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校园销售安全套,良药?苦酒?
2014年05月12日 09:27
【青春校园】
【事件介绍】
西安普通中学开售安全套初中学生家长认为有误导
安全套要进学校并不是新鲜事,但要“堂而皇之”地在校园超市内销售呢?西安市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督促各类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在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
防止艾滋病向普通人群扩散
多年前,西安市卫计部门曾联合西安多所高校,设置免费发放点或安全套自动售套机,但由于争议较大,效果并不理想。此次《意见》认为,切断性途径传播是防止艾滋病从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高危行为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关键之一。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类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在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提高使用安全套的可及性。公安、旅游部门要督促三星级以上宾馆在客房内摆放安全套,供客人有偿使用。城市社区、计生部门负责在三星级以下宾馆(旅店)和可能提供留宿的各类场所以及建筑工地、城中村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免费放置安全套。
西安市的艾滋病防治将以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长安等疫情高发区为重点区域,以病毒感染者、卖淫嫖娼者、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员等4类高危人群及务工人员和大中专学生等2类重点人群为主要对象,力争到2015年,疫情高发区县和男男性行为等重点人群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每年12月为西安市“艾滋病专题宣传月”。
普通中学卖安全套,家长咋看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的这一文件是依据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的,省政府的有关《意见》中也明确,我省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在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
“在高校销售安全套还比较能理解,可是怎么能在普通中学也卖安全套,这样有可能误导孩子的。”23日,孩子马上要上初一的家长吴女士得知这一新政后提出质疑。对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市民杜女士认为,制定这一政策需要有个前提,就是目前西安普通中学是否存在艾滋病传播风险、在校园中发现艾滋病病例的人数、中学生发生两性关系的概率等基本情况,如果数据反映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推广安全套。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理解和支持,孩子在上初三的市民谢先生认为,对于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刻意阻止他们接触相关知识。市民李先生认为,家长对上述政策不必过度敏感,因为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早熟的现象,尽早普及防艾教育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校园销售安全套,注意自我约束的孩子还是不会去触及的。
陕西卫计委回应中学售安全套:主要为防艾滋
4月22日,媒体报道了西安市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新规中,提出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引起各方热议。23日,省卫计委回应称,这是省政府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
老师建议分情况制定细则
对于普通中学校内销售安全套,家长反应不一,中学老师怎么看?西安市第十中学的一名老师说:“目前国内对艾滋病防治和性文化的正面教育比较薄弱,在这种背景下,在校园内出售安全套可能会诱导中学生去尝试,带来负面影响。”
高新逸翠园学校学生处主任孙爱娟老师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校园内已接受专门的性文化教育和防艾教育,他们对随意性行为会对自身会产生怎样的伤害是有意识的,那么在校园内销售安全套就不太有必要,如果过早地放置,以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反而容易冒险尝试,起到负面作用。而另一种情况是,校园如果未开展学生性文化教育等相关课程,那么适当通过销售安全套的形式告诉他们,是可以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她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具体细则时,分情况采取措施。
艾滋病90%是性传播引起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的这一文件是依据今年2月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的,省政府的有关《意见》中就明确,我省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在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
对此,省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处有关负责人23日解释说,省政府决定在校园内销售安全套,是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并针对我省艾滋病发病规律,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
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我省艾滋病的发病数占近20年来全省艾滋病发病总数的80%以上。2013年1月至10月,我省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110例,90%以上是性传播引起的,发病人群以青年、务工人群为主。
“出台这一政策,并非鼓励性行为的发生,而是要起到预防作用。”至于为什么要在普通中学的校园设置安全套的销售设施,这名负责人说,“是在校园内销售,而不是发放安全套,就为让年轻人在决定发生性行为前,可以就近买到安全套,降低两性行为的危害程度。”
防艾课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
“在校园设置安全套只是综合预防措施之一,防艾教育要和防范同时进行。”省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处有关负责人说,省政府的有关《意见》同时规定,教育部门要把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并督促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每学年不得少于1课时),设置校园宣传专栏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据悉,省卫计委和省教育厅近期已针对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加强校园艾滋病防治等卫生知识、督促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等政策研究具体措施。
校园销售安全套是良药还是苦酒?
