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承载着上海医改“试验田”角色的上海第一家医疗改革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试明天将试运营。来自市一医院的眼科医生、仁济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儿中心的输液护士等首次集体在非公综合性医院亮相。
5月1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全面运营,来自沪上8家三甲医院的100多位顶尖专家将正式入驻,他们将尝试“多点执业”,4天在公立医院看病,1天在国际医学中心。昨天,市民最为关心的看病价格也已出炉,挂号费最少300元,看顶尖专家最高1200元。而要住上总统套房病房则需4万元一天。
百位“大咖”每周坐诊1天
记者3月26日提前探营,乳黄色的大理石地面,胡桃木的家具,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无处不在的舒缓轻音乐……有种置身星级酒店的感觉。即将迎来试运营,医院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
在体检中心内,医生正在给试体验的“病人”看病。“听不到‘起来躺下’冷冰冰的词语,这里的医生都很‘nice’。”3月26日,白小姐被邀请到医院体验服务,她最大感受的就是医生的服务非常好,检查问诊都是商量口气。
在一个医院能看到上海大部分最牛“大咖”?打破三甲医院垄断名牌医生的格局,目前,该院抱团“多点执业”的顶级专家数已经达到100多位,他们来自8家三甲医院的最牛科室。根据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和8家三甲医院的约定,顶尖专家的多点执业时间原则上为1天,全部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和常规看病不同,多点执业的医生并不会在国际医学中心诊室里等病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透露,如果这个专家没有提前预约的病人,就不会来看病。多点执业专家的挂号费目前敲定800元-1000元,最高1200元。
“跳槽”医生感觉有压力
试运营期间,医院将有40多个医生全职坐诊,他们均来自三甲医院,拥有至少8年的看病经验。
对于“跳槽”这个敏感词,医生大多选择回避。一边是大医院的团队学术环境和名气,一边是紧张的医患纠纷,像菜场一样的嘈杂看病环境,还有每天看100个病人的工作节奏……对于自己的选择,有医生称,曾经反复纠结过,“走出体制,进入高端医疗,虽然钱多了,看病没那么累了,但是也要放弃很多”。
几个月前,多名医生提前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班。看病不再和检查费、药费挂钩,这里“以技养医”,突破“以药养医”的沉疴。不过,“以技养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五星级医院上班,面对高层次病人,还没看病,医生护士已经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压力。来自儿中心的护士一度一天要给100多个小孩输液,而到国际医学中心后她就接受了各种培训,因为这里不再是跑量打针,而要提升打针技术,尽量让打针病人感受不到疼痛。同时,每个病人看病至少20分钟,一个医生一天最多看24个病人——这里的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医疗水平,更多是如何做好医疗服务。有医生坦言,一下子从原来的看病3分钟快节奏到20分钟精细看病,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将探索商业保险看病模式
对于医院收费问题,张澄宇指出,国际医学中心的收费标准参考国际惯例,也将不断探索商业保险看病模式,逐步和全球商业保险机构合作。
另据了解,毗邻迪士尼板块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除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还将有10多家高端医疗机构逐步露面,5年内将逐步形成高端医疗圈。
“挂号费1200元”合理吗?
“感谢浦东国际医学中心为上海专家医生开出了一个合理的门诊价格(1200元)”日前,上海一民营医院院长宋冬雷在微博上的一番话,引起热议。据报道,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近日正式试营业,其高端医疗服务的挂号费数倍于公立三甲,最高一档暂定为1200元。“昂贵”挂号费究竟合理与否,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正方:高挂号费有“鲶鱼”效应
相比公立医院最贵的专家号也不过几十元,单次挂号费最高1200元,被定位为“高端医疗试验”并不夸张。正如餐馆酒店会分出各种档次和星级,以服务不同需求人群一样,医疗服务虽有其特殊性,但同样也可以有需求分层。
事实上,医疗服务的关键在于人员,从“高端医疗试验”的人才团队来源来看,主要将由两部分组成:市场招聘的有经验医务人员和8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多点执业医师,比例约各占50%。既然50%来自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医师,高端医疗服务并没有完全占去医疗人才资源。但是,同一位医生在不同的地点执业,挂号诊疗费差距如此之大,或多或少暴露出现有医疗体系对医疗服务价值的低估与扭曲。而优质的医疗人才,会否更多地流向更能体现其价值的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也是个疑问。
当然,最高1200元的挂号费,究竟有没有人愿意为此埋单,仍需市场检验。但当高端医疗服务这条“鲶鱼”真的来搅局的时候,原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扭曲的医疗服务价值,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策,更需未雨绸缪。
高端医疗符合服务分类趋势
挂号费最少300元,看顶尖专家最高1200元,住上总统套房病房则需4万元一天,笔者认为,高端医疗并不是针对普罗大众,乃是瞄准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市场,专为高消费群体服务,可以避开与大众医疗的竞争,从而走专业化、高质量的道路。
医疗是刚需服务,富人跟普通人的需求不同,如果这两种需求都混杂在大众医疗机构里面,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事实上,各地医疗机构也有提供部分高端服务的,比如一些高档病房、母婴医院、私人牙科、高端体检等。而且,高端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就是私立医院的一种,只是市场定位不同罢了,与大众医疗并不对立,而是共同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可见,高端医疗符合医疗服务分类趋势,也是社会办医的一个方向,契合医改政策。同时,高端医疗服务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使其不再依赖“以药养医”,从而防范医患矛盾。当然政府应将重心放在大众医疗方面,将高端医疗从公立医院里分离出去,使其各得其所。
反方:别忘了医改为何出发
医改是为了什么?在百姓那里,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看病难和看病贵。国家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医院,黄牛卖号现象仍然比较猖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现象仍是不少患者的心病,医患关系十分紧张。
