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如何看待“医生红黑榜”

2014年05月03日 20:36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网传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 众多妈妈持帖看病

近日,网上一则“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的帖子引起了大家关注。自去年7月份开帖以来,该帖引起了10多万人次的点击关注,近300名年轻妈妈写出带宝宝看病的心得,指名道姓列举了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医术精、医德高、口碑好;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乱开药、态度差、医术差,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妈妈“持帖看病”。热门帖子有何缘由,内容是否靠谱?4月15日,记者也对“红黑榜”做了探询。

消息: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出炉

“女儿一直拉肚子,看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治好。”4月15日,31岁的郑州市民王萍愁眉苦脸。

这时,网上一则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汇聚妈妈集体力量打造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榜单已经出炉……”王萍说,这个帖子指名道姓列举了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医术精、医德高、口碑好;哪家医院的儿科医生乱开药、态度差、医术差。

“太有共鸣了,都是年轻妈妈们的亲身经历。”王萍说,红黑榜里列出的医生,个别的她也接触过,大家的经历与感受是类似的。

根据王萍的提示,记者也找到了这则“红黑榜”。

红榜里全是负责任的好大夫,有医院与医生名字、擅长领域、网友们分享的看病经历等,其中有郑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金权、河南省中医院侯江红、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甡等18位医生;同样,在黑榜,也有详细的名单,记者看到大部分只用姓氏或样貌特征代替,例如吉某某、某医院儿科30岁左右瘦高内科女医生等。

初衷:集合郑州妈妈的集体力量找好医生

记者留意到,这个红黑榜全来自于民间妈妈们的描述。

版主“默默五姨”说:“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带孩子看病,就怕遇到态度不好或乱开药方的医生。为了避免更多妈妈走弯路,耽误孩子病情,她们想集合起郑州妈妈的集体力量来打造一份郑州本地各大医院的儿科医生红黑榜。”

这个初衷得到了众多年轻妈妈的支持,帖子从去年7月份开始至今,一直很活跃,记者统计发现,至今已有10多万人次点击关注,有近300名年轻妈妈跟帖回复。记者统计发现,家长们对好医生、坏医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上榜医生考量标准

红榜

◎态度谦和,善于沟通,有耐心;

◎医术好,让人感觉很信任;

◎不乱开药,不乱输液,不过度医疗。

黑榜

◎态度差,冷血,不耐烦;

◎技术不过关,病越看越重,甚至误诊;

◎喜欢“下猛药”,动不动就挂水。

探访:红黑榜里的医生们

红黑榜里医生真相到底如何?4月15日,记者也到各家医院做了探访。

4月15日中午12点多,已是下班时间,但在郑州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刘金权还在给一位1岁多的宝宝看病。

按照工作安排,刘金权并不坐诊。但接到患儿家长的电话,他又特意赶到诊室。“能给孩子们看病,我感觉很快乐。”刘金权今年59岁,在儿科领域已奋战了30多年。记者留意到,很多小孩因为来看病吓得哇哇大哭。刘金权并不着急检查,而是先拿出一个小玩具,逗孩子们开心。有稍微大一些的小朋友,刘金权就跟他们聊天。“小朋友,你的双眼皮真漂亮啊。”“你在幼儿园里可乖可听话吧,一看就是好学生。”……

家长们对刘金权的评价是:和蔼可亲,总有办法让孩子们停止哭闹,是位很有心的医者;查得很详细,病状的判断也很准确,治疗很有效,;最重要的是从不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

红榜里还有一位医生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黄甡,家长们的评价是:服务态度很好,很敬业。记者也潜伏去看了下,早晨8点到11点多,黄甡看了70多个病人,中间没有喝过一次水。有患儿家属说,黄甡大夫怕上厕所耽误给小朋友看病,敬业得让人崇敬。

对于红黑榜上大家评价的“差大夫”,记者发现,妈妈们只粗略用姓氏与相貌特征代替。年轻妈妈李芳说,大家的心声都是一样的,希望通过客观的陈述,对好医生进行夸奖,同样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也是一个警醒。大家都很默契地没有写黑榜上的全名,也是希望这些医生能够改正。

说法:榜单有一定道理

对于这个“红黑榜”,医生们、患者家属、卫生行政部门也各有看法。

年轻妈妈王萍说,相信妈妈们的经历都有很强的借鉴经验,对孩子父母及孩子们都是一个有益参考。也有年轻妈妈说,不排除里面有个别言论不准确,尤其是一些黑榜的就诊经历,医生黑脸也可能是因为他当天身体难受或其他原因,最重要的是需要医患双方都多理解。

有一位儿科医生诉苦:现在儿科医生面临着“挣钱不多、压力不小、人留不住、投诉不少”的现象,希望大家多一些鼓励与支持。

对这个名单,医疗部门什么看法?对此,郑州市某三甲医院医务科负责人介绍,家长们的经历很真实,但也不排除某些看法不专业。“特别是儿科,孩子没有表述能力,病情全靠家长描述,这对医生而言,本身对于病情的判断就比较难。加上小孩的病情变化很快,医生们也不容易。”

郑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卫生系统,他们也有一个标准来评价好医生,就是“三好一满意”。具体指: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当然群众满意,就是患者满意。这个榜单有一定道理,对于好的宣扬,对于差的也要批评学习。”该负责人坦承。

 

患者心中的“医生红黑榜”是改革契机

“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的帖子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有计生政策的因素,“一对夫妇提倡生一个孩子”,孩子的健康对每个母亲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有媒体过度放大解读的作用,因为这样的红黑榜以前其它的地方也有出现。虽然说这个“红黑榜”,缺乏专业性,很可能会“误伤”一些医生。但都是民众心中的真实反映。既然民众有这个需求,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为何不以此为契机,对医疗行为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与民共办,建立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医生评价机制,打消公众“误伤”.

