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陕西:兴绿政 惠民生

2014年05月20日 14:42

 

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最美。

生态幸福,是理念的稳固。

美丽陕西,是和谐的期许。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八年来,我省环保事件发生最多最频繁,对环境的治理力度也最强最有力。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我省多种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迈进。

环保绿政与铁腕执法:从认识到实践的再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省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新陕西的历史重任出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

在201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陕西提出了建设“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的总体目标。“美”即生态美,朝着这一目标,我省环保绿政持续发力: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三个陕西”的战略部署。大气环境治理、“一河两江”水环境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大环境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重要议程日程;

环保在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得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由开始的5分提高到25分;

加快制订环境地方法律和环境标准,先后出台地方环保法规8部,环境标准13件;

通过实施渭河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三大区域分区环保战略、排污权交易、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创新性手段、政策,不断探索推进环境保护的社会化机制;

……

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了主要依靠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也使我省环保工作加快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推动环境向好发展的实践也在戮力向前。“十一五”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十二五”前三年中省共安排环保资金38.7亿元,较“十一五”全期增加11.3亿元,增幅41.2%,是“十五”总投资的4.3倍,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进入快车道。全省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1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349.6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十五”末的不到5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建成无害化垃圾填埋场75个,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由“十五”末的40%提高到69%。“十一五”期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2.18%、15.55%,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减排比例列西部第一位,省政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十二五”前三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提前达到“十二五”控制目标,氨氮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7.31%,氮氧化物首次较“十一五”出现拐点。

 

铁腕执法是良好环境的“守护盾”。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坚持铁腕执法,铁面问责,连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污染问题;在江河源头、生态敏感区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了水源涵养保护,确保了饮水安全。

蓝天行动与碧水绿树:从呼吸到居住的再构建

近年来,当“雾霾”成为席卷半个中国的沉重、变成城市不可呼吸的痛时,一场阻“霾”狙击战亦在我省全面打响。

我省及时研究新对策,制定新措施,迅速出台并启动实施了《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2013年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了《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提出并明确了4大类目标、22项任务和12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现了当年起草、当年审议、当年通过。

政策之外,大气环境执法监管也在加强。2013年,我省共淘汰关闭污染企业50家,拆除石灰窑1118孔,拆除燃煤锅炉1250台,淘汰“黄标车”约8.73万辆。

通过不懈努力,今年一季度与去年一季度同口径比较,空气污染浓度明显下降,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水文生态关乎环境安全。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生态关乎整个大关中生态环境安全。

三年“清”行动,一条新渭河。自2012年实施渭河三年变清行动以来,列入计划的225个污染治理项目累计实施208个,完成166个。渭河水质持续改善,出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2013年,渭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较2011年分别下降32.3%和43.4%,劣Ⅴ类水质断面由2011年的9个减少到5个。

此外,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也在纵深推进——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7.26%提高到41.42%;全省有2个区被授予“国家生态区”,31个县(区)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9个乡镇、11个村分别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称号;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个,总面积1.16万公顷,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67%……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改善到永续的再发展

既要改善生态,又要发展经济,是陕西历年来极力破解的历史性难题。让绿色GDP在陕西发力,是我省给出的答案和方向。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小火电229万千瓦,炼钢、水泥、铁合金等6449万吨。我省2012年万元GDP能耗较“十五”末下降44.4%,到去年底,污染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末下降65.19%,氨氮下降44.33%,二氧化硫下降79.42%,氮氧化物下降42.40%。

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

在关中,肩负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重担的西安市,加快资源聚集,奠定了“绿色发展”的基础。西安高新区云集上万家科技型企业,累计使上万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浐灞生态区完成了从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生态重灾区到城市生态补偿区的蜕变,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西安金融商务区所在地;曲江新区,寓文化建设于生态建设,用生态建设赋予文化建设持久生命力,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陕北,能源之都榆林坚持“原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促使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甲醇、烯烃、煤间接液化等世界煤化工顶尖技术项目陆续落地。过去被称为“黑三角”的府谷县,摘掉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成为经济向好、环境改善的发展典型。

尽管在目前,我省以西安为重点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还十分严峻,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严峻,江河水质保护不容乐观,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环境问题只能走一条新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一个积极主动进取,察势、蓄势、扬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发展条件、积聚发展力量,把再造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而陕西,正在这条道路上全力迈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0/769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