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到底开啥会,占了三公经费的一半?
2014年05月23日 14:35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广州41个部门会议经费预算占三公经费近半
一年花费上千万 每天开会数百人——从广州首“晒”会议费看“文山会海”之重
近期,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记者发现,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
作为全国首个主动公开公议费的地方,广州做法受到社会赞许。但在“账目”中,一些区县、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有的甚至平均每天一会,一天要花费数十万元,引发了不少争议。
会议费“逆势上扬”,一个区一年花费2800多万
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预算晒出的会议费是2850万元。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据此估算,如果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的会议费超过11万元。这到底要开多少会?又或者这些会到底得有多豪华?
自去年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表示要改进会风、削减“文山会海”。据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今年1月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13年全市会议经费与2012年相比下降52%。
但记者发现,从公布的预算安排中,个别部门的会议费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记者从广州市政府官方网站看到,在41个政府部门中,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会议费增长了4倍多、广州市外事办的会议费增长了1.1倍。此外,广州市公安局、教育局、人社局、工商局、外事办5个部门的会议费预算均过千万。
花都区因2850万元的会议费被韩志鹏调侃为“星际会议”。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召开的三、四类会议每人每天不超过450元,规模分别不得超过150人和50人。据此测算,花都区每天有200多人在开会,显然超过中央国家机关三类会议的规模。
而根据广州市会议费有关管理规定,包括食宿在内每人每天的会议费不得超过280元。如果在当地开,无需住宿,会议费则按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按照280元最高标准,每天参会人数则高达407人,比国家召开的二类会议规模还要大。
统计口径“打混仗”,“会议费”还隐藏着什么?
花都区在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中回应称,由于对会议费预算编制口径理解不统一,将部分培训费列入了会议费预算。但到底有多少培训费被“打包”进会议费却没有交待,只是举例称,区教育局列了200万元培训费进入会议费。
广州市教育局回应,其下包含66个预算单位、人多会多。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回应,因统计口径调整,将此前列入专项的战略性主导产业资金中的费用列入部门预算,导致会议费飙升4倍。
这些回应虽然看起来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还是反映出预算科目管理的混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认为,根据《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会议费与培训费分属不同科目,不应混为一谈。虽然不排除有些培训的形式与会议相似,有的会议借着培训召开,造成经费混淆,但这一问题恰恰说明当前预算管理的松懈,支出随意、混放的现象非常突出。
“一项支出超了,就放进其他科目,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很常见。”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傅元略坦言,因为经费突破标准,必须要向人大报告,经人大批准,为避免这样的程序,一些单位会把超出部分放入其他科目,鱼目混珠,减少麻烦。
记者采访发现,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下,公务接待的口袋越扎越紧,大张旗鼓的吃吃喝喝明显减少,但隐蔽的吃喝行为仍在继续,不少就藏在“会议费”的“账单”里。广州市一名在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有单位将一些集体外出活动列入会议费支出,在一些定点酒店接待,票据也是走会议费。
根据预算安排,广州市本级各部门2014年会议费总额2.26亿元,比2013年的2.9亿元下降超过22%。本年度的“三公”经费总额为4.79亿元,与公众已经关注多年的“三公”经费相比较,可以看出,会议费是名符其实的“第四公”,而且额度相当大。
为什么会议费会膨胀成“第四公”?蒋洪认为,眼下,人们对“三公”消费越盯越紧,一些招待经费就被作为会议费掩盖起来,借着开会的名义继续进行。而会议费这一科目的设计本身就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对其含义、口径加以梳理,“否则真会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名财政部门的干部也向记者透露,哪笔支出放在哪一项,各部门单位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便是业务部门也很难从庞大的数据中审核出来。
深圳市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说,不排除有的地方在会议费中开支吃喝账,这在过去也有案可查。在额度相当于半个“三公”总额的情况下,要防止有的地方借会议之名继续行吃喝之实。
晒含义、晒标准、晒细账,“第四公”要让百姓看得懂
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财政部等部门去年9月下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严格控制会议费,并将会议费纳入部门预算,单独列示。
吴君亮等观察人士认为,本年度预算公开中,全国尚无其他城市主动公开会议费。广州“晒四公”的做法值得赞同,却也有很大改善空间。广州市政府本级各部门和下辖各区虽然公开了会议费预算,但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的会议费,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和增减情况,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具体说明,如此遮遮掩掩的公开,诚意与意义是否大打折扣?公众又依据什么评判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理?