在此背景下,上海“高端医疗试验”天价挂号费的出现,虽然为重视医生的价值迈开了一步,但谁都看得出来,这种医改试验只有三种人高兴:高端医院股东、医生、贵族群体。所以,“下海”医生直言不讳地对这种改革试验表达了“感谢”,因为他们成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可是,这种高端医疗服务模式将优质医疗资源吸走,使其成为少数有钱人享受的“奢侈品”,医疗资源的分配就更加不公平了,百姓看病找到好医生会更难,而且将推波助澜促使看病更贵。显然,为这种贵族化医疗服务吆喝,只是部分医生为医院及自身的利益抢话筒,而不是普罗大众想要的。可以说,这是忘了为何要出发的医改举措。对此,政府部门的相关官员难道看不出来吗?实在令人焦虑。
高端医疗当划清公私界限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挂号费收费标准比较低,远低于市场价值,处于亏损状态,不能体现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情。开放高端医疗服务,有助于高技术的医务工作者实现自己的专业技术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这大概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支持高端医疗服务的主要原因所在。
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放高端医疗服务是唯一的选择,将中高收入人群分流到高端医疗上,减轻低端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也能够减轻公共医疗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减少医保在富人群体上的支出。从这个角度说,发展高端医疗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上海率先吃螃蟹,启动高端医疗,应当给予肯定。
但是,按照国际经验,高端医疗服务完全交由市场运作,由民营医疗机构承担高端医疗服务功能,与廉价的低端医疗品质的公办医疗资源有着明确的界限区别。而从上海启动的高端医疗情况来看,存在公私界限不清晰的倾向,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平性和医疗资源均等化。
承担高端医疗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虽然资本实现了民营化,但是医疗资源并没有实现民营化,高端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来源,除了从社会上独立招聘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尚未离开公立医院体制的多点执业的医务工作者。这就很容易让一些在高端医疗机构兼职的公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逐利本质之下,将患者推荐或者诱导到收费标准更高的高端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从而拉高医疗费用。
一言蔽之,发展高端医疗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一定要划清公私界限,不能公私不分。既要规范公办医院医生在高端医疗机构自由执业行为,也要限制和规范公办医院的高技术医生大规模向高端医疗机构流动趋势,还要将高端医疗服务和民营资本从公办医院中彻底剥离出来。
【启示与思考】
挂个号就要1200元,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应该是天价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一家股份制综合医院,既然是非公立医院,那么从理论上讲,不管它把挂号费定得多高,也不必为此担忧。但事实绝非这么简单。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凭什么敢开出1200元的挂号价?如果仅是硬件设施一流,却没有顶尖的医生坐诊,富人们绝不会轻易掏钱的。那它的名医从何而来?一是市场招聘有经验医务人员,二是上海8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多点执业医师,比例约各占50%。该中心印发的宣传册显示,其专家团队还包括多位公立三甲医院的现任科室主任和副主任。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样的医疗机构定位高端,那给医生开出的工资也一定会极具诱惑力,公立医院的一些顶尖专家极有可能被挖走。如果说跳槽的专家是少数,那么吸收三甲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则实实在在损及普通患者的利益。别看这些名医只不过是去高端医疗机构间歇执业,但不争的事实是,他在岗的时间肯定会缩水,接诊的人数、参与的手术肯定会减少,这意味着将有许多普通患者失去接受名医诊疗的机会。这些专家名医可都是许多普通患者供其“练手”练出来的,被高端医疗机构轻易的请去“造福”富人,实在有点不公平。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了一个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成功运营,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种模式的民营医院多起来,对普通患者就更为不利。
一边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拥有公立医院的身份,一边却又在私立医院拿着高额的薪水,可谓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多滋润。可能够在私立医院拿高额薪水的医生,占用的难道是业余的时间?显然不全是。他们只不过是借着“多点执业”的旗号。“多点执业”本是为解决看病难服务,可现在却是变成了解决“富人看病”而专设了,这么做,是让医生和富人得利了,可却是建立在挤点穷人的看病资源基础之上。当这些专家能够在私立医院拿高薪,还能有多少心思放在公立医院这边?有意无意之间,对于那些公立医院的病人是不太会上心的。确切地说,就权当作练手了。据说,初始阶段可能还需要医师带病人过去。换言之,就是在公立医院挑选好“富裕病人”,然后忽悠到私立医院去,似乎很有“医托”的作派。
“让有钱人自费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去高端医院看病,不再和穷人争食,国家医保才能省下钱来提高对穷人的保障力度。”这是一位既得利益者的观点,在我看来,实在是荒唐。让有钱人去高端看病,没什么不可以,但却不能让公立医院的医生去“坐诊”。这才是赤裸地和穷人争食。高端医生也不能什么都占便宜。请问一下,那些高端医生是如何炼成的?没有那么多普遍人给你看病,你能成为高端医生吗?
不反对民营资本根据市场需求打造高档医院,去赚富人的钱;我们也不反对医生多点执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作为公立医疗资源最为核心的专家名医,不应该允许他们大量进入高档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更不能任其无序流动,否则,顶级医疗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富人的独享。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8/767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