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三亚“全民发红包”贵在关注民生

2014年05月14日 09:46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三亚向居民发红包一次性派发超过2.2亿元

5月5日,记者从三亚市财政局获悉,三亚市2014年上半年物价补贴发放工作今天启动,符合条件的居民每人将一次性获得360元补贴资金。

据悉,本次补贴对象是具有三亚本地户籍的城乡居民,以及2013年11月-2014年4月间连续6个月以上(含6个月)参加三亚市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的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

本次物价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补贴60元,补贴6个月(1月-6月),即每人一次性补贴360元,共约补贴62万人,需发放补贴资金共22320万元。

本次补贴申报时间为5月4日-6月20日,居民申报信息经各归口部门审核后,补贴资金将于6月26日左右通过银行发放。符合条件未能成功发放居民于7月1日-7月15日受理补报和信息更正,各归口于7月20日前提取有效信息并打印纸质汇总表并盖章报送三亚市财政局,三亚市财政局于7月23日前开始对信息变更人员进行补充发放。

三亚市财政补贴特别提示,本次物价补贴发放所有人员需要重新采集数据,请广大符合申报条件的城乡居民注意时间节点并及时关注三亚市财政局直补系统平台等媒体上发布的消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属归口进行申报,逾期不予受理。属于河西区采用身份证读卡器采集信息的十个试点社区的受补人员申报时需同时携带有效身份证和户口本。

三亚该不该“让红包飞”

5月5日,三亚市启动了2014年上半年物价补贴发放工作,符合条件的居民每人将一次性获得360元补贴资金。此举引起褒贬不一。

正方:“让红包飞”体现普惠理念

近年来,向居民发红包,已非港澳等地的专利,东莞、杭州等城市都曾效仿。而在三亚,自2010年以来,就连续多年发放物价补贴。应看到,与别处限户籍不同,三亚发红包还囊括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地户籍人口。这均享式补贴,让很多网民羡慕嫉妒恨。

从舆论反馈看,确实有人对此抱有异议,认为不区分贫富的发放方式,徒有形式公平,也缺乏“补助效率”。但实质上,效率也好,公平也罢,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只要“让红包飞”契合民意,又有何不可?更何况,若要甄别困难群体针对性发放补贴,也要花费成本,且容易滋生冒用寻租空间。

实质上,三亚坚持给居民发红包,也是CPI高企语境下的积极应对——三亚旅游旺季拉动等因素影响,CPI持续上涨,“让红包飞”既是政府部门关注民生的实际行动,也是让全民分享发展成果的有效形式。

就像研究澳门发钱政策的学者萧志伟说的,直接派钱是最省成本的纾民困措施,派钱是最直接的还富于民。

说到底,地方政府口袋里有钱了,不是突击花掉,而是给居民发红包,保障民生,这体现的就是普惠理念。发红包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绝对不是坏的补助方式。

 

反方:全民派“红包”不如实打实减税

三亚以物价补贴方式消减CPI对居民的冲击,确实体现了善意初衷。但也要看到,以今日的物价水平来说,半年领到360元补贴,充其量只是“毛毛雨”,即使是对生活困难者它能派多少用场都存疑。当然,若要提高补贴额度,政府恐怕又力不从心。基于此,与其全民均派,不如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亚向居民发放物价补贴,是以物价高为由头。三亚物价为什么会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当地在旅游业中名目繁多的税费的助推。

有资料显示,三亚市旅游业税费收入占到该市地方税总收入的70%左右。这不仅会对本地居民产生压力,对提高三亚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也起到反向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当地能把相关税费降下来,旅游消费价格的下降,也会推动整个三亚物价水平降低,减轻居民生活成本压力。

向全民派发“红包”的做法,的确容易刷“好评”。但站在非民粹视角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比起一刀切式发“红包”,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活力,让民众能稳定增收。要知道,眼下很多地方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困难,三亚是旅游城市,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瓶颈,这成为当地居民就业、增收的掣肘。三亚如果能一马当先,大规模推进减税,那它释放的利好是长远的,其正的外部性也会比派红包更强。

退一步讲,全民发“红包”,还不如把资源用在提升保障层次上,针对性也更强。虽说保障与特定补助并不冲突,可在保障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侧重于夯实基础,也更能体现施政理性。

政府发红包与社保并行不悖

三亚市已经不是第一次为居民发红包了,国内也不止三亚一个城市做过类似的举动,但事实证明,政府每次给居民发红包,都会有批评政府懒政的声音,原因就在于每人360元的物价补贴,对富人和穷人的意义显然是不同的,而社会保障的关键在于保底,并非“撒胡椒面”式的一概而论,这种补贴更应该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就之前的实践案例来看,深圳市政府向居民发红包就是这样做的。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因为政府发红包,实质上是社会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仅在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问题是,政府这种“撒胡椒面”式的发红包真的就跟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冲突吗?

事实上,但凡政府给居民发红包,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政府财政收入盈余的前提下,本着刺激消费、抵消物价上涨给居民带来影响的出发点而进行的,其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一个额外补贴,较之于基本的社保制度来讲,乃是锦上添花之举,而不是一种对立,并不是说政府给居民发红包就不去关注其他民生问题的解决了。这边厢,政府直接给居民发放福利,那边厢,又不遗余力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谁能说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呢?

就拿实际案例来看,不仅是国内的杭州、东莞、深圳、武汉等城市给居民发过红包,香港、澳门等地区,甚或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过类似的实践,其大都是建立在财政盈余的基础上进行的,凭此又怎能得出人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结论?而具体到三亚市政府的做法,性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三亚市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67.5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资金为54亿元,占到了收入的80%,这又怎能批评当地政府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少了呢?

