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长江经济带将拉动新一轮投资 基建、环保是重点
2014年05月15日 13:41
一、交通设施先行:部分瓶颈待打破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交通一体化。根据国务院精神,要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
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企业,近十年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大力实施“长江战略”。截至目前,上港集团在长江流域各省份基本完成了全覆盖,在宜宾、重庆、长沙、武汉、九江、芜湖、南京、江阴、太仓等主要港口都进行了相关投资,并控股或参股多家支线轮船运输企业,初步形成了由港口、运输、仓储、代理等企业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
(图片: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交通一体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从重庆运一个集装箱到上海中转再出口,如果走水路,价格只有公路的1/20。以往水路比较耗时,一体化物流网络建成后,长江流域开通了远洋运输才有的班轮服务。“一个集装箱从武汉运到上海,以前往返要14天,现在只要10天,相当于缩短30%。”上港集团投资发展部副总经理何涛介绍,近十年来上海港长江内支线的集装箱吞吐量从65.9万标箱增长到429.6万标箱,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2%。
不但货运加速了,客运也更加便捷了。去年年末,沪汉蓉沿江铁路大通道中的最后一段——渝利铁路正式通车。未来,上海到重庆的旅行时间将从至少1天缩短到10个小时。
不过,目前长江沿线仍有一些瓶颈待破解。比如长江上游地区受到宜昌到武汉段之间的浅滩影响,船型较大的支线船在经过三峡库区后,需要进行减载、加载作业,枯水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长江水路运输的发展,三峡大坝的过闸能力已成为上游地区水路运输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未来需要加强对相关浅滩航道的疏浚及维护,提高通航能力,对三峡大坝船舶过闸的瓶颈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图片:4月2日,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水域,黄金水道架起鄂渝快速物流通道。)
二、东中西联动:需系统规划沿江产业布局
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一字排开。国务院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全流域统一开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专家认为,东中西的联动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关键所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在长江流域的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一体化程度最高,其他城市群还要迎头赶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近两年做了很多融合工作。“比如,湖北黄梅县的小池镇,就纳入了隔江相望的江西九江市整体规划。湖北的荆州市,则与湖南省共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图片: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三大城市群之间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就搭起了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桥梁。成都和武汉则借力惠普、富士康等企业的落户,成为了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以往上海的产业转移,多局限于长三角领域,今后可进一步延伸到长江中上游。沿江省份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秦尊文说。这种趋势已经出现,如上海通用汽车就在武汉设立了生产基地。
专家指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沿江物流中心与周边产业集群间尚未形成高效的集疏运网络,一方面增加了货物的物流成本、降低了集疏运效率,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主管部门需加强统筹,系统规划和整合沿江产业集群和物流中心,既能满足区域对集疏运体系的需求,又不要过度超前投资,使整个体系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图片: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
三、全流域治污:或开启清洁长江计划
国务院指出,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长江脏了;白鳍豚消失,白鲟、拟尖头鲌、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多年来罕见,长江累了;河道垃圾增多、堤坝人为损毁、采砂船时有截道,长江堵了。
长江沿线不少城市都遭遇着污水直排的困扰。长江水利委员会介绍,长江流域片内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的水源地共56个,尽管各水源区都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并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但威胁长江流域城市饮水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
(图片:4月13日,湖北省宜昌市,四川凉山金沙江库区的彝族孩子受邀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放流长江。)
“生态保护需要的是一盘棋。”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开发过程中可以同步开启清洁长江计划,一是防止将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往中西部也就是长江的上游转移;二是对长江沿岸已布局的重化工产业进行排查,把隐患消除在未发生之时;三是开发时要打造长江沿岸“绿色经济走廊”。
专家认为,可以借鉴莱茵河等国际上的全流域跨流域协调机制,制订流域管理法“长江法”,邀请沿岸居民充当监测员,让流域下游地区充当主角等,用绿色经济为线,串起母亲河边每一粒“珍珠”。(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5/769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