从关注“三公”到关注会议费的韩志鹏说,既然会议费预算如此之大,各部门应该在预算公开中列明会议的数量、参与人数和每次会议的费用,确保群众看得懂、监督得到,避免变成“糊涂账”。
蒋洪认为,在会计科目中要对会议费的含义、口径加以梳理。“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个会?培训算会,商业活动算会,招商引资也算会?定义太过笼统,就会让各种不正常花费钻空子。”
另外,记者注意到,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各类会议的支出标准,但不少地方并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在预算公开中也未列明会议的人均标准几何。一些专家及业内人士呼吁,会议费的地方标准也应尽快确立,让各种“打包”“夹私”行为无所遁形。此前,就有地方部门公开公务接待总数和人均每餐100元的标准后,很快“露馅”,关注预算的公众据此测算发现,一个部门每年接待超过1.2万人次。
珠三角某市一名市直处级干部直言,尽管中央要求压缩文山会海,目前机关会太多仍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会,有时候一天三、四个会,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从根本上讲,会议费预算公开,压缩会议费,都得从减少会议开始,可开可不开的应该不开。”她说。
是什么让一年的会议费高达千万?
看着这巨大的数额,实在让人无法相信每天究竟都开了什么会,都有多少人参加会议,能够让一个区的会议费达到一年2800万元,一天基本上消费都是11万元呢,是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应付大大小小各种会议,那其他的工作又是怎么完成的呢,这些问题不禁萦绕在笔者的脑海。
缩减“三公”经费,是国家的倡导的政策。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而很多部门为了在这些数据上做手脚,玩文字游戏,当令的将会议费作为三公经费之外的费用来开销,并且公布于众,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
文山会海,这是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状态,由于了解这种情况,去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八项规定,明令禁止缩减文山会海,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这就是从某一方面缩减三公经费的做法,也是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踏实的做实事,而不的用一个会议去解决该解决的事,也不是一个文件的下发就表明事情已经完成,但是为什么在种种规章条例的约束下,还是有地方出现这种会海呢,并且会议费用大的令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呢?细看问题不难发现,原因就是目前的会议费是相对比较好报销的费用,所以很多部门就利用政策的漏洞,让各种“打包”“夹私”的各种费用都列支为会议费进行报销。
针对这些原因,笔者认为要刹住会风,缩减开支还需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将“三公”经费细化,细化到不能钻空子,不能玩文字游戏方面,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开销制度;二是会议费的报销不能仅仅凭一个文件,各地必须要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和报销方式,不能将会议费模糊,出现各种“打包”“夹私”的行为;三是切实减少会议的召开,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要区分会议与培训会的标准,也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各种培训会,能不召开的培训会尽量不召开。
“三公”经费的公开就是要让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三公”费用进行监督,如果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效力,“三公”经费的公布将毫无意义。
“天价会议费”缘何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近年来,随着各个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天价会议费”现象越来越汹涌地挑战着大众的接受底线。这些“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天价会议费”难免会让公众提出一连串的疑问。由于大多数只提供了一个笼统的数字和去向,并没有明细,公众很有兴趣较较真,搞明白如此高额的会议经费究竟花到了什么地方?
如果每年按照250个工作日计算,那就是平均每天开会要花11.4万元;就算除以整年365天,也要花7.8万元一天,这样的天文数字到底是要开星际会议还是宇宙性会议?就算是除去住宿费,于情于理,这样的数据让老百姓不想怀疑会议费被滥用都难。况且,其中11个部门会议费预算为零,尚有1600多万元未作说明。
会议费“欲与天公试比高”,说到底还是某些地方对顶风违纪、阳奉阴违抱有侥幸心理。既然已经有勇气来“晒”三公经费,那么,政府就不能自说自话、含糊自辩、得过且过。必须公开全年的会议名称、会议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数、花费明细等向纳税人报告。作为一个权威的政府部门,拿出这样的核心信息应非难事。在舆情预期“高涨”的情况下,还得需要纪检部门介介入、查查清,将藏在“天价会议费”背后的问题查个底朝天,看看哪些环节走了“跑偏”的歪路,及时给他们“亮亮灯”,帮助他们“指指道”。以权威调查回应社会关切。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超标准接待等问题,纪委当进一步问责。
2850万天价会议费“悬案”只是当下会议乱象的一个缩影。文山会海、公款吃喝、铺张浪费,一度成风。而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会议乱象受到极大遏制。但是仍然有些人对中央的规定视而不见,对上级的要求充耳不闻,若要给“天价会议费”贴上“催命符”,彻底破除天价会议费“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乱象,还得需要把明细拉出来晒晒,暴露在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治治病,让每一笔公款的开销都在百姓的监督下规范运行。
警惕会议费成为“三公经费”新马甲
广州市在公开财政预算方面向来领风气之先。此前,广州是最先公开部门预算的城市,现在又第一个主动公开会议费,这种改革精神和行动非常值得肯定。事实上,正是因为其主动公开,公众才能发现地方政府花钱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拿会议费来说,人们能从广州市公开的数据中找到问题和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在其他地方恐怕同样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公众对广州市会议费的关注和质疑,绝不是对率先公开的地方“枪打出头鸟”,而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问题。
广州市本级各部门的会议费,竟然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已经是典型的“第四公”。显然,这样的数据是让民众心存疑虑的。以花都区为例,2014年会议费预算是2850万元,如果按照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的会议费超过11万元。试问,这到底要开多少会啊?或者,这些会到底要开得多豪华?
