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包山识桃花之忧思

2014年04月30日 12:29

 

【百姓关注】

【事件介绍】

 

女儿不知桃花样妈妈包山供体验

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她索性在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甜妈名叫甘霖,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

甘霖曾是贵阳市清镇五中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生下女儿甜甜后,她离开学校,专心照顾孩子。女儿三年级,甘霖开始辅导女儿写作文。

为了激发女儿兴趣,甘霖在网上发帖,找到了10多个小朋友和女儿一起学习写作文。前段时间,甘霖布置了一篇关于花的作文。“交给我作文的时候,孩子们写得很好,但我一查,原来都是在网上抄的。”甘霖说,问孩子们原因,都说是因为没怎么观察过花。

甘霖说,女儿想写桃花却无从下手,问她:“妈妈,桃花长啥样呢,香味是什么样的,什么季节开呢?”甘霖发现,城市里的孩子们,对于大自然实在太陌生了。

想来想去,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三圣镇板桥村包下一座山,有果树,有蔬菜,有野草。“我想让这里成为我女儿的成长基地,让她在这里除草、种植、挖土豆,近距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为了女儿写作文,就包下20多亩地,投入是否太大?“为女儿包山看似冲动,其实是因为还有创业的原动力—这里也将是我教育创业的基地,在大自然中教学,让孩子们开展农耕体验,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商业项目。”甘霖说。

包山为女识桃花,教育之道贵在真

疯妈不疯,情理之中。甜妈名叫甘霖,曾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现离职专心照顾孩子。身为母亲,又是语文教师,自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召集女儿的小伙伴一起开办免费的作文学习班,说明这是一位爱孩子、有能力、有魄力的母亲,实在是其女甜甜之福。该作文班第一期-人物篇很顺利,却在第二期-自然遇到了麻烦。“妈妈,桃花长啥样呢,香味是什么样的,什么季节开呢?”这些问题一定刺痛了甜妈的心,教孩子学作文是为了更好的学语文、学语言,也是为了更好的感受世界和接受知识,可是这些问题让甜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比自己的童年,甜甜与大自然接触太少了,根本无从感受,更别说写作文了。索性包下一片山,除草、种植、挖土豆,彻底投身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疯狂的反义是冷静,为爱包山,合情合理,甜妈做出了其他母亲想做不敢做的事,冷静果敢,确实并不疯狂。

 

包山背后,并非炫富。包山是“大动作”,20亩不是小数字,花费不贵但应该也不便宜。但是这不是作秀也不是炫富,离职教师没作秀的必要,包山并非挥霍金钱而是深思熟虑。据介绍,甘霖承包的这座山大约有20多亩,每亩承包价格根据农作物的产量来计算。而且据“甜妈”介绍,请农民朋友帮忙,让孩子们进行农耕体验,了解每种蔬菜或者植物什么季节播种、除草、收割,遇到自然灾害、收成不好就告诉孩子们实情:很多农作物是靠天吃饭,天气好坏决定产量的增减。整个过程,孩子亲自参与,感受才真实。她打算打造一个教育创业的基地,在大自然中教学,让孩子们开展农耕体验,开发一个新兴的商业项目。这些都说明,包山是为了孩子认识自然,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了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操作细节和商业价值,并非一时起意,盲目挥霍。

教育之道,贵在真实。包山之举,去除一切猜测和误解,剩下的只是一位母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孩子最真实的爱。母亲爱的真诚,想让孩子真实的感受世界,去拥抱最真实的自然,还孩子们那份最真实的快乐,最纯真的情感。蓝天、白云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的智慧,丝毫不比人类逊色,自然的规律和处处鬼斧神工的细节,更能让孩子释放最真实的天性,用无与伦比的体验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和自己动手的快乐。只有内心快乐、阳光的孩子才有自信,自信的孩子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去感受生命中的美;用自然来唤起孩子们的纯真,让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家庭,在最真实的自然里让孩子自己放手去寓教于乐,提高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健康他们的身体,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囚禁在光怪陆离的钢筋水泥城里,让孩子们有个充实、多彩、有趣的童年。我赞同“甜妈”的教育之道,更看好这“自然教育基地”的未来发展。

母亲“包山教女”拷问学校教育

人类不仅是大自然的好朋友,而且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或者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既是人类的天性,也应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可如今,城里的孩子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看到的是高楼大厦组成的“城市森林”,感受到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气息,大自然对于他们是那样陌生和遥远。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的城里孩子何其多,当他们学习“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古诗时,可能会产生隔膜感;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想必难以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千古绝唱。

