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从讲师抄到教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

2014年05月16日 14:35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重庆一名大学教师被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

一名大学教师,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近日,这则举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论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网帖,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

记者比对发现,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另有1篇未注明参考文献但内容几乎照搬另一论文。

张世友接受采访时表示,举报者所言“本身好多就是子虚乌有”。他同时认为,被举报的论文多发表于2005年之前,“至于构不构成所谓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真是十年前的标准不一样。”

“当抄袭成为一种习惯,当抄袭可以轻松评上教授,成为人才,中国还有人安心、潜心做学术,搞研究吗?”网帖提出的质疑引起了不少网友共鸣。目前,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等部门已介入调查。

被指抄袭的论文中,有篇题为《诚信与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张世友原是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此次10篇被指抄袭的论文,均创作于其2010年1月调入重庆师范大学任教之前。

发表于1998年9月《涪陵师专学报》的《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网帖举报的第一篇抄袭论文,文章被指抄袭自1995年第6期的《高等农业教育》。

在《涪陵师专学报》上发表这篇论文时,张世友已从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5年。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7月至2010年1月,张世友在长江师范学院任教,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是长江师范学院的前身之一。

长江师院任教期间的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张世友在西南师范大学修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他的第二、三篇被指抄袭的论文就出现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这两篇题目分别为《诚信与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与唯物辩证法相凝结的时代精神》的论文,分别刊发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的2002年第4期、2003年第2期。

2003年,张世友已本科毕业10年,其职称是讲师。

也正是2003年12月,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张世友评上了副教授。

此后,张世友发表了多篇在今天被指抄袭的论文。据网帖爆料,有4篇疑似抄袭的论文出现于2004年,3篇出现于2005年。至此,张世友共10篇论文被举报抄袭。

张世友的荣誉接踵而来。2005年8月,他参与的论文入选“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月,他斩获第五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评选论文一等奖;12月,他获重庆市涪陵区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6年9月,涪陵师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11月,张世友破格晋升为教授,这距其被评为副教授仅3年。

2010年1月,张世友进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任教。目前,他身兼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委会评审专家、重庆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角色。

这10篇论文在当年没有受到质疑,未阻挡其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也未妨碍其前往新大学的执教之路。

 

“没有公开发表,不构成抄不抄袭的问题”

10篇论文被指抄袭,网帖所言是否属实?记者逐字比对发现,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理由。

《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张世友被网友质疑抄袭的第一篇论文。这篇刊发于1998年的论文中没有标注任何参考文献。网友称,1995年,一位署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蔡鹤龄”的人已发表了论文《自我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这两篇论文的框架完全一样。1995年,蔡文的4个小标题分别为“自我教育的概念与特征”、“自我教育的必要性”、“自我教育机制的运行条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可行性”。3年后发表的张文,其4个小标题与蔡文一模一样,且顺序一致。

以第一个小标题为例,张文将自我教育的特征概括为“自觉性、目的性、有控性、自我性、社会性”5个关键词。而在1995年,蔡文已列出这5个关键词,排序同样相同。

在第一个关键词“自觉性”的论述中,蔡文共128字,张文有126字与其一字不差。整段仅改动了两处,一处原文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无论是独立进行的,或是在教师指导下半独立进行的……”,张文将“或是”改成“还是”。

另一处的原文是“……如自我意识尚在形成中的小学生和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都难开展有效的自我教育”,张文将“难开展”改成“难以开展”。

其余4个关键词的论述,张文也在蔡文的基础上对个别字句作出调整,并在整部分末尾加了一句:“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对自我教育作了质的规定。”

记者对比发现,张文含摘要在内约4600字,没有摘要的蔡文约4000字。张文至少九成的语句,都是在蔡文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删除或换用了个别字词,且多处语句完全相同。

“那篇文章我当时本来没有公开发表,那是一个我们内部交流的内刊,我也不知道(举报人)在什么地方找的。”对于上述现象,张世友回应称,文章来自学校的一次内部交流,“我没有公开发表,本来就不构成抄不抄袭的问题。”