尽管说,在校园销售安全套是国外很多学校的做法,可以称之为国际惯例。但是,鉴于国情不同、观念不同,在校园销售安全套对于咱们来说,还有点不合时宜,其绝不是校园防治艾滋病最好的良药。
在国外的校园,有着到位的性教育,很多学校的性教育课程甚至一点不比主科的时间短,而且国外的家庭,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轻松谈性。有着这样的环境,一些国家的孩子对性是没有神秘感的,他们对性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再配上安全套,自然可以起到防止性病的作用。
而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性知识是缺乏的,正如报道中提及的西安,当地教育部门的规定是,一年不能少于一节性教育课。这样的性教育课可以说是蜻蜓点水的,不仅仅没有解决孩子对性神秘的困惑,反而增加了神秘感。加之,孩子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来源于乱七八糟的网站,更为性的神秘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在校园销售安全套,无异于会让本就对性懵懂的孩子们有了蠢蠢欲动的感觉,当他们可以方便的在学校购买到安全套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呢?或许他们心中唯一的羞涩也会被打破的。他们心中必然是想着如何用一用这个安全套。如果真有了这样的想法,对于艾滋病的防治不仅仅不会是好事情,反而会让艾滋病防治更加艰难。
我们知道的是,孩子们校园性行为虽然也在发生,但是按照比例来说,毕竟还是不大的。即使他们心中有这样的想法,也会在自我控制中,让萌动的感觉自我消化。当学校销售安全套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校园性行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会成天想着这些事情,结果会怎样?真的不敢想象。只会让校园性侵害案件走高,甚至有的学生会带着安全套到校外去寻找刺激。
一个安全套真的不是防治艾滋病的万能神药。如果真的想做好艾滋病的防范工作,我想,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这么几种:一是,在校园开设像模像样的性教育课程,让孩子不把性当做神秘的东西;二是,让他们知道依附于爱情之上的性行为才是健康的,让他们知道宝贵的第一次不能随随便便就“出卖”了,更要让他们懂得东方人的含蓄之美;三是,加大对卖淫嫖娼现象的查处力度,最起码要确保校园周边的宁静。
没有了乌七八糟的事情,没有了肮脏不堪的肉体买卖,减少了社会上的艾滋病病例,让患有艾滋病者不敢去祸害孩子们,去报复社会,才是最好的安全屏障。如果这些主要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仅仅向孩子们出售一个安全套的话,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意义是不大的。让孩子懂得自爱,懂得珍惜,比一个安全套重要的多。
校园销售安全套不是防治艾滋的良药,闹不好就会成为一杯苦酒。
向中学生发售安全套当慎之又慎
西安市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于教育而言,绝对是冲击力极大也是极具争议的做法。西安市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受到了陕西省卫计委的力挺,他们回应称这是省政府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
诚然,政府部门出台的任何一项政策,基本都要经过前期调研。我们不知道陕西省政府是否经过专家论证与社会听证环节?西安市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新规一出台,便引起各方热议,估计未进行必要的听证,要不然民众不会如此惊讶和关注。
艾滋病防治,固然要从学生抓起,但也不能夸张到谈“艾”色变的地步。众所周知,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性交,中学生中有偷尝禁果者,但绝对还没有达到要去构筑“防性大堤”的地步。同时,性教育缺失也一直是中学教育的硬伤,社会对于学校开设相关系统的教育课程也已经早有呼吁,可就是迟迟难以反映,这毕竟是个敏感的话题。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观念和道德对此有一定的制约。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长期以来,“思无邪”“非礼勿视”的儒家文化,成了代际因袭的伦理纲常,在男女之间和性问题上形成了含蓄甚至是禁锢的思想。
性教育和防艾教育都是必须的,不过,防艾教育不可完全盖过甚至取代性教育。西安市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这一做大很值得商榷,因为某种程度上讲,该做法是在对中学生进行性暗示。当安全套在校园内大行其道时,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容易冒险尝试,起到负面诱导作用。故而,向中学生发售安全套当慎之又慎,最好多听听一线教育者的意见。
“中学售安全套”关键是性教育责任如何落实
当美国母亲已经亲自在上中学的女儿书包里放上避孕套,并将其视作一种母爱的呵护时,国内中学卖个安全套,却仍然饱受质疑,似乎多少显得观念落伍。不过,安全套究竟该如何普及和推广,其实一直以来仍不乏争议。即便是母亲在中学女儿书包里放避孕套的美国,关于这一话题,也远未达成共识。
尽管美国儿科学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应当向有性活动的中学生提供避孕套。这一报告也绝非没有详实的数据作为依据,“美国新增加的性传播疾病的病例数目的话,25%的病例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更有儿科专家的研究指出,提供避孕套不会使学生的性活动增加,但是却可以减少少女怀孕率、性传播疾病和HIV的发生率。由此而得出“对避孕套的限制和阻碍应该被取消”的结论,要说顺理成章。盖茨夫人美琳达更是倡议安全套的推广应该像可口可乐一样被普及。在中学孩子书包里放避孕套式的母爱,应当说并非没有公共健康理论的支持。