显然,甘霖女士包下一座山,不只是为了让女儿写好一篇作文,更不只是为了让女儿闻闻桃花的味道,而是要把这座山当作女儿的“成长基地”,让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在这里补上自然教育课。

当然,承包一座山花费不菲,“疯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需要大量金钱作支撑,非一般家庭可以仿效。正因如此,我认为包下一座山的本该是学校或教育部门,给学生上自然教育课的责任,也本该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来承担。包下一座山一年可能需要几万、十几万元,学校和教育部门完全有能力承担,何况无须每个学校包下一座山,几个学校联合承包或者一个区(县)的教育部门包下一座山,就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自然教育基地”。即使不包下一座山作为“自然教育基地”,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多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此过程中增长知识、放松身心、磨炼意志、接受美的熏陶、增进同学情谊,其教学效果定然好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自然》课。

确实,这样的自然教育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学校和教育部门没有积极性。可是,连“疯妈”等家长都意识到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可或缺,为什么学校和教育部门反倒意识不到或不重视?在这个意义上,“疯妈”自己包下一座山对女儿进行自然教育,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拷问乃至抨击,她以这种夸张的方式将学校教育的缺陷暴露出来,表达着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这大概是母亲“包山教女”的最大价值,也是最值得思考之处。

 

家长"包山识花"人面桃花谁更红?

曾经有个成语叫“照猫画虎”,而现在的孩子写个作文连临摹的“大花猫”都找不到了。而那些“大花猫”又去哪了呢?在农村找棵桃花应该不难,而城市里桃花也是基本的绿化树种。桃花很常见,但问题的关键是没人带孩子去认识。家长忙没时间,学校怕担责任。一拖三拖,“五谷不分,不识桃花”就不再仅仅是个笑话。

“包山识花”后边有好几个人在脸红。有人脸红没时间,有人脸红胆太小。“脸红”是一种无奈,脸红是一种“力不从心”。但是只“脸红”而不知耻却是没用的!行动起来,给自己的脸降降温没那么难。

甜妈“包山识花”就给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启发。可并非每个家长都有这个财力或精力带着孩子“包山识花”接触自然。“包山识花”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却没有推广意义。那么,如果“包山主体”换成“学校或者某一教育部门”是不是可行呢?从理论上讲,这样做既保证学生安全,又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自然的乐趣。但笔者认为,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是困难。一是,包山成本太高,无形中造成浪费。二是,涉及金钱项目,容易滋生出各类问题。

其实,让孩子接触到自然,并没有那么困难。家长伸开腿,学校迈开步,带孩子认识个桃花,并非难事吧?特别是,中小学组织个春游或其它体验活动,带着孩子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回归天性,多好呀!可现在的学校出了校门“腿就打颤”,更别说带着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了。“责任主体”的缺失应该是学校胆小的一个主要问题。万一孩子“春游”出了事,学校担不起责任,上级负不起责任。一来二去,别管谁的错,“一股脑”的都让学校“背了黑锅”。“黑锅背多了”学校又哪敢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花花”世界呢?

假如,再这样“脸红”几年。孩子早晚成了“少年不只桃花样,为写作文找百度”。写作文是为了写感悟,没有感悟怎么写?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课堂上的东西总是死气没有生机,我们要带着孩子出去“走走转转”。让孩子学会在大自然中呼吸,而不是在明亮的教室里“硬作文”。有人不能只是“脸红”呀!

【启示与思考】

为了女儿写作文,就包下20多亩地,投入是否太大?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既然“孟母三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民间的褒扬与肯定,那么对于“甜妈包山”,舆论不妨也以包容之心看待。事实上,相比纠结于“包山识桃花”是甜是疯,我们更应该关注,或者说反思的是,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连“桃花长啥样,香味是什么样的,什么季节开”都不知道?

相比于父辈,今天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其对于自然、对于农业、对于传统节气的陌生程度让人尴尬。一方面,这跟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环境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过度书本化的课堂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早就有人指出,今天的中国教育,一不面向生活、二不面向自然。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们,不仅平日里整天埋头于题山书海中,就连一年一次的春游踏青,这些年也往往被学校、教育部门以“安全”为理无端褫夺。其后果,不仅令学生们“五谷不分”,甚至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大为退化。

为了孩子能够认识自然,妈妈慨然包下一座山,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却没有推广意义。因为并非每个家长都有这个财力或精力带着孩子“包山识花”接触自然。但是这样的极端事例,不知能否对我们的教育有所警示?如果孩子只能终日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只能依赖从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中获取知识,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我们的教育要造就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合理、眼界开阔的未来公民,就需要适时地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社会、拥抱自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30/767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