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严书翰: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论述
2014年04月28日 09:05
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中央文件把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四,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第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第七,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第八,关于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容很丰富,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核心鲜明。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核心。第二,主线清晰。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目标明确。第一个是建党100年的目标,到2020年;第二个100年是建国100年。核心鲜明、主线清晰、目标明确,学习本专题对我们统一思想、指导工作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当然根据中央文件的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还要达到四个效果:第一,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先进力量;第二,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第三,赢得发展新机遇,开创事业新局面;第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养,增加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
今天分四个部分和大家交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发展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我们思考问题、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多次讲话中明确地讲到这条道路迄今为止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比如,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的不久,2012年11月17号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讲到这条道路精神的四个阶段。第二次是在2013年1月5号。在2013年12月26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又讲到了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下面就按照这四个阶段一起回顾一下。第一阶段,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部分要掌握一个关健词,叫做艰辛探索。大家注意,党的文件讲到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时候,没有加特色,因为特色这两个字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所以关键要把握艰辛探索这个词。
为什么说这阶段是艰辛探索呢?主要有三点,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基础落后。1956年毛主席在接见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时候,就是新中国成立7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基础是什么样子呢?毛主席跟他们说,现在我们能造桌子、椅子、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时候我国经济文化的基础。所以毛主席看到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生产线,第一辆红旗牌轿车生产出来的时候非常高兴。第二,没有现成的经验,新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只好向苏联学习,但是学了几年之后我们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实际。就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来讲,苏联跟中国不一样,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成立的,所以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社会主义已经搞了三、四十年,那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决定了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次序是重工轻农。毛主席觉得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中国的发展要倒过来。而且苏联在发展农村集体合作化的方面,在对待民族的问题上跟我们做法都不一样。所以在学了苏联几年后,毛主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在自己的探索中也出现了失误。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阶段要把握的关健词叫开创道路。为什么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这条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基本命题是邓小平提出的。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邓小平讲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正本清源,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回答,但是邓小平认为最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比较细的人都会发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邓小平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非常睿智,他在80年代中期之前先用排除法,就是先回答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搞不好不是社会主义,讲了很多不是社会主义。一直到了80年代后期,特别是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了一个总结,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另外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党初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我们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十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做了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当初看到邓小平的一段话一直在思考,邓小平为什么讲要过30年我们这套规章制度,我们这条道路才能定型。而且明确地讲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依据就是邓小平那句话。要用30年的时间,使我们的规章制度,使我们的制度体系定型,同时也使我们道路定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考虑,定型实际上是定在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时间。这个任务就落到这一届党中央的肩膀上,习总书记在做报告当中专门回顾了这一段。
第三阶段,江泽民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21世纪。这里关健词是坚持和推进。1990年、1991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虽然赶不上2008年金融危机,但那时对我们冲击也是很大的,而且1991年七八月份长江发大水,1989年以后,美国带头对我国进行制裁。那时压力确实是很大,首先要顶住,坚持住才谈得上推进,所以应该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
第四阶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对这条道路的坚持和发展,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大家知道我们党的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有两次。第一次是2007年的十七大,第二次是2012年的十八大,两次概括当中,四个要点都是没有变的,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第四,发展目标。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为总道路和具体道路,这对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讲到发展的时候,更多的人是讲国家层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讲了国家层面的发展,又讲了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放进了发展的目标,人的发展就全面发展,国家的发展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还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容,这也是十八大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中非常新的内容。大家知道,十八大是在2012年开的,我党在2000年就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以到了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10年中西部发展的经验,实施中西部区域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中西部老百姓像东部沿海一样逐步富裕起来。党的十八大的时候,第一,我们有了中西部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第二,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有哪些新的特点?首先是道路,其次是理论体系,第三是制度。在三位一体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道路。所以分析总书记对十八大以来对道路的论述可以看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端重要性是怎么来的,这条道路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还多次讲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定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跟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好像没什么大区别,实际上是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与理论的统一意味着历史要服从逻辑,要服从理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的逻辑改过来,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逻辑要服从历史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第二个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在论述这条道路的时候,把它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90多年的奋斗历史上来考察。大家要注意,在很多情况下,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以通认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这两个字还是有不同的。比如做报告的时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简称为中国道路,因为中国道路确实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经常追诉到他的源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所以中国道路它应该包括两端,新民主主义这一段虽然长28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60多年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特点是把它摆在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90多年的奋斗历史上来考察。
