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南:以人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014年05月27日 14: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所在
我这里所谈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是最低层、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思想,而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叫价值取向,一个叫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则影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中华文明源于对忧患意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先贤们在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着、思考着用他们的大道和思想观念去改变天下。《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用今天俗话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用什么思想去体现社会人生呢?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道家追求“性命双修”(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提倡“法身慧命”(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等等,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人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个人自身的和谐做起。个人的和谐是组织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基石。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联系。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不走极端,这样社会才和睦、安定。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心态平和、清静、朴实、自然,不浮躁、不功利,这样自身的和谐就形成,而个人的和谐能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般来讲,人的和谐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问题;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第四是德行的问题。也就是说,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彼此是相互的关系,要自然协调、和谐,顺其自然,才能实现价值、达到和谐。马克思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为我的存在。什么是为我的存在?就是跟我这个主体不能相脱离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有意义。
用先贤哲思点拨我们的心弦
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这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肯定古代人的学习,学习的终极、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今天也有很多做学问的,学习多是做给别人看的,多是追名逐利的。所以说,儒家就是为己之学,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就是一个“几希”的呼唤,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古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定位人生,能不能活得快乐,或者说能不能幸福,很重要的就是看你怎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个人的和谐即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怎么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呢?《说文解字》跟我们讲,“仁,亲也,从人从二”,从字上写仁这就是“二人为仁”,它的本意就是让人培育仁爱之心,建立良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今天,主要想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呈现出来,借用先贤的哲思和我省新一轮思想解放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点拨我们的心弦,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构建和谐个人内心世界,有利于促进社会形成和谐、生机勃勃、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7/7692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