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新疆: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抓好下基层活动
2014年05月16日 09:57
2014年2月14日,自治区召开区直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为期三年共20万名干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序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认真抓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12.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意义重大。
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新形势下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就是派工作组住到村里,与基层干部、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娱乐在一起。这种村村派驻、持续多年的做法,既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其正确性、必然性、紧迫性表现在:
——理论依据。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我们党十分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强调“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说明,深入到底层的群众中去,进行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群众贫苦,是党的根本任务,只有融入群众才能领导群众。
——实践经验。我们党长期以来不断探索运用工作组机制把党的意志贯彻落实到基层的经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深入广大农村,走一地,洒一路革命火种,建一片革命根据地。通过一个个工作组,使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分别组成以罗荣桓、关向应、倪志亮等率领的三支数千人工作团,深入乡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抗战期间得到大发展,工作团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先后派出土改工作队、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队、社教工作队;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组织的“三个代表”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减负工作队、驻村工作队等,对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实需要。当前,新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暴力恐怖活动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直接现实危害。这是由自然历史因素长期积累、国际国内因素交织作用导致的。它启示我们,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暴力恐怖活动的社会土壤,只靠乡村党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农村地广、人多、居住分散,管控难度大;只抓部分人群是不够的,因为暴恐分子的低龄化、低学历趋势,说明他们发展暴恐分子已经向农村、青少年、无业者和低收入群体转移;只抓维稳也是不够的,农村之所以能够滋生、藏匿暴恐分子,因为那里执政力量薄弱、条件相对艰苦、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较多,容易轻信蛊惑宣传、被坏人利用。所有这些汇聚到一点就是:必须加强农村领导力量,加强正面引导、打牢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思想基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步伐。这就使组织大批次、高水平、持续性的“访、惠、聚”活动工作组成为必然选择。
二、搞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需要上下齐心协力
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访”是前提,“惠”是关键,“聚”是根本。能不能把全疆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精神上来,凝聚到对生活在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无比自豪、对党和政府的由衷感恩、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充满自信上来,凝聚到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暴力恐怖、反对极端宗教上来,工作组必须发挥中坚作用,派出部门必须发挥后盾作用,当地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指导作用。
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工作组的重要作用,下大力做好“访”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这充分说明,做好“访”的工作是驻村工作组第一位的任务,只有摸准群众所需、所盼的实情,才能为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惠民生、聚民心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必须发挥工作组自身优势,扎实惠民生、全力聚民心。下功夫抓好村民迫切希望改善的民生课题,解决好影响和制约村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各族群众中打牢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亲、未来生活美的思想基础,是驻村工作组的重要任务。为此,应紧紧围绕“聚民心”这个根本,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突破口,做到抓一件、成一件。
必须加强请示报告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自治区、派出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和党支部村委会等五个方面积极性。改变一村面貌,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工作组的力量显然不够。因为,一村贫困、不稳,是长期积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工作组力量有限,同时也不能包办代替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因此,须在用好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重在把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
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我区全局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各级机关工作的一部分。应善于把机关、基层融为一体,用好双向资源,促进抓基层与抓机关双丰收。
用好调研成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驻村工作组经过千辛万苦摸到的基层真实情况,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凝聚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包含着发展新疆的“真经”。机关和基层都应把它作为一笔财富充分利用。工作组应以此为依据,形成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访、惠、聚”活动六项任务的工作思路,让调研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领导机关减少工作盲目性、增强工作针对性,成为“不驻村的工作组”。
用好实践成效,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工作组入村以后,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六项任务快速展开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应形成内部学习交流的机制,加强工作组之间及其与上级机关的良性互动,就有关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极端宗教、做好青少年教育引导等工作展开研讨,进行试验,总结出经验;开展向驻村工作组学习活动,并把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运用到机关建设和其他事业中。如此,就会使一村的成果变成全疆的成果,使典型经验变成普遍经验,在更大程度上形成共识,促使制约农村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问题的有效解决。
用好农村舞台,增强发现、培养、使用干部的准确性。农村是个广阔天地,那里既是学习、实践的舞台,也是思想改造、锻炼成长的舞台。把这样一大批机关干部派到基层,体现了自治区党委的深谋远虑和对每位机关干部的高度期待。地方党委应把驻村工作组与本地干部一样看待、一体要求、统一管理,定期向派出机构和组织部门介绍情况。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农村,密切了干群关系、民族关系,巩固了长治久安基础,而且发现了人才,培养了干部,提高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援疆干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6/7679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