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应理性看待城管自费装备谷歌眼镜

2014年05月07日 14:05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江苏城管自费万元买谷歌眼镜避免执法无真相

4月20日下午,常州市天宁区城管执法大队的官方微博转发了一位城管队员戴着谷歌眼镜、穿着制服的图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网友质疑,城管部门配备如此“高大上”的装备,实在是太奢侈了。事情果真如此吗?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副谷歌眼镜其实是常州市天宁区城管大队的一位队员自费购买。

谷歌眼镜小资料:谷歌眼镜外形上与眼镜相似,汇集了拍照、视频通话、上网等功能。美国东部时间4月15日,谷歌眼镜(3代)网购开放,但只卖给美国居民,国内想购买只能网上代购,而且不一定能保证买到,南京想要代购的话只能买到2代产品。

微博晒图

常州城管微博晒谷歌眼镜

20日傍晚记者搜索发现,在微博平台上确实能够找到一张城管队员戴着谷歌眼镜的照片,而发这张照片的正是这名城管队员本人,网名为“小兵蒋佚凡”。19日上午9点52分,他发了一条微博,内容为“科技改变城管,自从咱们城管带上谷歌眼镜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上五楼还不费劲!”到了下午3点36分,常州市天宁区城管执法大队转发了蒋佚凡的微博,并在微博中写道:“浙江苍南城管如果像我们城管队员蒋佚凡一样也配带个谷歌眼镜进行巡逻执法,必定对城管队员规范执法有促进作用,也能防止一些市民的不实指控,执法环节必须公开透明,执法过程中,不但城管要全程取证,执法过程也要经得起市民拍,只有加强监督,才能不断提高城管队员的执法水平。”

记者注意到,在网友评论中,很多人关注这幅价值不菲的谷歌眼镜到底是个人购买,还是公费埋单。

记者调查

谷歌眼镜是城管队员自费购买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与天宁区城管大队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该大队确有一名队员在使用谷歌眼镜,不过是其个人自费购买,并没有使用办公经费。

据了解,这幅谷歌眼镜的主人叫蒋佚凡,去年他和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一部“陈欧体”的短片为城管“代言”,让不少人对他印象深刻。蒋佚凡是2011年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该大队的一位城管队员的。今年两会期间,他看到不少媒体记者都用上了谷歌眼镜,心里顿时痒痒了起来。4月初,通过网络代购,蒋佚凡花了1万多元,买来了这副谷歌眼镜。记者看到,所谓谷歌眼镜,看起来就如同在一副时尚镜架上加上了一套电子设备,能够实现拍照、摄像、导航、通话等功能。“戴上后,右眼前会有屏幕显示,用手指碰一碰镜框,还可以进行拍摄。充满电之后,可以使用一整天。

说起自己购买谷歌眼镜的初衷,蒋佚凡多少有些无奈。“我是2011年大学毕业,当年就考入兴奋的劲头还没过去,就遭遇各种不理解。”蒋佚凡说,来自亲人和朋友的调侃与不解最让他受伤,“很多时候,别的地方城管发生了负面事件,亲朋好友常常会拿这些事来调侃我,虽然他们没有恶意,但是时间长了,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委屈。”

 

记者对话当事人

全程拍摄既是保护又是约束

“执法时拍下视频,将是最好的证据。”蒋佚凡说,几年前,常州市各城管大队几乎都配备了DV设备,在集中整治、拆违建等有可能发生冲突的事件中,队员们都会带上DV机到现场取证。在蒋佚凡看来,这既是对城管队员的保护,也是一种约束。

据介绍,在去年的一次执法中,执法对象突然往地上一趟,大喊“城管打人”。“听他一喊,一下子围过来不少人。幸好之前进行了全程录像,放给大家看之后,围观市民便指责起躺在地上的男子,对方很快就灰溜溜地走掉了。”

不过,DV机也并非万能的,有时因为目标太大,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有一次一个夜排档老板看到DV机就特别激动,抄起菜刀指着同事,要他立刻把DV关掉。”蒋佚凡坦言,当时大家心里都很矛盾,“不关掉的话,有可能激化矛盾。关掉的话,万一出了事情又说不清了。”

