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日本城市排涝工程与防灾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上)

2014年05月21日 09:09

 

上世纪50年代末时,日本国内城市排水系统落后,由于地势低洼与城市化进程加速,首都东京及周边城市经常受暴雨影响而产生内涝。为此,日本先后投资2400亿日元,从1992年开始利用十余年,在位于东京北部的琦玉县修建了“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这一体量巨大的排洪分洪工程。

1

(图片说明:“首都圈外围排水路”系统的巨大储水池——“调压水槽”。来自周边中小河流的洪水在这里汇聚,水势被调整平稳后排出。)

该排水系统选址为琦玉县春日部市国道16号沿线地下约50米位置,通过运用先进的土木技术,由内径为10米左右的下水道将5条深约70米、内径约30米的大型竖井连接起来。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长177米、宽78米的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最后通过4台大功率的抽水泵,排入日本一级大河流江户川,最终汇入东京湾,全长6.3公里。

据日媒报道,该项目建成后当年,江户川流域遭内涝水浸的房屋数由最严重年份的41544家降至245家,浸水面积由27840公顷降至65公顷,从根本上解决了东京首都圈的防洪泄洪难题。

 

针对我国部分城市由于强降雨造成的内涝现象,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表示,我国多数城市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标准较低,绝大部分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不利于积水排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日本“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这一“蓄排结合”的设施体系通过分散方式消化积水,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排水管网的压力。

2

(图片说明:广西河池遭遇大雨。2014年4月9日,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县城,车辆在内涝的街道上行驶。)

借鉴日本防洪减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专家建议从三个方面努力降低年复一年的洪涝灾害影响,以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一是在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上应长远规划、系统建设,具备前瞻性。

日本的“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对于缓解局部洪涝灾害起到了显著作用,其超前规划、长远布局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城市防涝减灾建设与城市发展并不同步,在后续建设中,相关管理部门应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模、今后规划区域等,即使人员密集区域不便于立即开展,也应在发展性区域及早将防涝排水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建议,我国的排水系统设计知识亟须更新,可通过电脑模型运算等方式预测暴雨等城市的影响及排水量等,而不仅仅靠经验。同时地下与地上建设同步推进,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地上、地下资金投入甚至要达到一比一。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善发认为,应加强“暴雨管理”,即通过高标准建设,使用暴雨蓄滞区域控制水交换的进度和频率及交换的水量,减少流域不透水面积、延长水的流路和径流时间。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构建系统性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特别是多部门地下管线工程能够协调统一。

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市政、环保、电力、通讯等部门应统一协调,有序、合理、适度利用地下资源,为排水管网建设创造空间。整合力量,尝试多部门共同建设使用同一管线,避免城市道路被不断破坏。

周玉文表示,我国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应整体协调规划,建设一套系统性标准,培养排水方面的专门人才。为避免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无法可依,国家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法律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三是借助“智能城市”建设机遇实现防灾信息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影响。

3

(图片说明:深圳遭遇暴雨袭击。2014年5月11日,车辆在深圳西丽留仙大道涉水前行。)

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赵梅庄指出,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类似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灾害的情形越来越多,而“智慧城市”建设由于打破了信息沟通的边界,将对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起到有力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吕卫峰表示,城市的管理与发展必须有创新。城市中的卫星、气象、通讯、摄像头等资源已经足够充分,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应实现它们的充分融合,信息互通有无,更为智能地作出预警、判断、发现和救灾调动,为居民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环境,防范自然灾害。(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1/769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