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应积极看待警察佩枪巡逻

2014年05月05日 13:49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上海巡逻民警施行佩枪巡逻严格规范民警用枪

荷枪实弹,不再是武警和特警的“标配”,4月20日起,上海街头的一线巡逻民警也实现“升级”:两两搭档进行佩枪巡逻,并且真正实现“佩枪携弹”。

据悉,此举将使巡逻民警能及时应对并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有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记者获悉,在施行佩枪巡逻前,上海市公安局已建立了专属用枪制、训练选拔制以及心理评估机制,严格规范民警佩枪、用枪。

20日起,上海共有千余名一线巡逻民警施行佩枪巡逻执勤,他们的装备也由传统的6件套(警棍、手铐、手电筒、应急包、对讲机、催泪瓦斯)“升级”为8件套,增加了佩枪和弹夹套。

据了解,此次民警所配备的枪支,是专用的05式转轮手枪,并配发枪套、装弹器套、枪纲等配套装备。该枪支有实用性好、故障率低等优点。

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巡逻指导处处长芮明华告诉记者,在施行巡逻民警佩枪制度前,他们从市长信箱、公安局长信箱等多种渠道收集公众的警务建议,都是一致要求警方加强巡逻力度,加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市民群众对民警佩枪不仅是能接受的,一定程度上还有所期待。”

从3月份接到佩枪任务之后,上海公安各个分、县局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佩枪巡逻准备工作,尝试实行专属用枪制和心理评估介入机制等。对于首批进行佩枪巡逻的民警,上海市公安局在内部进行了优中选优的挑选和测试,有千余名民警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第一批佩枪巡逻民警。

上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公安派出所巡逻民警和值班长佩枪制,是为了随时应对并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上海警方有信心把枪支事故和滥用枪支概率降到最低。

上海民警佩枪巡逻引走火误伤平民之忧

“不配枪的时候说警察没用,配枪了又说会走火、会被偷掉、会误伤平民……”4月20日起,上海开始实施民警荷枪实弹巡逻,成为网民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第一批佩枪巡逻的民警之一,王海宜从警21年,有着丰富的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对于随身佩枪,他坦言:“会有些压力,心理的变化要大于操作上的变化。佩枪对执行任务有明显的帮助。”

此次上海公安巡警佩带的是05式转轮手枪,射击精度高,保险性好,即使跌落遭遇剧烈震荡,也不会走火。

 

上海首批佩枪巡逻民警大约1000余人,都是分别经过了“政治”“心理”和“技能”这三道关卡后被优选出来的。第一标准是政治过硬。其次,佩枪民警必须“内心强大”。据了解,上海民警“佩枪前必须先通过几百道心理测试题”。第三项“硬杠杠”便是专业技能。“15秒内,发现对象、进入掩体、观察环境,连续打出6发子弹并且至少命中3发”——这是训练中对佩枪民警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练就“盲换弹夹”。

荷枪实弹的佩枪也给百姓带来了疑虑。网友“爱军习武的鸵鸟”说:“民警佩枪会不会给歹徒获得武器提供了便利?”

民警如何保证不乱开枪、守好枪?警方向记者介绍说,“比如说犯罪分子利用枪支、爆炸物品实施犯罪可能影响到公共安全和市民的生命时,民警就可以直接开枪。”据了解,在遭遇持械、持枪、爆炸、劫持等十五种情况下,经警告无效,可以开枪射击。

目前上海街头的持枪民警会在派出所辖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一旦出现危害安全的突发事件,比如聚众斗殴、持械抢劫、实施暴力行为后拒捕、逃跑的,民警在经警告无效后,有权开枪射击。

网友表示,除了乱开枪之外,最担心的就是如何“守得住”这把枪。

上海市黄浦公安分局政治处副主任朱亮说,“民警佩枪上有特制‘枪纲’防止枪支被抢和遗失。而且,佩枪的巡逻民警必须‘两人搭档’,仅在执勤期间携带枪支。

重视“佩枪巡逻”背后的民意担忧

警察佩枪天经地义。但在中国为何直到今天还没有大面积的铺开?恐怕并非缘于缺枪少弹的条件限制,根本原因在于警察一旦个个枪在手中握,如何才能保证警察“别乱开枪”,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警枪“打击犯罪、捍卫正义、保护人民”之作用。所以,这次上海巡逻民警“佩枪携弹”,包括下一步广州也将全面铺开民警配枪巡街,这背后所流露出的民意担忧显而易见。从网民的跟帖情况,主要担忧有四:

一担心“乱开枪”。虽然《上海公安派出所民警佩枪执勤工作规范》严格界定了“佩枪巡警何时能开枪”的14种具体条件,但现实中持枪警察因个人恩怨情仇射杀他人(包括情人、同事、无辜群众等)的案例也偶有发生,枪支一旦放开,“乱开枪”的“偶然率”会不会飙升,民众担忧。

二担心“枪被盗”。就在不久前,四川广安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民警丢枪事件。如今这么多的巡逻民警枪在手中握,丢枪、枪被盗甚至枪被抢的发生几率也就会加大,这枪支一旦落在坏人手里,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民众充满担忧。

三担心“管理难”。荷枪实弹,以前仅仅几个少有警钟的“标配”,如今大面积铺开,并伴随着“持枪者众”,枪支的管理难度势必增加。正所谓涉枪无小事,它毕竟是一件能够要命的武器,会不会影响市民的安全?如何管住管好,民众充满担忧。

四担心“枪乱佩”。尽管这次上海巡逻民警佩枪,尝试实行专属用枪制和心理评估介入机制,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但脱颖而出的千余名已经成为申城第一批佩枪的巡逻民警中有无不具佩枪资格的人混入“持枪队伍”,民众表示担心。

武器可以杀戮无辜,也可以匡扶正义,一切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警察佩枪天经地义,但严格按要求规范佩戴枪支,严格按规定使用枪支,这更天经地义。有关方面应重视这些民意担忧,以实际行动解除外界对民警滥用佩枪的担心。但愿上海、广州等地的“佩枪巡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民警佩枪巡逻”是好是坏,有无大面积施行的必要,就且行且观察吧!

 

巡警佩枪与双刃效应

4月20日起,上海市的警察开始佩枪上街巡逻,上海成为国内正常情况下警察佩枪执勤的又一大城市。上海警方表示,从世界警务工作来看,警察都是佩枪的,这也是中国警察今后发展的方向。

此举的出台背景值得关注。一方面,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以令人发指的血腥恐怖犯罪,导致大量无辜群众死伤。新闻报道,昆明火车站附近的一位派出所副所长与保安对抗暴徒的武器,仅是木棍与防暴叉。虽然后来特警赶到,但抗暴武器最初的不给力,无疑给暴徒大开杀戒以可乘之机。惨案过后,如何提高社会安保能力、有效震慑打击犯罪引人思索。

另一方面,各地也曾发生多起警察不当乃至违法开枪造成的血案。涉事警察在非公务时间携枪、警用枪支内部管理松懈、警察饮酒后失控等问题,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无疑,若执法者犯法,对社会危害极大。枪支将被更多地配发给警察,会否产生与安保初衷相反的隐患?枪支管理与使用法规能否弥补不足、与时俱进?

必须指出,凡事都有利与弊,警察佩枪巡逻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个中的权衡,既不能因为个别警察滥用枪支而“因噎废食”,更不能对偶发的伤及无辜视为“没啥大不了”。善用枪支打击犯罪,严管枪支避免差错,二者一个都不能少。

有法律人士指出,《警察法》只是笼统地规定,遇到有拒捕、暴乱、越狱、抢夺枪支或其他暴力行为的紧急情况,警察可以使用武器,却对警察用枪的场合、时机、限度、责任等缺乏规范。这既给警察拔枪带来不确定性,又没有赋予合法开枪的警察应有的权益保障。由此还导致,某些警察除非不得已,出警宁可多带人手,也不愿带枪——不希望“擦枪走火”惹事端,更不想枪支被犯罪分子觊觎。

有罪推定”看待警察佩枪,不如配枪阳光化

枪之于警察,就如牙齿之于老虎。事发突然的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袭击案”,正是终结于一位特警的枪。这之前,也有英勇的警察手持木棍和防暴叉与嫌犯对抗,但完全不能像开枪那样迅速震慑凶嫌、遏制暴力。