“因为确实那个时候还年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也写不来东西,就找个东西来应付一下交流。后来就可能把它搜集起来了。”他解释。

6000字论文,约1000字原创

中国青年报记者比对发现,张世友被指抄袭的其余9篇论文,均较多篇幅“引用”了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文献组合而成。

刊发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的《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势”与“导”》,是10篇被举报的论文中距今较近的一篇。文末注明了3篇参考文献,其中第一篇是2003年发表于《湖南体育》上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者周春光。

1998年创作《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类似手法,在张世友2005年的这篇论文中再次出现。张文的第一部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其分论点与周文第一部分“当前职业道德是思想滑坡的主要表现”的分论点几乎一致。

张文的第一个分论点是“职业价值观念颠倒错位”,周文则是“价值观念发生错位”;此后,张文列出“职业价值取向市侩庸俗”、“职业道德评判含混模糊”、“职业道德心理严重失衡”3个分论点,周文则分别是意思相近的“价值取向比较庸俗”、“道德评判出现偏差”、“社会道德心理失衡”。

记者发现,在上述4个分论点的具体论述中,张文几乎照搬了周文的原文。

以首个分论点为例,张文全段共328字,且在段尾注明了引用标记“[1]”。事实上,该段几乎每句话都能在周文的各个部分找到出处,区别在于仅调整了个别字词。

接下来的3个分论点没有再注明引用标记了。但是,几乎每句话依旧能在周文里找到出处。例如,第2个分论点共276字,近220字与周文相同;第3个分论点、第4个分论点分别257字、423字,对应约有210字、320字与周文一致。

这意味着,张文约1200字左右的第一部分,大约65%的文字可在周文这篇“参考文献”中找到原文。

周文的“影子”还出现在了张文的第二部分“强化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该部分分为“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红线,深入强化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念”等三个论点。其中,第一个论点的两个分论点可以在周文中找到意思相同的分论点。

第二、三个论点,则有不少内容来自第二篇“参考文献”。该文献系发表于2002年第6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作者方晓红。

其中,张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等分论点均与方文一字不差,且具体论述也仅删改了个别字句。

据记者初步人工比对,总体看来,这篇约6000字的论文,与参考文献完全无关的原创内容,大约不到1000字。

张世友其余被举报的8篇论文,也存在类似较多引用参考文献的现象,有的约占三分之一,有的大致占一半篇幅。

 

重庆师大校方已介入调查

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一位罗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校方已经将前述论文用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进行对比,同时也邀请了专家进行人工比对。由于被举报的论文篇数较多,检测暂时没有完成。

张世友不认为自己是抄袭,“抄袭肯定是不对的了。尤其是明知故犯,就更不对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举报,可能是有些人“恶意打击”。

他向记者解释,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年代的论文肯定有不规范的成分,但至于构不构成所谓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真是10年前标准不一样”。

张世友说,按照当年编辑部的要求,一些参考文献只需在文末整体罗列,而不需要逐一对应注释。而在当时,有的文章引用了别人的东西,后面却什么参考文献都没有,“那个时候这种情况多得很”。

“按照一般过去的说法,引用量三分之一都不过分。”他说。

“时代不同,基本要求和标准也不太一样。如果说后来学术规范出台了,我写的东西还出现问题,那我任何话都没有。”张世友说,10多年前,学术不规范的现象很多,“说实话,你不信可以随便找一篇之前的文章查查,多少都有问题的。”

不过,记者在1984年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看到,该细则第15条已经规定,“适当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断,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

前述罗姓负责人表示,除了被举报的10篇论文,张世友发表的所有论文他们都要检测一遍,“不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别人又提出来”。

“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值得称奇吗

高校论文生态如斯,“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又有什么值得拍案称奇的呢?当事人是否“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这固然有待权威部门阖棺定论,但就眼下的细节而言,恐怕公道早在人心。譬如一篇含摘要在内约4600字的论文,至少九成的语句,都是在人家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删除或换用了个别字词,且多处语句完全相同。又譬如另一篇约6000字的论文,与参考文献完全无关的原创内容,大约不到1000字。当事人的解释令人哑然,“真是10年前标准不一样”,或者是“没有公开发表,不构成抄不抄袭的问题”。这样的辩白,还不如说是来自火星的都教授干的来得有趣。

