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北大全球招百名“中国学”硕士受期待
2014年05月19日 13:37
【文化复兴】
【事件介绍】
北大在全球招百名“中国学”硕士授学点选址引争议
北大将开始面向海内外2015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中国学”硕士,首批100名学生将在明年9月进入北大燕京学堂学习。
5月5日,北大“燕京学堂”项目启动仪式上,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教授透露上述信息。他同时担任北大燕京学堂院长。
刘伟介绍,燕京学堂将选址在曾引发破坏文物争议的静园草坪、静园六院区域,但“学校对文物价值是倍感珍惜的,不会对静园文物造成任何损害。”
“中国学”硕士项目为一年制
刘伟表示,燕京学堂首创“中国学”学科,将围绕学科内涵建设为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的办学机构。教学方面,将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全球各地一流高校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突出本科学业成绩、丰富课外活动经历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燕京学堂共有“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等6个方向课程体系,可供学生选修。
学生申请后由校方滚动审核
燕京学堂希望通过国内外一流合作大学推荐和公开招生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招生。但据北大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透露,目前,由于尚未和任何一所国内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招生将主要以“申请-审核”方式进行。
“这两天我们就会在学堂和国际交流部网站上公布招生简章,学生可以申请,由我们进行滚动审核,必要时会进行远程网络面试。”姜国华说。
首批100名学生将于明年9月入学,其中,大陆顶尖高校有35个名额,其余65个名额将来自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一流高校。
另据了解,北大燕京学堂将有70名“讲席教授”,包括从北京大学现有人文、社科杰出学者中联合聘任(30名),从国内外招聘人文、社科领域的杰出学者(20名),以及邀请顶尖国际访问教授(20名)。而从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定向募集的资金,已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
焦点
燕京学堂选址静园六院将保留原貌
2013年10月底,网上传出关于北大静园草坪和静园六院将被取代的消息。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曾举行北大百年校庆文艺晚会。草坪周边的6处宅院被称为静园六院,大部分均为民国建筑。
对此,北大新闻中心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静园一至六院的相关院系已搬入人文学苑等场所。为保护文物建筑,正在考虑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在修缮加固时,可能考虑利用静园一至六院及邻近区域的地下空间。
北大新闻中心同时表示,学校将充分考虑把静园一至六院作为文物进行更好保护,静园草坪以及周边格局保持不变。
5月5日,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称,将在静园草坪一至六院区域建燕京学堂校舍,“不会对外貌和草坪做任何破坏,只是在内部做些改造,再在地下建些工程,使它能够更适合住宿式学院的生活、教学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北大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称,静园六院内部将做一些装修改造,一部分用于学生住宿,一部分用于教师办公室;而部分静园草坪地下区域则用来建设燕京学堂的教室。
链接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也全球“选人”
在清华大学,也有一个与北大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类似的项目,即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两个项目均为独立住宿学院体系,只是北大燕京学堂更侧重于“中国学”学科,并有科研、智库功能,而清华苏世民书院则侧重公共服务、商业等培养领域。
但二者都面向全球“选人”,或将开启大陆高校国际化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中国学”硕士意欲为何?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多年来,国家通过各种软硬交流方式,继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断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同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处于被动、模仿、照搬西方模式的不良倾向,主要的文化产品,包括教育、学术、电影电视等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复兴已到了改换思维的时候了。优秀文化继承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的复兴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稳定,更有赖于建立起基础深厚、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战略与巧妙得宜的传播策略。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已是大势所趋。要充分认识自身文化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全社会树立起饱含中华文明智慧与历史经验,同时又被各文化体系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这才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基础。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随着年代的演变,它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古老的人为教授到书本记录,再到视听媒介的产生,然后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又出现了手机这一新兴媒体,都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历程。需要我们做的是依据历史进程不断创新传播思维,开发科学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方式方法,特别是要利用好书画展、茶艺、节庆活动、文化交流年等,把文化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强传播效果,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时代活力。
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传播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注重增强文化竞争力与渗透力。
“中国学”招洋硕士值得点赞
北京大学将招收“中国学”洋硕士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报道称,燕京学堂将帮助学生接触中国社会,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笔者认为,此举不仅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而且也是提升中国形象的创新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渠道愈来愈多,如求学、务工等。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我国海外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所学专业也较以前丰富。最新一组数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已达144.48万人,其中,2013年回国的达到35.35万人,同比增长29%。如果说以前“海归”可能只带回来原汁原味的语言或是一些国外传统技术,那么现在带回来的“干货”可谓越来越多,如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丰富的社科知识等。特别要强调的是,留学期间,系统学习所在国家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令人遗憾的是,在“走出去”战略背景的反衬下,把外国学生“请进来”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就显得很不够,更别提学习涵盖文、史、哲、政、经、法等门类的“中国学”。正如专家所说,北大推出“中国学”,以跨学科方法和国际化视野,传播中国文化,聚焦中国问题,尚属首次。这与西方国家系统化专业化地推介与强化本国文化的学科相比,我国显然落后很远了。仅以位于巴黎的法语联盟为例,其成立130余年以来,一直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名誉主席由历届法国总统担任,可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曾说:“西方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是在歇斯底里地‘妖魔化中国’,最可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被忽视了。”重温海贝勒的话,仍然引人深思。此前,由于没有自成体系的“中国学”,部分国外学者及媒体记者介绍、报道中国时,引用的是国外资料,沿用的是西方思维习惯,误读中国甚至“妖魔化中国”就不难理解。尽管当今“中国奇迹”频现,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过去。恰如海贝勒所说:“对很多德国人来说,本来就不了解中国,也缺乏了解渠道,当然也就谈不上客观评判。”
当下,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中国问题已成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招洋硕士的计划,在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无异于为外国人了解、理解、认同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然而,如何让“中国学”之类的学科,或“孔子学院”之类的机构,成为吸引洋学生的强大磁场,并让其愿学乐学,自觉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还原中国、传播中国、讲述中国,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需要更多的人持续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北大全球招“中国学”硕士点赞
固然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的大门也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限制,再加之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造谣中伤,仍然有许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甚至对中国产生误解。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北京大学开全国教育之先河,面现世界招收“中国学”硕士,可谓是顺时应势之举,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值得大力点赞和推广。据刘伟介绍,“中国学”硕士项目为一年制,燕京学堂首创“中国学”学科,将围绕学科内涵建设为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的办学机构。教学方面,将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全球各地一流高校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突出本科学业成绩、丰富课外活动经历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眼所见才是最真实的。让这些外国的优秀学子到中国来学习并亲身感受中国,他们学成回国后就会成为中国的义务宣传员,而他们的宣传远比我们花费心思向世界宣传中国效果好。大家不会忘记,美国记者斯诺在战争年代为宣传我党我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其他任何媒介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她也深受毛泽东主席等原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尊重。同样道理,这些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但会对中国有了系统而又深刻的了解,而且还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们回国后宣传中国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真诚期待我们有条件的大学都能像北京大学那样,不但要向外国留学生敞开大门,而且要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深造。他们就如同一颗颗种子,能让中国的文化之花开遍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不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吗,何乐而不为呢?
