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伊核问题谈判步入“深水区” 各方“摸着石头”过河
2014年05月23日 09:02
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举行的第四轮谈判5月16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结束。由于伊朗与西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明显,最终协议文本的起草工作未取得进展。
分析人士认为,最终协议文本起草工作的启动标志着伊核谈判步入更加实质化的“深水区”,必然会涉及很多敏感复杂的问题,谈判各方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新一轮对话受挫 未取得明显进展
在为期3天的第四轮谈判中,伊朗与六国就伊核问题最终协议文本的草拟工作进行了磋商。在此期间,不仅有伊朗与六国的多边谈判,也有双边谈判以及专家谈判,但最终由于伊朗与西方分歧明显,谈判未取得进展。
(图片说明:5月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右三)、伊朗外长扎里夫(右二)、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右一)出席第四轮谈判开幕式。)
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也取消了按惯例应当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让人感觉谈判前景难测。
伊朗副外长、核谈判代表阿巴斯·阿拉格希对媒体记者说,虽然谈判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但这不代表外交努力失败,各方需要时间缩小分歧,今后谈判还将“再接再厉”。
此轮谈判未取得明显进展并不意外。在谈判开始前,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高级官员就对媒体表示,西方与伊朗分歧明显,谈判将会十分困难。伊朗外长扎里夫也同意此观点。谈判期间,另一名接近谈判的官员也对媒体表示,谈判进展得十分缓慢、困难。
去年11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日内瓦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伊朗同意在今年1月20日至7月20日内暂停部分敏感的核活动,而西方则相应减轻对伊制裁,并在此期间就达成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展开谈判。随后,六国与伊朗进行了三轮谈判。
回首今年2月以来举行的伊核问题前三轮谈判,多多少少都能拿出具体成绩:第一轮谈判开启了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进程,确立了到今年7月20日前的谈判框架和日程;第二轮谈判讨论了伊朗铀浓缩活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民用核合作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等议题,对话“有实质性且有用”;第三轮谈判,各方把全面协议涉及的所有要素都摆上了桌面,展开实质性的细节讨论,厘清共识和分歧。
双方诉求不同 困扰谈判进程
虽然伊朗与西方达成协议的政治意愿很强烈,但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关注点和诉求却各有不同,这给谈判增加了很多变数。
伊朗所关心的是减轻西方对其的经济制裁,同时坚决保卫自身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表示,伊朗在保护其核权利方面不会向西方“低头”。
而另一方面,西方关心的是如何确保伊朗不秘密发展核武器,要求伊朗大幅缩减其核计划中可能涉及军事目的的项目,增加核计划透明度,以确保其和平性质。西方认为只有不断施加经济、政治压力,伊朗才有可能认真对待谈判。
(图片说明:5月1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伊朗核谈代表阿巴斯·阿拉格希(中)在谈判结束后来到维也纳奥地利中心。)
有分析认为,目前西方与伊朗在伊朗核燃料产能、核计划透明度以及洲际弹道导弹等问题上仍有明显分歧。谈判难点在于,包括铀浓缩、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等很多伊核计划项目都具有军民两用性质。伊朗强调其核计划是为了发电、医疗等民用目的,西方则关注其用于军事用途的可能性。
此外,伊朗官方希望继续扩大铀浓缩产能,将新型离心机增至5万台,而其目前仅有包括老式离心机在内的约1.9万台离心机。这是西方无法接受的。
谈判步入“深水区” 达成共识难度大
参加谈判的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王群说,伊核谈判目前已经进入了最终协议文本的起草阶段,这也表明谈判进入“深水区”,但“水的深浅”尚难预知,因此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群认为,由于谈判涉及很多敏感复杂问题,不能指望整个过程一帆风顺。
(图片说明:5月16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王群接受记者采访。)
分析人士指出,最终协议文本起草难度大、分歧多,就连在哪些内容应被纳入协议这一基础性问题上,伊朗与西方都存在很大分歧。例如,伊朗一直拒绝将可作为核武器投放工具的洲际弹道导弹列入讨论范围,而西方则坚持要伊朗解决所有与发展核武器有关的问题。
此外,谈判各方均认为,需在全部议题上达成一致后才能形成最终文本,而各问题又相互关联,这也给谈判增加了难度。
参与谈判的一名美国高级官员说,“任何谈判都有好日子和糟日子,都有起起伏伏。目前很困难,但并非完全意想不到。我们正处于起草文本进程的开始。我们相信仍然能够办成。”
尽管全面协议的谈判开局不利,各方依然将7月20日这个去年11月定下的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到期日视为达成全面协议的期限,6月将可能上演更加密集的谈判。(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3/769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