一分为二地看,中国论文数量全球领先,自然是科技软实力的彰显,但不得不说的是,科研评估体系也确实起到了“打鸡血”的作用——要不是为了晋升、为了急功近利博名利,哪来这种“论文劳动力密集型”的批量产出态势。就譬如当事人张教授,要不是一沓疑似抄袭论文支撑着,他又怎可能“身兼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委会评审专家、重庆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角色”?

比抄袭论文更更怕的是:真正有点科研潜质的人才,为什么不得不靠抄袭论文步步为营?学术失范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更值得反思的,还有逼人抄论文的知识分子晋级等机制。这些东西不转身,净化学术论文领域终究不过是一声呓语。一句话,抄论文者固然需要批判,但逼着大家都去抄的制度,更应检点变革。

从讲师抄到教授,谁来监管剽窃底线?

从讲师抄到教授,不由让我们惊讶这教授的胆量和好运气,对比之下,更看到了此教授只是简单改几个用词就将顺利将别人的论文据为己有了。近年来,名人教授被曝抄袭已经屡见不鲜,如:中国好歌曲涂议嘉“蒲公英在飞”涉嫌抄袭;霍尊“卷珠帘”涉嫌抄袭;2010年清华大学知名教授汪晖涉嫌抄袭;2012年,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石元伍获国际设计大奖作品被曝抄袭学生被停职调查;今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57篇论文涉嫌学术抄袭;还有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涉嫌抄袭陶慕宁作品等等。

对于这些抄袭门事件,笔者认为还需仔细甄别真伪,不可发现一个网络举报的就乱棍打死。固然知识分子和学者教授应该品行止端、道德高尚,但我们也需大睁警惕双眼,不给借机诬蔑诋毁名人、学者提供表演舞台。

 

所谓名人、教授、学者抄袭门事件,基本可分为三类:文艺作品、文学作品、科研成果及学术作品,而抄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上世纪80年代前后,政治环境与人才匮乏之下,抄袭经典晋升职称也曾是种普遍现象,对于这时期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的抄袭,我们要报以宽容。对于那种学生为了讨好教授而主动“贡献作品”给导师署名发表,以赢得导师的厚爱与关照,当事件过后或两者为名利而产生矛盾,举报老师抄袭也就发生了,如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就是因此而发生的。对于此类抄袭事件,学生与老师都有责任,但终究“苍蝇不盯无缝的蛋”,老师如果严于律己,视品行、修养、名声如生命,又何来晚节不保?

对于文艺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抄袭现象,这其中除了有抄袭者的借鉴初衷外,也有他们的灵感、智慧在其中。文字与语言本就是定式的,我们人人都是生来就是模仿别人、抄袭文字、感悟思想与语言之美。报刊与评论文章中,谁都会借鉴、抄袭些形成共识的名言警句、思想精华,说到底,每篇文章中的字我们都抄袭自“新华字典”,而如何将个人思想用鲜明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发人深省,引人共鸣,这才是文学与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北大教授孔庆东涉嫌抄袭最终引起了代表正反两声音的辩论,而两者却都忽略了他们的作品生命力与影响力。人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本身并非不可饶恕,而抄袭背后的目的、利益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一篇普通文章在经过多人不断添加个人智慧抄袭、精炼下成为名篇、精典,谁又能否认这是集体智慧的不朽结晶呢?

当然,最不能让人民容忍的还是学术与科研抄袭造假,这其中折射出一些学者、教授、科技人员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的底线沦落、道德滑坡,也暴露出一些科研院所、大学校园监管缺失下学术、科技腐败泛滥现象。中国有13亿人口,却没有本土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科技奖项,几十年高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尴尬的现实却是3/4科技专利为外国人所有,每年世界第三、超万亿的科技投资并没有换得相应的科技产出,甚至60%的科研资金去向不明。而中国经济高耗能、高污染、高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的背后,正折射着教育与科技的软弱无力,学术、科技腐败在这其中扮演了多少不光彩的角色呢?

