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欧元区经济热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2014年05月02日 20:03
利好数据频传、市场反应热烈,建议在评价欧元区复苏进程时仍应保持谨慎。
投资者信心有夸大之嫌
从欧债危机爆发后的历史脉络来看,当前欧元区经济加速回暖的势头只是阶段性的,既有偶然因素,例如欧洲经历了一个暖冬,建筑业等生产活动较去年同期更活跃;也有投机因素,比如投资者为追求高收益涌向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债券市场,毕竟这些国家国债与德国国债间的息差对投资者颇具吸引力。上述因素容易夸大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的信心。
事实上,结构性调整才是推动欧元区复苏的根本动力,而这种调整仍进行的十分艰难,紧缩与增长的矛盾持续困扰重债国。为了按欧盟要求平衡公共财政和刺激增长,一些国家政府在增税增支与减税减支间摇摆不定,而无轮选择哪条路径都会遭来民众抗议,如此困局使欧元区的改革调整之路始终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对欧元区长期结构性调整的信心或并不如金融市场所反映的那么充足。
投资者信心依赖欧洲央行
相比之下,投资者的信心更多来自欧洲央行维护欧元区完整与稳定的决心,以至于市场总在不断重温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2012年夏天许下的那句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欧元”。这句话被视作欧债危机的转折点。今年以来,欧洲央行不断强化“前瞻性指引”,表现出通过维持长期宽松货币政策支持欧元区复苏,通过常规与非常规政策工具保持欧元区货币市场稳定的坚强决心。
应对低通胀与高汇率是欧洲央行当前面临的两大挑战,欧洲央行至今选择按兵不动招致一些分析人士批评。尽管如此,许多分析师预期欧洲央行5月份依然不会采取实质性行动。但欧洲央行可动用的政策工具“潜能巨大”,包括降低主导利率、实施负隔夜存款利率、长期再融资操作、量化宽松(QE)在内的工具组合很大程度保证了投资者信心。
(资料图片: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
需对四个问题保持清醒认识
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解决和欧元区复苏中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但非万能。投资者在评估欧元区复苏前景时应摆脱央行依赖症,对以下四个重点问题保持清醒认识。
第一,债务危机尚未结束。
债务危机的本源是公共债务的不可持续。欧盟统计局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欧元区18国财政赤字率下降,但债务率仍在上升,达92.6%,反映了政府为稳定经济仍在大量举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的债务率分别高达175%、124%和129%。希腊去年实现34亿欧元基本财政盈余对降低长期债务而言杯水车薪,而持续低通胀将使重债国背负更重的偿债压力。
欧洲央行副行长康斯坦西奥28日说,尽管欧盟和国际社会为应对欧债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欧元区在金融稳定方面也正取得进步,但判断危机已彻底结束为时尚早。
第二,股市繁荣不等于实体部门流动性充裕。
虽然欧元区当前股市繁荣,但是欧元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活动主要通过银行,股市等直接融资市场在企业融资中所占比例较小。另一方面,银行部门为应付欧洲央行压力测试,致力于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流动性滞留在银行体系内,并未流向实体经济。欧洲央行数据显示,4月24日欧元区金融体系的超额流动性降至929.37亿欧元,为2011年末以来首次低于1000亿欧元。
第三,竞争力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善就业需要时间。
增强重债国的经济竞争力是欧元区结构性调整的核心目标之一。为培育竞争力,创新和教育是长期策略,短期的实现方式是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这方面,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失业率仍保持高位。失业问题将长期拖累边缘国家的内需增长。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丹尼尔·加约表示,西班牙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到危机以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第四,政治因素可能对经济复苏造成下行压力。
投资者不应忘记2012年希腊大选风波对欧元区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去年以来,欧元区重回增长轨道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今后一段时间,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在实施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可能面临新的政治风险,一旦决策者在改革问题上表现迟疑,欧元区复苏将遭遇下行压力。即将于5月下旬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可作为观察各国政治势力改革立场的重要窗口。(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2/767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