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读懂雅安招聘“熊猫帮主”背后深藏的寓意
2014年05月21日 15:09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年薪20万元招聘熊猫“帮主”
澳大利亚大堡礁“护岛人”一职,因薪水优厚、工作轻松被誉为“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作”,曾引发全球上万人报名。而“中国最有趣工作”的招募集结号10日“吹响”:在四川雅安当熊猫“帮主”,为期一年,不仅可以零距离接触国宝,而且工作期间包食宿,年薪20万元,并配有工作专用车。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发布的招募令中表示:“你的工作内容只有一项,和熊猫们一起度过365天,分享它们的喜怒哀乐!没领导!不打卡!不加班!不出差!年薪20万!配宠物!配座驾!”活动主办方之一、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宣传部长衡毅表示,希望通过招募让更多人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并参与其中。熊猫“帮主”不仅要学习饲养照顾大熊猫,还将参与野化放归等科研工作。
尽管大熊猫是人尽皆知的国宝,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对不少人来说还很陌生。目前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的志愿者中,大多数是外籍人士,约占80%。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生物物种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素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
招聘启事一出,“电话都被打爆了”,此次招募包括1名熊猫“帮主”以及8名熊猫观察员。11日上午在五道口的面试更是吸引了一大波熊猫粉前来,应聘者人山人海。衡毅笑言:“这20万可以有,我们中心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好几个人加起来都拿不到这样一份待遇,所以好多同事听说后,都开玩笑要辞职来应聘‘新工作’。前者享受20万年薪,并配工作用车,后者将有3天时间去雅安碧峰峡基地与熊猫亲密接触。”
当天的应聘者中不少人直言不讳,觉得这工作新鲜有趣,比如还没毕业的王宗浩同学:我想我还没跟大熊猫零距离接触过,我就想试试。以前也没听说过有这类的工作,而且跟国宝在一块感觉特别的骄傲。能选上是最好,选不上的话那也无所谓,只要有人去,他真正能够爱护大熊猫,能够帮助大熊猫做一些事情。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0年,包括卧龙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和都江堰疾控中心,是中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目前拥有大熊猫数量170余只,约占全世界圈养总数的60%。
年薪20万的“熊猫帮主”是哗众取宠
而且工作期间包食宿,年薪20万元,并配有工作专用车。在就业形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待遇无疑会让每一个人垂涎三尺。“没领导!不打卡!不加班!不出差!”这不禁让人想到上班的自由犹如逛公园。
但是稍有理智的人看到条件后,再细细思考,就会不难发现,这是在借找工作,借大熊猫在炒作。
正如招聘方所说的,希望通过招募让更多人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并参与其中。至于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虽然此举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保护大熊猫的行列里来,但是用这样工作待遇去招聘人员,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招聘以及找工作是极其严肃的一种事情,一定要加以重视,认真对待,20万年薪陪熊猫,分享熊猫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工作实在让人不敢苟同。让本已在找工作的年轻人心态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
再者说,饲养国宝熊猫的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要需要很专业的很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不是一般人都能胜任了的,此招聘待遇虽吸引人,但是并不一定能招上合格的熊猫饲养人才。
主办方也承认,20万年薪,“我们中心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好几个人加起来都拿不到”。既然如此,这岗位会被无条件地交给普通社会成员?如果真拿出来,谁又保证它不是坑爹的萝卜?这样的说辞多少让人有些难以至信,招聘举动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哗众取宠。
年薪20万的“熊猫帮主”不好当
年薪20万,还有配车,这个中国最有趣工作一发布就吸引了众人眼球。但是天下不会掉馅饼,“熊猫帮主”的职位绝非新闻中所提及的那么简单,如果说“没领导!不打卡!不加班!不出差!”是清闲的表现,那么“你的工作内容只有一项,和熊猫们一起度过365天,分享它们的喜怒哀乐!”却是难点所在。
陪熊猫度过365天,这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耐心,这绝对是一个高技术工种,大熊猫对于生存环境极度挑剔,熊猫帮主职位不难想象需要对气候、地理、动植物学、护理都有研究的“专家”,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开出如此高薪绝对是想要招揽贤才,轻松只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的。
对于20万招聘熊猫帮主事情本身,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或可一笑置之,但是这背后的隐情却也值得每个国人关注。据了解,尽管大熊猫是人尽皆知的国宝,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对不少人来说还很陌生。目前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的志愿者中,大多数是外籍人士,约占80%。
