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北京要闻
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 蓝天行动位列"一号专项"
2014年05月06日 14:24
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将以重大专项作为其抓手和载体。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行动计划”确定了两类共12个重大专项。第一类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管理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第二类则是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着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构建“高、精、尖”的产业格局。
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和动态调整的原则,北京市先期确定的这12个重大专项,都是市场需求迫切、技术创新基础较为成熟且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的项目。其中,“首都蓝天行动”位列“一号”,这也体现了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力度。“我们将着力以技术创新,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说。
明年摸清PM2.5传播路线
“首都蓝天行动”的任务,包括重点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几项。
按照计划目标,大气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研究将于明年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包括开展PM2.5的污染成因、传输规律、源解析、源排放清单研究,大气中氨排放现状及来源分析,以及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这相当于找到了PM2.5从产生到传播、到影响的完整“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本市将开展大气重污染监控及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监测仪器设备。届时,重污染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将有明显提高。新技术也将有助于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体系。
北京市环保局、市经信委牵头组织开展多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修订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工业开发区开展生态化建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氨、餐饮油烟和道路扬尘治理等。到2017年,全市工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比2012年累计减少50%左右。
新能源汽车3年内达20万辆
按照“首都蓝天行动”专项任务目标,到2015年,北京全市将推广应用7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到2017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达20万辆。
一系列重点工作将在北京市科委、市交通委的牵头下很快展开,如启动整车优化研究,采用高效电机提高整车驱动效率等。此外,还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提高车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纯电动汽车使用价值。“只有提高纯电动汽车的魅力和吸引力,才能使更多市民主动选择纯电动汽车。”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北京市将继续研究制定鼓励个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在此前补贴10万到12万元不等的基础上,今后将在财政资金补助和购车指标确认上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继续在公交、环卫、邮政、物流、租赁、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示范应用力度。
纯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也有望得到完善。市科委透露,今后3年将继续大力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公共领域运营保障平台、智能充换电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
“北京燃气”年产2亿立方米
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也是“首都蓝天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今后,本市的清洁能源名录中,还将增加北京本地产的“天然气”——生物燃气,并且年产量可达2亿立方米。
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禽畜粪便及一切可燃性物质作为原料转换为可燃性能源。这是“变废为宝”,既减少垃圾排放、燃烧污染排放,又能抵消燃煤污染,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实施生物燃气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北京将开展生物燃气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促进生物燃气规模化生产。还将建设生物燃气科技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形成约600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到2017年,生产能力达到约2亿立方米。
北京市今后还将梳理并推广应用煤炭清洁利用、半导体照明、余热回收利用、建筑节能、住宅产业化、热泵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延伸采访
目标确保短期内能实现
北京市科委负责人介绍,重大专项的遴选、设置,遵循了突出创新导向、坚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坚持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资源和现有计划规划的衔接配套等四大原则。
在确定发展目标时,北京提出要确保短期内能实现且可考核,而且要预期到未来3至5年内技术研发和应用前景。突出科技支撑引领,将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和科技惠民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在组织方式上,行动计划体现了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12个重大专项
1.首都蓝天行动
到2017年,建立动态高分辨率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准确率,推广应用20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生物燃气形成约2亿立方米生产能力,全市工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比2012年累计减少50%左右。
2.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北京生态功能提升等任务。到2017年,形成2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再生水出水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重大园林绿化工程良种使用率达到95%,生态承载能力提高25%。
3.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
到2017年,编制和修订一批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推动城市管理与应急保障由人力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4.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
到2017年,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实现肉蛋奶等重点产业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全面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
5.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
到2017年,形成10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30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10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
6.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及产业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技术突破与标准研发,芯片、终端与系统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等任务。
7.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
到2017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值超过230亿元,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8.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
到2015年,重点培育1至2个百亿级企业和1至2个20亿元以上“重磅产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收入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支柱产业。
9.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到2017年,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专、特、精、新”企业,形成50项新产品。
10.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辐射带动
到2017年,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取得5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形成60个由“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能源研发团队,初步建成未来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园、中核科技园等8个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11.先导与优势材料创新发展
到2017年,推进纳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实现80项以上纳米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20项以上高温合金、增材制造材料等先导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
12.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重点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重构等任务。到2017年,培育一批知名设计品牌,设计产业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形成一批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超过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交易;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6/7680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