郑州妈妈们对医生的评价,有其自个的考量标准。而这些标准,仅是停留在服务态度、医患沟通等表面现象,通过表象去推断本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或许,一部分妈妈们真的找到了好医生。但是,对于这么一个专业技术要求相当高行业,被这些“门外”妈妈来评判,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因此,“误伤”的几率就会很大。亟需公平合理的医生评价机制出台,让这些妈妈们有据可依,以弥补其不足。

当下,医生的考评体制仍存有诟病,仍存在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还没有完全细化,比如病理,检验类执业医师资格认定,考评的内容还是临床执业一套试题。考试还停留对理论这一单一方式上面,其实际专业水平究竟如何,仍没有判定标准。另外,职称评审走过场,“开房收钱”等黑幕经媒体曝光,让民众不得不怀疑医生的真实水平,这样出来的医生到底靠不靠谱?民众关心的还是疗效,然后才考虑费用。而这么一个传统的医师考核机制,是不会让民众信服。

既然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不如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单一的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的局面,让民众广泛参与,信息向民众透明公开,把高深的技术通俗化表述,让其参与评价的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实施效果如何,民众就是试金石。其二,革除当下评价机制不合理的一面,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比如建立单独的病理医师和检验医师考试制度,不只是在理论方面,更要注重实践技能。其三,建立公开公平,民众广泛参与的医师评价平台。让妈妈们不再盲目的评价,让评价更趋于理性。

“医生红黑榜”表达出了广大民众愿望,也折射出了目前医师评价机制不合理的一面。政府相关部门不如以“医生红黑榜”为契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与民携手,共同打造并完善好医生评价机制。只有改革并完美好这一机制,让民众参与,让民众监督,民众对医生真实水准认识才会从“误判”走向“清晰”.

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成“良药” 众多妈妈“持帖看病”分辨好坏医生

民间自办医生红黑榜已不是第一次。医生红黑榜能够成为一剂广受欢迎的“良药”,其背后体现的是部分群众对医生的不了解、不信任。民间传闻才俨然成为一盏明灯。殊不知,正如盲人把烛,虽为烛,但视者不明,道路依然不稳。

“医生红黑榜”主要是向网友指明谁是好医生,谁是坏医生,客观上对医疗人员起到了监督作用,存在一定的正面作用。红榜中对各医生擅长专业、坐诊时间等的详细阐述都给百姓以指引。纵观历届黑榜,理由主要集中在态度冷漠、语言粗暴、下重药、乱检查、技术差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医疗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由于对病情治疗的理解不同,同一件事则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用药,同种疾病同种用药可能在不同的家长、患者眼中看来就是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期待疗效快,有些人则希望药物负面作用小,这就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同时,也不排除因个人因素恶意抹黑。因此,红黑榜因专业性及公正性不足,其指导作用值得商榷,不可盲从。

并且,有的医生态度冷静、不善言谈,这其实是一种性格特征。“我们是卖医术还是卖笑脸?”这是现在很多医生的疑问,一种米养百样人,患者有选择医生的权利,医生也应力求提升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但是情绪和语言往往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将其作为评价好医生的标准未免有些过于苛刻和不公。

要想杜绝评价不公,保证百姓有了解医生的正当渠道,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健全投诉机制,让医疗环境透明化。只有这样,百姓进医院才不会“两眼一摸黑”。比如,可以建立官方医生信息网站,对各医生的特点、专业、坐诊时间等加以详细阐述,设立官方红黑榜供患者评价,并允许医生解释说明,以此来推动医疗风气的好转。

在现实中,确有人将网络当成发泄平台,单靠一个人或一方面的评价来判断医生,或许不够公平和客观。但“人在江湖飘,总是你挨刀”,恐怕就是你的不对了。对于红黑榜,医生除了抵触之外,更多的应是反思与自省,医院也应开展自查督促。

 

【启示与思考】

有人也许会说,患儿家属又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看病经历和主观判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会不会对医生造成“误伤”?对医生有失公平?其实我们对比红黑榜单细节上的不同,就能体会患儿家属们的良苦用心。比如在红榜名单上,对于医生姓名,科室,所在的医院,都一一点名,不但可以让其他患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医生,而且对这些好医生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勉励与肯定。但是再对照黑榜名单,基本都没有点名道姓,而只有模糊的体形和外貌描写,这实际上也是为了减轻这部分医生的压力,体现了患儿家属的宽容心态与良苦用心。

对于患儿家属这样的良苦用心,尤其需要黑榜上的医生警醒和反思,如果不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纠正自己引起患儿家属反感的诊疗行为,那么说不定以后就会被患儿家属点名道姓。我们也承认患儿家属不是专业人士,一些看法和判断可能不够科学和专业,可能会存在误伤,但从价值和意义上来说,红黑榜的存在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份榜单来自民间,存在不够专业、科学与理性的可能,所以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最好限于民间,不管是医院还是医疗主管部门,都尽量不要去干涉,也不必根据这份榜单去对当事医生进行表彰或惩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3/7675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