而公众对于警察佩枪巡逻的感情却颇显复杂,不同的网络调查,得到的结果迥异。选择支持警察佩枪并认为这将提升社会安全感的,为数不少;选择反对警察佩枪并担忧这可能导致枪支滥用使民众更不安全的,同样有较大比例。

这看似冲突的两个选项,其实也有内在的共同点,支持警察佩枪和反对枪支滥用并非一道单选题。以上海为例,佩枪巡警之所以要通过严苛的政治、心理和技能考核,正是为了最大限度防止警察滥用枪支。而担忧枪支被滥用的民众,也一样需要安全感,并期望社会能够得到警察的有效保护。

作为市民,与其用“有罪推定”的眼光去看待佩枪的警察,倒不如试着去学习如何习惯并接受佩枪警察的保护。作为警方,对于民众的担忧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担忧,并非来自于对警察佩枪的偏见,而是对佩枪的警察不信任。

警民缺乏互信,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又有一些地方个别警察滥用枪支造成市民伤亡,客观上增添了民众的担忧。而作为工具的枪,既可以用来制止犯罪,也可以用来制造犯罪。由此反对警察佩枪,那就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了。

担忧警察佩枪可能引发枪支滥用,更应朝着推进佩枪制度化、规范化和严格监管去努力。一方面,要让警察在巡逻时佩上枪,通过佩枪来减少警察伤亡,不能再让警察用血肉之躯去阻止犯罪。另一方面,也要让佩上枪的警察敢用枪、用好枪,通过对开枪的程序性规范去确保警察的枪支永远指向犯罪,而不是民众。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百分百确保不发生意外,除了规范警察用好枪,还要完善滥用枪支的责任机制,来倒逼出警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警民互信的重建,正可由此发端。

 

【启示与思考】

对上海的这项改革,舆论反应可谓喜忧参半,支持者希望警察佩枪能有效对付昆明“3·01”暴恐事件那样的极端情况,担心者则提出枪支管理的安全,以及警察能否把握好什么时候开枪的关键性分寸。

需要指出的是,警察佩枪巡逻是中国必须做的探索,这是现实需求,代表了公众有些模糊、尚未充分厘清的愿望。由于社会围绕这一举措的共识度远非高且坚定,这项探索应从警察平均素质高的大城市做起,不要急于推广,各地切不可一哄而上。

“3·01”暴恐事件强烈震动了内地社会,警察佩枪执勤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信心,这也是人们支持警察佩枪的最大动因。近年中国社会治安总的来说呈不断向好之势,然而极端事件增多,尤其是个人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极端犯罪增多,警察佩枪显然能提高处置这类犯罪的效率。

然而警察佩枪后面临的复杂情况,远非处置极端犯罪这么单一。从美国等警察佩枪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警察错毙无辜的情况很难杜绝为零。这样的情况如果在中国发生,很可能比在美国出现时激发的社会情绪更为激烈,这一社会风险必须得到充分评估。

佩枪巡逻代表了警察执法权力的扩大。但除了对付暴恐分子,中国社会对扩大警察权力的意愿并不明显。相反,警察群体在舆论中的形象是脆弱的,经常因个别事件遭到牵连甚至抹黑。中国警察使用枪支的舆论空间因此小于西方的警察,官方对此必须足够清醒。

凡事都有利与弊,警察佩枪巡逻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个中的权衡,既不能因为个别警察滥用枪支而“因噎废食”,更不能对偶发的伤及无辜视为“没啥大不了”。针对警察如何用枪的法律规范必须更为详尽细致,哪些警察具有用枪的心理素质与射术保障应有更慎重的事前考评,对误伤必须有制度性的赔偿与问责依据,对恶性的警察犯罪更当严惩不贷。

更强的武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更多的约束,尽可能扬警察佩枪之长处,尽可能避免潜在的短板,才能使这一举措赢得民意的肯定。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构建平安中国,更需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疏通民意诉求的渠道,减少问题矛盾的积累,控制犯罪因子的形成。

实现警察佩枪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步骤,这需要警方的谨慎探索,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鼓励。警察佩枪会增加社会的实际安全和大多数人的安全感,但这项重大改革很难做到百分百的精确,对于其中的风险,社会必须同警方共同承受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5/7678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