下面进一步展开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非常强调这条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第一部分主要讲历史;第二部分要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三个创新的成果;第三部分是史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十八大以后,多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因为总书记论述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
一是针对国外,有些外国势力希望中国共产党要走其他条路,这是不可能的。二是针对内部,目前各级领导越来越年轻,对历史的了解和把握存在不足。
2013年两会结束的时候,总书记讲到四个判断,包括他当选为国家主席时的讲话,后来在819讲话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一直到2013年12月26号,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又讲到这四个判断,所以今天一个一个加以解读。
第一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这个判断回答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创的,也就是说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创者。
第二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这个判断是回答这条道路与毛泽东艰辛探索的关系。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多次讲到不能用改革开放的后30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30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段话当中有5个关健词,一是根本政治前提;二是制度起来;三是宝贵经验;四是理论准备;五是物质基础。毛主席在1956、1957年写的两篇文章,一个是论十大关系,一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篇著作做出了理论准备。
当年有什么物质基础呢?大家可别忘记,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很有体会。他在80年代多次说过,没有当年毛主席领导我们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搞出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我们大国的地位。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人口是世界第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就是大国。没有60年代的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我们大国的地位。没有第一阶段毛泽东精心探索,打下了基础,后面的一切都无所谈起。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看一看,2013年1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120周年会上的讲话,既讲得很充满感情,同时又有很多新的观点。
第三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这个判断是回答这条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中国先进分子是毛主席在文章当中讲到的,他是特指在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我们中国的一些志士仁人,他们忧国忧民,为了中华民族振兴前赴后继。大家知道鸦片战争同志们都比较熟悉是1840年爆发的,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大清帝国从以下指标上来看是居世界前列,所以鸦片战争以前大清帝国可以说貌似很强大,历史学家把它称之为叫落日辉煌,那时人口、粮食产量、白银存量,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清朝都是居世界前列的。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一个泱泱大国被几艘军舰被打败了,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先进分子在思考,后来他们就首先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武器不行,中国也要生产坚船利炮,所以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时候兴起的。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整整是经历了半个世纪,在甲午战争当中,中国又一次遭到惨败,中国先进分子认为当时的制度不行,因此他们就提出要变法——戊戌变法,但是清朝统治阶级不干了,所以戊戌变法失败了。刚才讲,鸦片战争失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先进分子非常郁闷,中国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历史发展有必然性和偶然性,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了,十月革命爆发给我们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讲到了这段历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成立的。当时的先进分子很多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党的创始人。
第四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华民族5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原因
为什么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的,我认为针对性有两个。一是针对一些国外人,他希望我们走改旗易志的斜路,习总书记讲到这条道路的厚重的历史底蕴,是告诉西方这些人,你们不要指望我们走改旗抑制的斜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针对党员干部的状况,现在党员干部的特点是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年龄结构越来越轻,这是优势,但是不能把优势绝对化。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角度看,领导干部还需要充实、更新各方面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领导干部要充实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历史知识;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基本功。党史、国史是最好的教材。今天我们党的文献,很多重要的结论都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比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两句话大家背下来非常容易,但是如果结合历史来理解这两句话,那就不一样了。
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多次说过,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已经一年多了,讲几个问题。第一,正确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基本内涵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谈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同时也可以从多种高度,比如航天梦,美丽首都梦,强军梦等,多个角度可以从三个层面,国家、民族、个人。但是总书记讲到,无论从三个层面还是多种角度来谈“中国梦”,最后要把对“中国梦”的理解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句话上来。
真理很朴实,所以我们的领袖,从毛泽东开始就经常用一些大白话,很朴实的话来表达一个真理。在延安的时候讲到帝国主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美国记者还听不懂,什么叫纸老虎,中国人知道纸老虎,西方国家没有纸老虎这个情况,当时非常生动。所以就“中国梦”而言一定要把握它的重要意义。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事项,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目标,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面精神旗帜,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大的公约数。
民族复兴“中国梦”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习总书记讲,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的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什么要把走中国道路摆在第一位呢?因为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才能够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之下,我们已经找到或者形成9条具体道路,替大家梳理一下:一是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指科技领域的。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指工业领域。三是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指农业领域。四是城镇化道路,是指城乡领域。五是政治发展道路,指政治领域。六是反腐倡廉道路,是指纪检监察领域。七是和平发展道路,指我们国家对外战略领域。八是工会发展道路。九是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领域。
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化为这九条道路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具体道路跟制度和制度体系是联系得非常密切。所谓具体道路就是指这些领域的制度和制度体系的统一,比如城镇化道路,就是指城乡一些制度、制度体系,就是概括城镇化道路;文化发展道路,那也是指文化领域的制度和体制。我们的总目标的思路就是根据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这个思路,用30年的时间到2022年我们要实现制度和制度体系定型,要实现中国特色制度模式定型,实际上具体道路定型,因为具体道路就相当于制度和制度体系,具体道路定型的总道路也定型。邓小平考虑很远,就是制度、制度体系定型我们这条道路才能定型,这条道路定型,也就是这条道路一代一代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和各个领域的制度与制度体系完全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如果仅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为总的道路,可能觉得这两个差得很远,一旦把它分解为具体道路,就好理解了,就好理解为什么制度、制度体系定型我们这条道路才能定型。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8/767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