从讲师抄到教授,拷问着此教授的羞耻之心与道德底线,也在拷问着我们整个社会是否“盗亦有道”。我们常说权力无底线贪腐滋生,人无底线走向堕落,社会无底线风险重重,“盗亦有道”却正决定着整个社会黑白的底线规则,法制社会、公平正义、权力规则、道德素质都需“盗亦有道”,道可道,非常道,此道非鼠道,而应该是相关教育、科技部门的责任良心之道。

“从讲师抄到教授”学术评审机制当反思

诚然,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考、借鉴、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是科学研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学术界的普遍做法。但是,我们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把别人的孩子说成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参考、借鉴、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前提,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创新再前进。否则,学术研究,抄来抄去,没有原创,没有发展,没有创新,还有意义吗?

为什么张世友能“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而顺利晋升为教授,而且是破格晋升?由此向人们提出了学术成果评审鉴定机制问题。张世友靠抄袭论文,发表了大量论文,获得了成果奖,得到了学术荣誉,捞到了教授职称。这不但是张世友个人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而且也确确实实给当前的学术评审机制重重地打了一记耳光!

学术刊物在决定刊发作者论文、成果时是否对文章的真实性、原创性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查?否则,为什么抄袭的文章能够发表出来?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是如何评审成果的?对申报者的学术成果是否进行了严格审查和学术不端检测?职称评审的评委们又是如何评定职称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到底是看数量还是看质量?是看刊物影响还是看文章本身?对于申报者的成果材料到底进行过成果审查和学术不端检测没有?

总之,张世友论文抄袭被举报,给我们的学术评审机制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目前的这种评审机制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公正。假如,专家们在审查论文、评审成果、评定职称时,能够认真地、负责任地、仔细地审查每一篇论文和成果的真实性、原创性,进行真假甄别和学术检测,还会有被抄袭论文发表,被抄袭成果获奖?还会有人靠抄袭得到职称吗?

 

【启示与思考】

职称评审时提供的论文,有多少是个人的真才实学,又有多少与个人研究成果有关,这估计不曾有人调查统计过。但可以肯定地说,职称评审时提交的论文,大多是应景之作,水分多,十年前甚至更早,“论文天下抄”的现象是十分普通而又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职称评审有没有必要提交论文,提交论文应当如何审查论文的真伪,评审单位和论文审查应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直接怀疑和抨击提交论文的人,或把学术不端与个人品行等混为一谈。

现在的论文,同样存在抄袭,只不过现在只复制观点,论证过程和语言风格有些个性色彩,不容易一眼看出是抄袭。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论文,应当有所分析。那时,论文抄袭照搬现象所以明显,关键在于职称评审机制较为宽松。这是一种晋升机制,更是一种薪酬回报方式,大家都需要职称,评职称都是为了满足人事部门的考核、聘用等需要,论文只是一种附加性条款,而非必须条件,大家匆匆忙忙地赶几篇应景之作,很正常。

张世友原是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均创作于其2010年1月调入重庆师范大学任教之前。网帖举报的第一篇抄袭论文被指抄自1995年的《高等农业教育》。这样小众化的学报,应该不是为展示个人论文水平,而是迎合职称评定需要。而10篇论文在当年没有受到质疑,未阻挡其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也未妨碍其前往新大学的执教之路,也印证了当时背景下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但是,被举报之后,记者采访张教授,他非但不道歉、不认错,相反,还将此事赖在别人头上,认为自己之所以被举报,可能是有些人“恶意打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讲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师德都有了问题,还怎样教育学生。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精神、独立人格、精神情操的培养,因此,教授的道德、情操才显得格外重要。

多年来,王国维、陈寅恪、刘文典等诸位教授,为何备受尊荣,不仅因为学问好,更因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气节与气质,当教授都寡廉鲜耻地大肆抄袭时,当师德都亏损成这样的时候,还指望学生能尊师重教,还指望后辈中大师频出,恐怕只能是白日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6/769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