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加快西部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建设
2014年05月22日 09:10
金融其实就是一种人们融通资金、获得发展并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安排。西部农村总体发展滞后,且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最近,中央指出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发展的着力重点已不是单纯的农户发展,而是新农村建设和地域综合开发。西部农村金融系统也应大力推出提高地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的开发性、投资性的长期限、大额度贷款和建立相应制度。
以创新长期融资工具和建立相关制度为重大突破
设立西部农村开发基金、支持长期信贷制度化。首先,可考虑从国家层面设立西部农村开发基金,积极发挥财政投融资功能,调整、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用于特定地域、尤其是贫困地域综合开发的长期大额信贷,健全相应制度。从而弥补西部农村缺乏市场机制内在推动力的缺陷,提高地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原资可考虑发行国债、地方债和适度预算补助。我国外汇储备雄厚、经济增长持续,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较有利。为提高效率,基金可市场化运作,也可考虑政策性银行代理其业务,并注意拉动各类银行、信托、信用社等的贷款。
创设贫困地域综合开发贷款。以村庄为基础逐渐扩大地域级别的,经民主决策程序提出并具有社区主导性的,对综合开发项目提供的长期大额低利率信贷。
世界银行扶贫贷款的实践及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类贷款有助于提高特定地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促进“脱贫”、生态改善与发展。还可促进决策民主化、透明化,促进农户之间、村寨之间、乡镇之间、县域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借款人对市场规则与运行机制的熟悉,提高资金效率。
创设新型农业投资基金。创设新型农业投资基金是基于以下客观条件: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向以法人组织、利益联结体为基本单位的转化;近年来与土地使用的规模化、集约化相联系的特色种植养殖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及乡村旅游等生机勃勃发展,也出现了大量与此类项目相联系的农地流转与整合;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农户对市场、优良品种、技术、设备等相对缺乏了解,而希望进入农村的城镇企业对可能获取的土地、劳动力、生产条件及环境因素等也相对缺乏了解,基金可成为对接双方的信息库;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革命,直销方式、超市、有机食品中心等取代了许多中间环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并可能将自己的消费欲求直接传达给生产者,通过订货、指定生产地和产品载体等控制产品质量与性能,甚至直接向生产过程投资。在一些国家,随着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正通过参与或委托NGO与NPO、或指定其存款用途的绿色金融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逐渐影响到国内;西部农村发展滞后,工业污染较小,劳动力成本低,可能成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理想投资地域。
发挥地缘优势加强风险管理
农村金融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主要如下:发挥了地缘优势。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般属于地缘性机构。他们利用地方行政力量、人脉、宗族、亲情等地缘因素获得较高的信息对称度及社会抵押机制(指特定社区范围内传统的礼仪、诚信、伦理、家族及宗教等行为规范与秩序对借款人的还款约束),从而克服农村市场单位经营成本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制约,形成地缘优势。改革试点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般都得到所在县政府的扶持和业务引导,承担着各种政策性业务和对当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金融服务,这又进一步强化着地缘优势。信贷产品制度安排具有规避风险的内在机制。势而迅速扩大农户覆盖面,较为充分地满足了大数法则和分散风险的条件;第二,将还款建立在未来预期收入基础上而减免了贫困及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的担保要求,并扩大了贷款的适用面;第三,坚持“有借有还”的商业原则和实施灵活利率政策,以保证还本付息和财务平衡。实施了信用工程建设。由于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开展农户、村寨、乡、县信用评级,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大为降低。实施了规避风险的生产组织创新与融资组合创新,从而放大了收益预期、担保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今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继续巩固县域法人地位、以便于发挥其地缘优势和维护县际适度竞争。货币政策和监管部门要注意引导地缘性机构资产的细分化和均匀化,以更好利用大数法则、分散化和预期收益贷款规避风险的机制。要放宽利率管制,加强风险预警,促进金融实体的财务平衡与健康运行。要灵活监管,并利用支农再贷款、低利率政策,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等,积极促进生产组织创新与融资组合创新,增强风险化解能力。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2/769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