“用谷歌眼镜就好很多了,拍摄时可以解放双手,更加智能化。与此同时,拍摄的视频也更加完整真实。”蒋佚凡解释道,在执法过程中,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扭头去看,“用DV的话,未必能够立刻跟过去,但是用谷歌眼镜绝对是‘指哪打哪’”。

打算以第一视角拍摄执法宣传片

“短期内谷歌眼镜肯定不会成为城管队员的标配装备,但是从过去的经验看,城管执法队员身上配备带有摄像头的设备对规范队员执法有促进作用。”天宁城管大队的钱滨大队长坦言,蒋佚凡热爱工作,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这次他推荐的谷歌眼镜在城管执法领域中的应用,是一种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很好的尝试。采访中,钱滨坦言,城管队员执法时一定要经得起视频拍摄记录,“不仅经得起自己拍,还要经得起市民拍”。据了解,该大队明确要求,执法遇到市民拍摄时,决不允许队员阻挠、干涉。“打没打人,视频最有说服力。只要我们自己的执法过程没问题,谁拍视频都不用担心。”

蒋佚凡说,如今城管这个职业被贴上了太多的负面标签,事实上城管队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妖魔鬼怪。他告诉记者,陈欧体城管宣传片是用单反拍,未来将用谷歌眼镜,以第一视角拍摄真实执法场景的宣传片。

城管自费装备谷歌眼镜的职业科幻感

谷歌眼镜,可拍照,可视频,可上网,是一款名副其实的“科技神器”。国内想购买只能网上代购,而且不一定能保证买到。

换到别的职业,这条新闻未必就可以成为新闻。但因为事涉城管,常州城管队员的这种个人行为就被赋予了一定意义上的新闻解读价值。

事到如今,城管这一职业已经被贴上了很多标签儿。而不管怎么提倡“和谐执法”、“文明执法”,城管打人或者是城管被打的新闻,还是屡次发生,让这个职业处于了一种无比尴尬的社会地位。提起城管,我们也只剩下了“哦?”“哦!”这样简单,然而却又意味深长的表达。有时候,我一度怀疑,城管打人和个人无关。换句话说,是城管的职业性质,造就了现在的城管队员的执法方式;而不是城管队员的执法方式,造就了城管的职业性质。就在城管队员装备谷歌眼镜正热闹的当下,网上还爆出了一条“合肥城管围殴游客一家人”的事情。常州城管队员自费装备谷歌眼镜神器,和前一段我们一直关注的“微笑执法”、“眼神执法”一样,顶多就是增加了一点大家对城管队员打人事件之外的另一面关注度,于城管群体的职业形象,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改观。

 

当年,为了改变多部门执法不统一的问题,城管职业应大势而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环卫、沿街商铺,甚至是公共交通,还有部分交通违章的行为都集权于城管一身。如今,相对集权的城管,在发展过程中,弊病也暴露无遗。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行业部门能像城管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做到长期、持久地负面新闻缠身。一直如此,我们就该思考,是不是要从根本的体制上来对城管行业做一次大手术?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什么地方漏了,就堵堵哪里。

装备谷歌眼镜神器,让城管职业多了一层科幻感。可是再神器的科幻,也解决不了城管职业本身存在的痼疾。蒋佚凡本身是个有想法、有学历的新型城管队员,可是别的地方城管发生了负面事件,亲朋好友常常会拿这些事来调侃他,虽然没有恶意,但是时间长了,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委屈。当城管队员本身从心理上也开始被这种行业所困,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这个行业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

戴上谷歌眼镜,城管变得斯文?

蒋佚凡说,执法时如果用传统的摄像机,也可以保留证据,但容易引起执法对象的反弹,还会受到周边阻挡物的影响。带上谷歌眼镜,“指哪拍哪”,神不知鬼不觉,证据在手,执法过程中再遭遇“城管打人”的指控,当场就可以自证清白,澄清一切谣言。

小伙子的想法有其道理。浙江苍南最近发生先是城管打路人,后是民众围殴城管队员的恶性事件,在此背景下,城管队员改进装备,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既有必要,也属无奈。值得探究的,倒不是谷歌眼镜能否成为城管队员的常规装备—如需政府支付,纳税人不会答应,如个人购买,经济上未必都能承受,而是真要防范“谣言惑众、制造事端”的话,完善装备是不是最佳方案?城管执法屡屡受困于“街头谣言”,是否简单提供现场证据就足以破解?

