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为水一跪”暴露治污防污“硬伤”

2014年05月08日 14:31

 

【百姓关注】

【事件介绍】

 

江苏淮安居民当众跪求环保局长治理河道污染

淮安柴米河为区域主要排涝河道,河道两边居住着大量居民。据村民反映,柴米河最近几年河水越来越脏,发绿的河水常年散发着阵阵怪味。4月25日,江苏省市政风热线联动直播走进淮安。住在河面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直播现场,并当场向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题。

另据中国江苏网4月25日讯 “我们每天都闻河水的臭味,帮帮我们吧。”上午,在政风热线省市联动直播走进淮安的活动中,淮安市清浦区居民陈女士突然出现在直播现场,向淮安市环保局局长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瓶来自柴米河的污水样本。

25日上午,政风热线走进淮安,开展了“反四风、树五德”的联动直播活动。淮安市环保局、交通局、住建局及城管局四个部门现场接受群众问政。

记者暗访

清清柴米河成“墨水河”

柴米河位于淮安市清浦区,近几年来,由于污染严重,原本清澈的河水逐渐变成了“墨水河”。

记者在现场看到,河道黑水横流,臭气熏天。据周边居民反映,柴米河近几年来河水越来越脏,发绿的河水常年散发出阵阵怪味。“我们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一年四季闻怪味,我们想邀请环保局局长洗桑拿。”

随后,记者与投诉人一起走访了市、区环保局。

记者首先来到淮安市环保局,并将柴米河受污染一事向工作人员进行了反映。但工作人员称,这是属地管理,他们能做的只是将领导批示过的投诉单,转到清浦环保局去,其他的管不了。

于是,记者又来到清浦区环保局,这里的工作人员的答复十分“雷人”。该工作人员称,河道上游的水冲下来,河水就成了活水,污染就可以被冲淡一点。“你们可以打投诉电话,打市长热线,打12365、12369都行。只要你们加大投诉力度,问题才能解决。像我们这样小小的环保局,能有多大作为?”

 

直播现场

环保局长批“懒政”现象严重

市里说“只会下单子”,而区里反问“能有多大作为”——暗访短片播完后,淮安市环保局局长卞爱武的神色颇为沉重。“我对这个处理过程并不满意。”回应中,卞爱武严厉批评了视频中的两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并称此为“懒政”。她说,环保局接到举报电话,职责是交办任务,而这两名工作人员并未履行职责。“环境问题是大事,不能怠慢。我们回去以后,还要加强环境队伍的教育建设。”

那么,柴米河的污染是什么引起的?对此职能部门又该如何处理?

卞爱武介绍,柴米河是清浦区内的一条排涝河流,岸边有许多居民住宅,也有一些小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和民宅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污水横流,直接往河里排放,导致水质越来越差。“我去过柴米河,也在密切关注这个事情。”卞爱武说,在省环保厅下达的黑臭河流整治任务中,淮安已上报了五条污染河,至于柴米河,目前正计划上报。“目前,我们已责成环建局、监测站,加强对这个河流的监测、监控,现在已经把这个情况通报给区政府,正在筹划方案。”

现场回应

清浦区区长:不清楚此事,将尽快治理完成

清浦区柴米河的污染,让周边百姓“日子难过”。今天,河畔居民陈女士就来到了演播厅,她带来了一瓶柴米河河水样本,她抹着眼泪说,居民们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天天闻着臭味。

此时,主持人接过瓶子闻了闻,眉头紧锁将瓶子递给了卞爱武,卞爱武闻后迅速将瓶口移开。

随后,主持人现场发问:柴米河什么时候才能治理完毕?

清浦区区长史卫东回应,他对此事并不了解。而河道何时能治理完成?史卫东只说了两个字“尽快”。“我们清浦区居然有这样的河,这个事情作为我来说,确实之前不清楚。在清浦区加大力度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大背景下,我们还有这样的现象,这让我感到震撼,我想,接下来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节目过后,立即责成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认真清查,尽快将此河道治理完成。这条河长期污染的源头,坚决要堵住污染源,对那些造成污染的肇事单位依法进行查处。”

治污为何要等到民众“跪求”

一条多年来黑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墨水河”,居然要等到市民以“跪求”的方式反映,官员才会知情并“感到震撼”,实在令人哑然。市民的下跪陈情,既透露出民众苦于污染侵害却投诉无门的百般焦灼,也衬托出一些政府部门以及部分官员令人难以置信的麻木和迟钝。

这种麻木和迟钝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地方官员对于河流污染视若无睹,尽管柴米河被污染已经持续多年,沿岸民众饱尝黑水之苦,但是当地官员却表示“并不清楚”;其二,面对市民投诉,市、区两级环保部门漠然的表现让人惊诧,淮安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只是表示将投诉单批转下去,而清浦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则干脆让市民把事情闹大,还说什么“像我们这样小小的环保局,能有多大作为?”

 

且不论区长是不是真的不清楚,或许区长有更重要的公务,确实不了解辖区内一条河的污染,但即便是真的“不清楚”,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责任。河流污染事关当地市民的切身生存环境,属于迫在眉睫的重大民生问题,岂能因为“不清楚”而宽宥自己?