如此观之,“最有趣工作”的背后或是“最无奈”,中国本土专家的稀缺或是大熊猫保护中心开出高价吸引贤才的主因。笔者以为,中国不缺乏动植物保护专家人才,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单调的工作,相比外国研究人士的高热情,国人对于热门领域往往趋之若鹜,对于“冷门”却置若罔闻。在年薪20万“最有趣工作”的引导下,希望如熊猫基地的研究保护工作也能成为新的热门。
招熊猫“帮主”的看点不在于20万元年薪
年薪20万元,并配有工作专用车,且工作能一年到头和“国宝”零距离接触,这样的“招聘广告”是很能吸引眼球的,正如招聘方所说的,希望通过招募让更多人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并参与其中。至于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对于熊猫的知识,许多人恐怕只局限于“国宝”,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也是很陌生。目前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的志愿者中,大多数是外籍人士,约占80%。为何国内志愿者这么少?恐怕是因为一方面科普知识宣传较少,许多人不清楚;另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培训,也无法去当志愿者。
大熊猫是特有生物物种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素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科研和美学价值。正因为如此,才不应该什么都养在深闺,不被公众知道。这是令人遗憾的。当我们对“国宝”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可怜的吃竹叶,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诚然,成为熊猫“帮主”绝非易事,不仅要学习饲养照顾大熊猫,还将参与野化放归等科研工作,即便是应聘者甚多,但也只能是一个人入选,其实,是否成为熊猫“帮主”并不重要,是否有条件参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次招聘熊猫“帮主”,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熊猫,从而掌握一些科普知识,最终激发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不爱护环境,不爱护动物,并不是我们不清楚,只因为缺乏意识,缺乏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多懂得一些科普知识,情况会大不一样。据调查,仅3.27%国民已具备基本科普知识,只掌握这么一点科普知识,我们能期待能够做什么?
招熊猫“帮主”,最大的看点不在于年薪,而是给科普提供了一种视角,即科普以通俗的方式走近公众,如果我们在科普宣传多追求眼球效应,多接地气,多些时代气息,想必效果会更佳。
【启示与思考】
给熊猫当“帮主”乃是网站、车企、保护大熊猫中心三方合作的公益活动,既能够借此机会宣传保护熊猫的公益理念,又能吸引到广大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可谓是一次富有创意的营销活动。而这个被誉为“中国最有趣工作”,也是跟之前大堡礁的“护岛人”类似,都是别具一格的另类工作,既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又能与大自然、“国宝”熊猫亲密接触,令人心向往之。
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做法已然过时,宣传科学知识、环保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大堡礁重金招募“护岛人”就是一次经典的创意营销,其推出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到全世界的关注,并持续掀起报道热潮,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和旅游经济,均有正面影响,可谓是小投入、大产出的典范之作。
我们知道,国人对大熊猫的感情,可以上升到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高度。大熊猫素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科研和美学价值。现在,高薪招聘熊猫“帮主”,一方面,可以唤起更多的人对大熊猫生存状态的关注。眼下,大熊猫的数量非常稀少。关心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另一方面,这样的工作,也搭建了社会公众和大熊猫之间“亲密接触”的平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大熊猫近距离生活体验的经历,都是空白。而大熊猫“帮主”的出现,无疑给那些热爱大熊猫的人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虽然熊猫“帮主”的工作让人羡慕,但要能胜任这样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件易事。比如,熊猫“帮主”不仅要学习如何悉心饲养照顾大熊猫,还将参与野化放归等科研工作。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可见,当好熊猫“帮主”仅仅有一种工作的热情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些动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更出色地胜任工作。
其实,澳大利亚的“护岛人”也好,中国的熊猫“帮主”也罢,笔者认为,这样一些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其背后深藏的寓意,向我们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我们应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1/7695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