造谣 “城管打人”的人固然可恶,但一句谣言就能让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卷入街头冲突,其效力不在谣言本身,而来自于公众潜意识中对城管的负面认知。心理学上早有证明,谣言得以流传甚至导致群体行动,其背后都存在信谣者和传谣者内心意念与谣言的“共振”,缺乏心理基础,没长翅膀的谣言不可能不胫而走。所以,戴上谷歌眼镜固然足以证明清白,但从改进城管与民众关系的广义角度来看,谷歌眼镜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谷歌眼镜拍摄的证据再好,如果民众简单认为“只是这次城管没打人,被冤枉了”,潜意识中仍然视之为“例外”,那么,只要不是人人、时时、处处都戴着谷歌眼镜,城管真的难以执法。“技防不如心防”,让公众相信城管,比装备谷歌眼镜难得多,但也重要得多。

中国传统政治学强调 “人心向背”,行政执法部门理当与人民高度互信。现在城管队员力图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让证据说话,来重建民众的信任,反映出这位公务员一定的政治素质。因为谷歌眼镜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律规定,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否则“豪华装备”全成了摆设,所以,这在客观上体现了执法者对法治原则和公民权利的尊重。蒋佚凡是在2011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后,成为一位城管队员的,工作时间不长。新一代公务员懂得并会使用科学技术不值得大惊小怪,利用科学技术督促自己依法执法,才真正反映出这一代人超越前辈的眼界。

到这一步,皮球自然滚到了政府的脚下: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在行政执法乃至更广泛的行政管理范围内,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重拾社会信任?只有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体制机制的保障,提高调处不同群体利益的能力,减少简单化操作,敢于面对真实,才能杜绝违规或者过度使用暴力的现象,谷歌眼镜才不至于成为一些公务员需个人支付的执法成本。显然,任何一位期待社会进步的人士在这则新闻中看到的,绝不仅止于谷歌眼镜本身,而是透过这架高技术装备看到的未来景象。

 

【启示与思考】

有人认为,城管戴着这种能拍照、摄像的眼镜去执法,可能会让执法对象很反感,从而激化矛盾;有人觉得,城管自费玩这新花样并予宣传,是为了树立形象,为自己正名;更多的人则担心城管可能会“选择性执法”,凡是有利于自己的镜头都拍下来做证据,而于己不利的镜头就会找百般借口拒绝提供,譬如说眼镜出故障、没有电等。若如此,则谷歌眼镜纯粹是城管进行自我保护的利器,与执法公平公正无关,与透明度无关,充其量是其标配工具DV摄像机的升级版而已。

然而对待任何新事物的考量,都应该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利弊权衡。就城管戴谷歌眼镜这事来说,只要不是假借执法之名挥霍公款玩新鲜,只要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整体而言应该利大于弊。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既予真正违章的商贩以震慑,又可能对执法者本身形成一种无形约束,促其下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费装谷歌眼镜,是一种自我保护,以防有人“强加不实之词”。与此同时,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自警自励”,因为,既然为避免执法“无图无真相”而自费万元装备谷歌眼镜,那么蒋佚凡他一定会想到“执法过程中,会有人在监督我们,城管也必须执法守法”,否则的话,现在是“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城管人员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会被服务对象及其他社会人士拍摄下;由此可见,蒋佚凡在“拍照、摄像、通话”之同时,也是在警示自己,也是在激励自己“执法守法”,起码要做到“城管不打人”。事实上,正如天宁城管大队的钱滨大队长所言,该大队明确要求,执法遇到市民拍摄时,决不允许队员阻挠、干涉,这也是一种“主动接受监督”。

城管是“人民的公仆”,商贩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你我都是一家人;“有法必依,有理讲理”,工作中,有矛盾有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顾事实,不讲证据”。而“城管自费万元装备谷歌眼镜”,这本身就是一种“讲事实,重证据”。这位可爱的蒋佚凡,实在是有些“不平凡”,对他的这种“自费+自警自励”,我们可以“不赞成”,但起码应该“不反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7/768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