而环保部门对于民众投诉的处置方式,则完全堵死了民众正当反映情况、表达诉求的渠道。环保局长批评工作人员“懒政”,其实,这样不拿民生当回事,习惯于“玩太极”、“踢皮球”的做法,由来已久,并非新近的发明。严格说来,这种轻飘飘的敷衍和推脱,不仅仅是“懒政”,而应该是“渎职”。

至于清浦区环保局官员抱怨的“小小环保局难有大作为”,也是在推脱。虽然环保执法有时确会受到地方干扰,但是这并不是说环保局一点都不能作为。而且,通过的环保法修订案亦大大增加了环保处罚权力和力度,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部门还一味抱怨,只能是在逼得民众投诉无门的同时,也丧失掉与民众联手治污、良性互动的可能。

认真履职,真正将民生疾苦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本来就是政府官员的职责所在,也是现代政府合法性的基本伦理,不应该有任何的犹疑和麻木。在履职的过程中,固然可能出现利益协调的难题,比如,在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很多地方往往选择前者而忽略后者。对此,政府部门更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无所作为。

面对环境污染,一些官员的“不清楚”,或是抱怨权力“小”,只是推诿的借口。一个地方,如果总是民众只能被迫依靠邀请官员下河游泳,或靠给官员下跪这样的悲情剧来引起重视,说明官员不称职,对此难道不该启动调查问责吗?

“跪”出来的环保治理“硬伤”

生活在污水河周边的村民,如果不是已经被污水河严重威胁到生产生存,恐怕还不至于以损害尊严人格的下跪为代价去“跪求”环保局长“治污”。现代公民民主公平意识早已觉醒,“官老爷”角色早已丢进故纸堆,公民以下跪方式求官员治污,其中蕴含的“无奈”因素和“忍无可忍”心态让人五味杂陈。所以,公民“跪求”治污背后,必然直接暴露和触及到多年来一些地方在治污防污上的严重“硬伤”。

当地的柴米河污染问题不会是一两天形成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污染熟视无睹,说明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在治污上,缺乏自觉性。等到“公民下跪”才引起重视,本身就说明“不重视”、在过去长期“不作为”。正像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形象评价的那样,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在治理污染上就是“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即使“查”了以后,也多看到不根本上转变和效果。推一推动一动,上级不要求、民众不呼吁就不动,何尝不是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各地普遍存在的“硬伤”?

其二,各地在治理污染上还普遍存在制度性自觉发挥不好的“硬伤”。“下跪式”逼出来的“治污”,即使取得一定效果,也注定难以持久。概因为,“跪求”治污,不是制度和法律自主发挥作用出来的,这反映出来的是在治污上“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人大层面的法律就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这还不包括各地数目众多的地方性法规。而一则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今的10年中,发生了47起影响较大的水污染事件,给污染地民众和国家财产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然而,涉及刑事犯罪及被判刑的仅有6起,最高刑期仅为5年。(4月17日法制晚报)“环境污染入刑”早有明确规定,多年来“污染入刑”基本成为摆设,就是最典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治污现实。

 

其三,另一“硬伤”是治污上一些地方普遍缺乏科学手段和方式。公众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治而不好”,或者说多数公众总无法理解为什么政府每年耗费巨资投入到大气、水体或土壤污染防治中,却效果不佳。在笔者看来并非完全是“地方保护”和“私利”原因,本质上与缺乏一整套科学治理防治模式有关。绝大多数地方,在治理污染上没有真正做到保护企业利益和民众利益并重,没有做到在保护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之下综合进行治理。既保护企业生产和利润,又达成“防污治污”目标,现实中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几年前新华网报道,一家味精生产企业山东菱花集团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当作原料,提取高价值的蛋白粉、玉米浆、菌体蛋白、硫酸氨等加工成各种副产品,每年从“臭气熏天”的污水中捞出1.28亿元产值。

企业无视法律“偷排”,或者说无视环保法律排放“不达标”的污水污气,是因为各地环保部门没有引导和规范生产企业、排污者形成一种“既不污染,又能生产”的科学生产模式。在GDP和地方经济指标主导之下,多数地方实际上也只能无奈地宽容企业实行“(带有污染)的生产”、“(带毒排毒)的生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前面所列的“两大硬伤”,“三"伤"发作”,一些地方河水越来越臭、甚至“越治越臭”当然不会出人意料了。

【启示与思考】

生活中常见的下跪,多为放下尊严以表达某种强烈诉求,如感谢、道歉、请求、屈服等。淮安陈女士携一瓶河水向环保局长下跪求治污,显然是第三种情形,这与电视剧中古代百姓拦轿下跪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它出现在电视直播画面中,来得更突然,观众也更多,恐怕大大出乎有关官员的意料之外,其措手不及可想而知。

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理应深入人心,使用这种“屈膝”的方式表达诉求,无疑不值得提倡。但稍加思考,在这膝盖一骨碌打弯的过程中,感到脸红心跳的似乎不应该是下跪者,而应是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所以这一跪,看似屈辱,实为给对方的一种鞭笞和警策。换言之,它是一种掺杂了肢体语言的另类建言,含有抗议的成分,公众大可不必为陈女士的“忍辱屈膝”而感到愤愤不平。

当然,没有忍受人格上的屈辱,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忍受其他。譬如忍受严重污染之苦、忍受治污不力之怒、忍受极度失望之无奈,都应该是陈女士下跪中包含的内容。说到底,这场下跪是一次不满的总爆发,居民对河流污染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或许是惯坐办公室的环保局长以前未曾想到的。如今当众受到这一激灵,若仍无动于衷、麻木不仁,那不仅有负百姓重重的“跪托”,更会引来舆论的巨大压力。因此,我们拭目以待,相信这一跪求必有下文。

治理与保护环境,民意的“倒逼”固然能掀起一股被动式、运动式的治理热潮,但这“治标不治本”。况且,这种“倒逼”还是以牺牲个人尊严换取的,怎能是现代责任政府的“做派”?

法治社会,科学治污最终需要开出的是“法治”药方。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法律责任作了“升级”:分四种情形拘留、对领导干部可采取引咎辞职制等。

眼下最要紧的是,“最严环保法”急需最严格执行。这样做到位的话,还会上演各种喊环保局长游泳、现场跪求治污的“闹剧”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08/768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