国学班大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国学热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笔者看来,这一热潮的积极效应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化对今人也极有养分,众多学者呼吁要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重视国学教育,让更多人学国学,无疑是一种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办法。北大此次兴办的“燕京学堂”招收“中国学”硕士,从教授内容来看,也大多属于国学范畴,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史、哲等人文、社科基础。在国内最有名的大学开设这样一门国学课程,体现了社会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硕士的一大特点在于招收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以此观之,这一学堂除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承担着弘扬国学文化,让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这样的文化交流功能。但谈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理来说,“中国学”课程应该对有志于国学研究或者对国学感兴趣的学生最有吸引力。但对前者来说,仅一年制的硕士学制显得过于单薄,国学经典汗牛充栋,一年时间能学到多少东西值得怀疑。而对于后者来说,在硕士这样的研究型教育阶段还停留在兴趣上,又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之嫌。此外,这些学生毕业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还有待实践证明。
实际上,国内知名大学兴办国学班,在北大之前早有先行者,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都有先例。在看到国学班促进国学教育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人大国学班几年前招生时便曾一度遇冷,有学生直言工作不好找不愿报读。的确,公办院校本身为普通大众提供教育服务,国学班能否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外界看着各种高大上,真正入读的学生却对找工作忧心忡忡,这样的国学班很难接地气。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学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联系社会实际,比如从《孙子兵法》看到企业竞争的战略,以孔孟之道来分析社会上“扶不扶”现象的症结……国学教育不是回归古代,而是观照当下,启迪未来。否则,空有一肚子古籍经典,还是读死书。
若将眼光从大学国学班扩展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国学班,则会发现更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学热当然是好事,但没有理解国学内涵,只是有样学样赶时髦,导致国学班泛滥到遍地开花,则是过热产生的泡沫。有的国学班走向迷信化,算命、风水等伪科学充斥其间;有的国学班则染上铜臭味,不仅要求学员非富即贵,还频频推出不过一两周课时的天价“速成”班。纵然也打着国学的旗号,实质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欺骗了消费者,也给国学添上污名。
当然,高等学府里的国学班也好,社会上的国学班也罢,至少都说明了一点:公众对于国学的热情还是不缺的。因此,引导好这种热情,满足公众的学习需求便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高端的研究型教育当然需要,但一定得是货真价实、足质足量的研修学制,师资、课程都必须精良配置。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国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内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国学本无定式,学习方法更不靠死记硬背,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厚积薄发,在青少年阶段就对国学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更能让国学的种子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避免国学热只是昙花一现。
【启示与思考】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1929年为北大史学系毕业生题赠的诗句,指出当时国内的两大史学流派,即胡适领导的“整理国故”派和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都建树不多,所以学中国历史要去日本,这让国人情何以堪?同样是在1929年,历史学家傅斯年从国外回来,他写信给陈垣说,他在欧洲留学的时候,“睹异国之典型,惭中土之摇落”,“汉学正统有在巴黎之势”,因为伯希和等人在法国巴黎,“是若可忍,孰不可忍?”
老一代中国文人因为汉学中心旁落他国而羞愧不已,所幸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今,无论是法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再也不敢夸下汉学中心在巴黎或者京都的海口了。但中国文化的复兴依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北大开办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项目,理直气壮地打出“中国学”旗号,延揽70名德高望重的“讲席教授”,并向全球广招英才,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示,“中国学”的中心在北京、在北大。这不但是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陈垣等等前辈“北大人”的一种告慰,更是中国崛起提出的新的要求。
燕京学堂设计了“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修。北大把将近三分之二的名额分配给国际及港澳台高校,似乎不难看出,北大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海外打造“中国学”人才,并通过提供全额奖学金方式来参与全球顶尖人才市场的角逐。这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更说明了国家投入之大。
西方学术界有个说法是,“所有的‘苏联通’到头来都恨苏联,所有的‘中国通’到头来都亲中国”。这里面其实就牵涉到中国文化的亲和力问题,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说“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彰显的正是这种亲和力。如果说孔子学院是“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方式,那么北大燕京学堂就是“请进来”的新尝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让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弥漫开来,我们不但会收获为数众多的“中国通”,同时也将会看到中国软实力的迅速提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19/7693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