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制约就跟进到哪里
2014年04月29日 09:45
11月中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杭州召开现场会,专门总结推广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开展“阳光社保”、“阳光公考”等工作的经验做法。
此外,国家教委、国家外事办公室、科技部也纷纷发出通知,总结并向全国推广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外事办公室、浙江省科技厅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工程”的做法、经验。
今年初以来,全省90%的县义务教育招生实现“零择校”;全省所有县以上公立医院均次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实现“零增长”;全省新建成的19700套保障性住房分配无一例投诉……
浙江“阳光工程”建设靠什么在全国“叫得响,有得学”,靠什么实现“三个零”?
浙江给出的答案是:“着力推进部门全覆盖、事项全公开、过程全规范、结果全透明、监督全方位的‘阳光工程’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下大力气管住权力这头‘猛兽’。”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指出,深化“阳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既是浙江省强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新探索,也是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监督职能,规范权力透明运行,切实让人民群众满意。
紧贴民生 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省纪委副书记王海超告诉笔者,2012年,在全省普遍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我省大力开展以保障性住房阳光监管等8项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省从最初确定的14个部门21个权力事项公开试点逐步扩展为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共有2300多个权力事项向全社会公开。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建设力度,目前,省级47个部门主动公开2645项行政权力事项、群众点题公开68项重点民生事项。
如今,只要登录浙江省“阳光工程”网站,各部门有哪些行政权力,办事流程是怎么样的,行政收费的标准是多少,涉及民生的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均能轻松查到。
省纪委监察厅和省纠风办继去年初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阳光工程”建设的意见》后,今年2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阳光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权力阳光运行,就是要实现“部门全覆盖、事项全公开、过程全规范、结果全透明、监督全方位”的工作目标,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初步构建形成了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公开权力 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日前通过“公考”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小俞,回想起面试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面试很公平、也很公正!小俞说,自己对面试成绩输给下一位考生很坦然。
原来,浙江省公务员面试规定,考生面试结束后,还能留在考场,旁听下一位考生的面试。等下一位考生面试结束,当场公布成绩。如果觉得自己回答得好,分数没有下一位面试者高,可以现场提出申诉。
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上报考人数36.3万人,26083名考生进入面试。笔试面试整个过程阳光透明,没有出现一例投诉。
“政务全公开,权力全阳光。”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说,浙江省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把反对特权、制约公权寓于每个政务公开、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部门全覆盖。省纪委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主动跟进。省级47个承担审批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部门和11个地市均制定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和重要权力事项公开的实施细则。省纪委派驻机构管理室发挥管理监督职能,持续开展督导,实时督促省级各部门权力公开事项及时推进落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督促省直各派驻出机构、省直部门内设纪检监察组织,加强对驻在部门“阳光工程”建设的日常监督,确保有序推进。
——事项全公开。省级各部门按照行政权力全公开要求,从决策、审批、执行、监督等重要环节入手,认真查找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以及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风险点”,并对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用、行政裁决、行政监管等13大类的界定,对本部门的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只要不涉密,都做到真实全面地向社会公开。
——过程全规范。省纪委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明确要求各部门对每一个权力事项的公开要像剥笋一样层层剥开,一目了然。
——结果全透明。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阳光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杜绝“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省级47个部门重点公开的68项民生事项,件件关乎民生,关乎公平。
——监督全方位。阳光用权的难点在于阳光监督。积极依托省政府门户网站建成省“阳光工程网”,督促省级部门和各县市建立“阳光工程”专栏或专网,并与省“阳光工程网”同步链接。“阳光工程”不仅打破了过去管理模式单一、公开程度不够、监督预警滞后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对各地各部门“阳光工程”建设的网上监督,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纠建并举 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推行“阳光工程”,就是革自己的命,意味着部门要失去许多原来固有的权力,干部要时时刻刻接受群众的监督,任何形式的假公开虚公开和欺上瞒下行为都将受到问责。
近两年来,浙江纪检监察系统先后查处了省卫生医疗系统发生的药品回扣案件,部分涉案医生受到严肃处理;查处萧山区科技局一名中层干部侵吞科研经费案件、永康市部分校长收取校餐回扣窝案;查处省扶贫办一名处长在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审批过程中受贿案件等。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浙江“阳光工程”建设在巩固中深化、在深化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效。
坚持专案查纠、坚持纠建并举。协调省直五部门联合出台《浙江省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办法》,推进科研项目立项“三审一决策”、重大科研项目监理等五项制度,将立项信息、过程信息和结题验收信息全面公开。省教育纪工委汇编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定,并在门户网站设置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链接,便于社会各界监督。制定《加强高校科研经费“阳光管理”工作方案》,在全省高校重点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出台《中小学校食堂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在全省5433所中小学校开展“阳光食堂”建设,并将33万农村特困生义务教育“爱心营养餐”纳入公开范围,涉及金额2.7亿元。
省卫生厅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全国率先开展起搏器、电生理、镇痛泵三大类医用耗材的部门集中采购工作,中标价比省医疗机构前三年采购最低价平均降幅为16.53%,最大产品降幅为62.03%,仅三大类医用耗材,预计每年就可为全省就医患者节省费用5000多万元。全省127家三级医院已有119家安装使用临床用药监控预警系统和处方点评系统;127家三级医院和49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全部安装使用医德考评管理系统。
省民政厅建立“阳光慈善网”,将慈善捐赠和使用情况逐笔晾晒在网上,让公众明明白白知道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通过公开透明,让困难群众受益,让捐赠者放心,为慈善组织赢回公信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29/767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