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4年度 青年
叶聪:驾“龙”潜海搏激流
2014年04月28日 10:31
“我就是深海的哥”
“虽然我是主驾,但这次试验先后有10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团结协作,十多位试航员和科学家参与,达到3000米的也有六位。而这次创造历史的‘蛟龙号’更是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历时9年的心血,光702所就有上百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叶聪这样告诉记者。
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702所是一个理论试验研究的高地,我是奔着新型船舶去的。你让我画一个10万吨的散货船,那就是一个机械的作业,没有任何挑战,我希望的是用自己的工具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创造新的事物!”说起自己选择702所的初衷,叶聪若有所思。
事实证明,叶聪的这个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刚进所的他被分到水下工程研发部门,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叶聪来说“如鱼得水”,因为他在学校接触过潜艇,对潜艇的特点略知一二。
“我的学习背景非常有利于自己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我在学校学的设计为我在新船型的研发上奠定了基础,更好地去解决问题。用户给你一个需求,你要把它分解,从时间上要确定完成任务需要多少个步骤,涉及到多少个设备,从空间上来讲设备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体积、能量、信号、接口关系畅通……我认为这个工作跟我的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个人特长都很符合,感觉很棒!”叶聪笑着说。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船舶工程这个专业呢?”
“其实我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小学时期上课经常走神,但是我对画图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我都喜欢,还有我比较喜欢工程类的学科。”
很难相信,这个上课时经常走神的孩子在毕业后“挑战”了一份要求注意力百分百集中的工作。
但叶聪是幸运的。2001年正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大批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上马”了,叶聪的部门选择了从载人潜水器介入。拥有超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并具备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将目光纷纷投向海洋,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
看着“蛟龙”长大
9年前,叶聪便投入到“战斗”当中。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空白,没有专家,就把专业强、有潜力的人组织到一起,有几十年工程经验的设计师,也有像叶聪这样刚走出校门、零经验的大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人没有界限,也没有等级观念,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一年后,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蛟龙号”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而且他们的目标深度还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这对于一个探访深海只有几百米历史的背景来说,外国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当时,要想和国外交流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别人都俯视着你,技术上的壁垒唯有自己攻关,有时候甚至只能从外国的画报上看看门道。”
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要想从草图变成装置图,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而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管是设计还是技术,都要拿出好几套方案,而每一个阶段的设计都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叶聪来说比在学校更为印象深刻。
“研发过程中,国外的手段我们不了解,但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已有的、类似的潜艇来借鉴。为了强调安全我们有很多备份措施,做很多设计,如果第一措施失效,那么它的备份措施是什么,然后这个备份措施是并行的备份,还是串行的备份,这些事情都会考虑。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把可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叶聪回忆道。
在众多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的努力下,“蛟龙号”布置图在2005年跃然纸上,很快又变成了装配图。2006年底,它的详细设计顺利通过,不同的部件在不同的地方加工生产,然后全部运到无锡进行组装。两年之后,“蛟龙号”就可以在陆上“干活”了。
这其中,叶聪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一步步看着“蛟龙号”的诞生,叶聪对它的感情难以言喻。
众望所归的“船长”
如今,一提起叶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深潜第一人”,而对他的其他身份却忽略不计。对此,叶聪有点无奈。倘若叶聪不是设计师和工程师,他绝对坐不进“蛟龙号”的主驾座上。
在“蛟龙号”的下潜过程中,叶聪的工作角色叫潜航员,其实就是“蛟龙号”的船长、驾驶员兼领航员,主要工作是在深海环境下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能够熟练操纵潜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业,同时还要肩负起导航、通讯、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
叶聪当初的第一次下潜经历,也是以设计师的身份。2005年,中美两国首次联合开展深潜科考,中国派出了一名科学家和五名工程师,他们要在美国的船上呆一个月,叶聪就是其中之一。他当时的身份是负责“蛟龙号”总布置的主任设计师,要对潜水器总体上进行规划。
“很多记者问我第一次下潜有没有害怕,我知道他们希望我说怕,但是真的没有。那天是从上午8点开始的,我的下潜兴趣不在看海底世界和风光,而是‘偷师学艺’,观察美国的驾驶员是怎么操作的,要注意哪些事项,这一行就是‘深海的哥’,载着不同的人下海。其实我还是有点私心的,我在心里盼望着能出现一些故障,这样我就能看看他们在危急关头处理问题的方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次下潜中,美国的潜水器真出问题了。有着几百次下潜经验的美国驾驶员一边轻轻地说着:“Don’t worry!”一边极其冷静地处理着问题,而就在上浮过程中,他发现经验丰富的美国潜航员也做“小抄”,上面写着作业重点和科学家的需求!
美国归来后,叶聪在国内也有了一些下潜的经历,尽管下的不是海,仅仅是水池。“潜器原本是静止的,到水池以后要操作它,让它动起来,就像让一个小孩学说话、走路、跑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终于,2009年8月,“蛟龙号”要下海了,主驾人选也随即公布。在很多人看来,叶聪当选是众望所归:他是设计师,对潜器熟悉了解;他是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沟通不会有问题;另外,他也是有经验的潜航员……
“第一次下潜很浅,才38米,然后慢慢的越来越深,这是一个计划非常周密的事情,并不只是要下潜多少米,还要调试一些参数等。总体来讲试验的进程没有遇到很多的波折。”叶聪说,“潜水器会用计算机来记录我的每一个操作,然后指挥部每一次开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由我来汇报在现场的操作和当时的感受,我会有自己的判断。指挥部的成员在接受了这些信息以后开始讨论和分析,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38米、50米、300米……两年来,“蛟龙号”潜水器慢慢向下“深入”。在先后进行的37次载人深潜试验中,有28次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不断改进、验证。他们会对海区做调查,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等,用叶聪的话说,“我们也不是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区域。”
深潜试验流程复杂,项目庞大。每当下潜的头一天,几名试航员都要依照操作计划再三沟通,完全消化。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部署完毕后,首先要在后甲板上对潜水器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需要填很多表格,一旦发现一项检查结果有问题,就需要及时检修。
紧接着,船尾的A字架吊车会将潜水器小心地布放到海面上,潜航员再次进行水面检查,完成一份长长的检测表格后,真正的潜水才开始。下潜过程是一个匀速运动,每次试验依据不同要求,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隔5分钟或者20分钟都可能进行一次通话。3700米的下潜过程大约需要100分钟,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8/767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