我们时常会提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里的全民不应有贫富之分,政府给居民发放红包就应当是这一目标最为直接的体现,而所谓让利于民,本质上无非就是让利益分配的天平向民众倾斜,在这个层面上讲,批评政府懒政实在是有失偏颇。

总之,政府给居民派发红包跟社保本质上是两码事儿,切不可用社会的评价体系去审视政府给居民派发红包的行为,因为二者的关系更应当体现为一种补充,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是并行不悖的。不可否认的是,能够出现批评政府懒政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公权力监督意识的加强,但前提是需要认清楚政府行为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倘若不加区分,乱批一通,也势必会让政府行为在舆论的压力下,对一些改善民生的行为束手束脚,最终也不利于践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

 

政府红包怎么派才合理?

三亚为何要给居民派发“红包”呢?据三亚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士表示,发放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居民收入增长比较慢,而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物价又比较高,居民生活受到一些影响。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物价向来是公众最关注的话题。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虽然增速放缓,但物价持续上涨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形势下,三亚拿出财政资金对居民生活进行真金白银的补贴,其发红包之举赢得点赞声和艳羡声一片就不难想象了。

钱虽不多,体现出的却是当地政府解民生之困,让全体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拳拳爱民之心。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不仅户籍居民有权享受这项福利,只要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4月间连续6个月参加三亚市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人员也包括在内。

最近几年,诸如新加坡、我国香港、澳门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曾经给民众发过“红包”。中国内地城市也并非没有发红包的先例,但多数城市只是向少数特定人群发放,比如特困户或是老人,像三亚这样,向全体居民普发红包的情况比较少见。政府有能力发红包,说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有盈余,这是好事。但是,钱怎么发才合理,才更符合公众期待,确实值得细细考量。

澳门特区政府从2008年开始向居民派红包,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红包也逐年增多。同样,香港特区政府2011年也曾向全体居民每人派发6000港元,却引起极大的争议,不得不中止派钱政策。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虽然特区政府有充裕的财政能力,但“钱应该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事实上,物价补贴的发放到底应该是全民雨水均沾,体现绝对的公平,还是应该雪中送炭,让更需要的人多受益,不仅是澳门、香港地区正在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惑中国内地许多城市的问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地方的钱袋子日渐充裕,如何把这些取之于民的钱用好,当是对各地政府民生为本施政理念的极大考验。

说到红包怎么发才合理,无独有偶,今天关于“红包”还有一则新闻。5月4日,网友“广西草民”在国内某知名论坛发帖称,今年春节,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县委书记黄永跃拍板决定,给全县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发放了100多万元“红包”。目前上级纪委已介入调查此事。许多地方政府给民众发红包,难在怎么发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而如果网友举报属实,永福县官员给自己发红包显然不妥,因为根本无须考虑公众意见,发放数额居然更是参照易经算出来的。虽是一正一反两个典型,但红包背后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红包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分一厘皆来自于纳税人。公共财政支出,要花得有章可循,科学有度,理应征询民意,纳入财政预算,交由当地人大审议通过,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支出。这样一来,政府红包究竟该派多少钱?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是全民发放更合理,还是向个别困难群体发放更好?除了直接发放现金,可不可以探索出减免税收等多种形式?可以更广泛地征求社会民意,再加上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公开,以及事后对红包发放效果的评估机制,才能确保红包发放最大限度反映民意、惠民利民,也才能保证“红包”不成为官员自肥的小金库。事实上,三亚的“红包”发放5年来,已从政府临时性补贴措施,发展成财政预算的制度性安排;而由县委书记一人说了算的财政支出,却有贪腐之嫌,正是这一道理的正反例证。

 

【启示与思考】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人均360元可能还不够吃一顿饭。但必须看到,社会发展是存在参差性的,在整个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弱势群体。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以及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民众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收入,能够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其实,政府派发红包,不外乎三种原因:

一是政府财政有积余,体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二是物价水平较高,帮助民众应付通胀压力;三是刺激民众消费,防止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很显然,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政府发红包能够达到不同目的。

有人讲,这只是一种懒政。其言下之意是,不该简单发钱了事,而是应该以社保为重点,努力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把红包和社保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想当然,政府派发红包是锦上添花之举,并不必然影响在民生幸福上的制度性关怀。政府派发红包,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不应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相冲突,并不存在因为派发红包就停止在其他方面关注民生幸福的努力。换句话说,政府一方面在发放红包,另一方面还会不遗余力地改善公共服务,尽其所能地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有人讲,不如把钱集中起来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有很大关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固然应该,但不能好大恶小,只办大事、不办小事,甚至用大事去挤兑小事。而且关注民生既要讲长远也要讲当前,既要求潜绩也要求显绩。

比如,这些年很多地方都称在民生上花了不少钱,但很多人却表示没有多少感觉。相对于上大项目,派发红包更为直接而有效,更为明显而具体。与把民生抽象成宏大的概念相比,派发红包反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凝聚的民心,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政府派发红包,不仅体现善意,而且体现智慧。改革红利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地方财政一定要反哺于民生,这既符合法律精神,又符合政府为民的宗旨。而之所以政府发红包给民众成为新闻,正是因为三亚是一个独特的个例。物价补贴多见于政府部门内部,而不见于广大人民群众,三亚个例,即是开先河,又是第一次试水,其意义更多地在于这是一种对民生的直接投入。这未必一定“补齐”了公众对于物价的损失,但即便只是杯水车薪,即便只是一种对于民生的态度,也足够赢得民众掌声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4/7688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