不过,同样是在美国,也不乏团体并不赞成在中学里发送避孕套,而倾向于在婚前保持贞节。并认为发送避孕套,应当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性传播疾病社区以及高危人群,而大可不必公然向中学生发放“性执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未必就是美国人的常态,更不一定适合国人争相效仿一样。美国妈妈在中学女儿的书包里放避孕套,中国妈妈的确也不必亦步亦趋、不加判断的有样学样。事实上,对于国内的中学生而言,比安全套提前到位更为关键的,恐怕是相应的性知识与性观念的教育是否同步到位。假如后者完全付之阙如,甚至连与年龄相配的性知识尚且羞于提及,更没有形成恰当而有效的教育体系,便急匆匆的为中学生们送上安全套,会否形成误导,其实并非杞人忧天。当国内中学生的性知识并未同步升级,校园里“安全套”先升级为唾手可得了,如此“拿来主义”式关爱,恐怕也未必能适应中国中学的水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中学生只能清纯到把安全套当气球。现实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从各种媒介接触到性信息,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指望靠封堵和屏蔽,早已不是对中学生的保护,唯有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中学生的性知识与性观念与其生理发展同步,才是真正的关爱。而唯有在这一前提之下,安全套在中学的推广和普及,才真正能关爱到中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一言以蔽之,中学售安全套,当然没问题。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性教育责任的落实,而这显然不是只需“安全套”开售,甚至普及成“可口可乐”,便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启示与思考】
2013年1月至10月,陕西省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110例,其中90%以上是性传播引起的,发病人群以青年、务工人群为主。西安市政府近日关于艾滋病防治新规中,提出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引起各方热议。4月23日,陕西省省卫计委回应称,这是省政府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
有网友对政府部门点赞,认为正确引导学生比逃避现实好得多。也有质疑的意见称,现在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性教育都没有做到位,销售安全套是没有啥作用的。与其羞羞答答遮掩,还不如大方说透。
校园出售安全套一直都是具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中学生,相当部分还是未成年人,如果真的出售安全套,给人的解读即便不是鼓励,也是等于对行为本身合理性的认可,是一种默许。尽管不一定会诱导孩子们去尝试,但是起码显示出环境方面的宽容。
而这仅仅只是基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单纯就目的来说,此番西安的新规是推动艾滋病的防治。不否认,初衷是好的,然而从艾滋病传播人群的分布来看,学生通过性途径传播都不是重点人群,相反案例极少。况且,能够买得到安全套,不等于一定去买,更不等于一定去用。也就是说,有没有安全套对他们防艾的意义并不大。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始终都在于提高所有群体的安全意识,理性控制和约束性行为,懂得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可能感染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树立观念才是根本。这对学校的青少年教育,也不例外。而从教育的类型来看,防治艾滋病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入性教育的范围内来开展。遗憾的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一直都是一个短板,观念上存在模糊地带,缺少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定位和统一的教育实践。
安全套不过是一种产品或者说是用具,本不代表知识与措施本身,更不代表社会共同的观念。相反,在一个市场充分开放的今天,买安全套是相当方便的一件小事。只要社会观念具有共识,安全套进不进校园都不是主要问题。而问题恰恰在于,相对于观念教育的无形,检验教育又需要更多有形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在性教育充满争议、艾滋病防治充满艰难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安全套来充当道具,言下之意让相关的举措留此存证。显然,这也是舍本逐末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健康教育,还是艾滋病防治,需要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行之有效系统的教育与预防体系,更主要的功夫还是要花在如何消除争议、如何建立和完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和壮大专门的教育机构与人才、如何推动校园与家庭和学校联动而持久的教育上,不能寄希望在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简单依赖行政命令,摆上几个安全套勿勿了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2/768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