根据广州市会议费有关管理规定,包括食宿在内每人每天的会议费不得超过280元;如果在当地开,无需住宿,会议费则按照每人每天80元标准。按照280元的最高标准,花都区应该每天都有高达407人在开会;如果按照80元的标准,更是每天有1400多人在开会,人数相当于国家召开的一类会议。就算是“文山会海”,也不至于如此疯狂吧?
“三公经费”公开之后,很多地方的“三公经费”都呈现出连年下降的喜人形势。但是,整体的行政成本有没有因此下降,却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数据是下降了,却并不一定为纳税人省了钱。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的关键就是所谓“做账的艺术”:某个项目超支了,或者某个项目的经费需要缩减,就将账挪到其他科目里去。
公众不是对“三公经费”高度关注吗?中央不是对“三公经费”零增长有明确要求吗?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就把大吃大喝的钱,把公款出国的钱,把公车开支的钱,凡是能沾得上边的,都放到会议费里去开支。会议费的不合理膨胀,不得不让人怀疑,会议费是否成了“三公经费”的新马甲?
会议费成为“三公经费”之外的“第四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重视,不应该只是像公开“三公经费”一样公开会议费,因为要在会议费之外再找到一个新马甲,简直易如反掌。行政开支的记账规则需要更明确、更详尽、更严厉,对于“文山会海”的管理,更应该从经费预算上严格要求,即减少会议应该从压缩会议费开始。
会议费别成了腐败浪费的“新筐”
“三公”经费名下可能暗藏的腐败浪费,这些年来已成“过街老鼠”,在公开制度的倒逼和舆论监督之下,降“三公”预算已是各地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广州公开的会议费一项,竟占到了“三公”经费的近一半,这么一大笔钱究竟怎么花的、预算是否合理,是亟待纳入监督视野的“第四公”。
广州在全国率先公布会议费,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问题在于,除了一个总体的数据之外,并没有包括会议的具体内容和说明,这就令人担忧——会议费的压缩是否到位?好不容易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会不会换了一个“筐”?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由。因为此前已有“暗度陈仓”的先例。去年中国铁建等一些央企的“天价招待费”备受舆论批评,今年包括中国铁建在内的近四成央企,直接隐去了“招待费”的数据,与之相应,管理费明细项下的“其他”科目出现明显增长。这些企业逃避监督的用意昭然若揭。
就广州来看,也已经暴露出一些借“筐”装经费的蛛丝马迹。比如,在会议经费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广州多个部门的会议费预算却“逆势上扬”,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会议费增长了4倍多、广州市外事办的会议费增长了1.1倍,而区教育局则列了200万元培训费进入会议费。某机关干部披露,有单位将“集体外出活动”、定点酒店接待费,都塞进了“会议费”。
去年下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除了明确要求严控会议费,将会议费纳入预算外,对会议费的公开其实已有要求:“各单位应当将非涉密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参会人数、经费开支等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具备条件的应向社会公开。”
公开的方向虽已经提出,但仍失之笼统。广州这些会议,不可能全都“涉密”,多数应是要公开的,但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必须公开,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除了部分被“混”入的其他费用,现实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确实会议太多、标准太高、花费太多,要压缩这些看似“正常”的会议支出,也需要更明晰的标准。如专家所言,从会议费的含义、口径,到会议的人均标准等,都需要制定严格的规范。
当然,最治本的办法还是要尽早修改完善预算法,将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纳入监控。强化法律约束,公众才不会追在“三公”、“四公”后面疲于奔命。
【启示与思考】
从广州市公开的部门级辖区2014年会议费预算看,这么多会议费,都要花在哪里?而且,根据会议费预算均摊下来看,部分部门和辖区的会议花费,已经超过国家二三类会议规模,明显不合情理,需要做进一步解释。由于此次公开的会议费预算只有数据,缺乏足够的明细资料,必然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各种猫腻、水分掺杂其中。“三公”经费受到严格控制,就将部分费用变换名头,塞入会议费里,此种情况以前也有过。因为会议费涵盖内容广泛,标准不一,弹性也大,审核也没那么严,容易夹带进去。如此一来,在“三公”经费大幅下降之时,会议费的降幅却没有那么大,部分部门甚至逆势增长,就形成了跷跷板效应,大量不合理费用都以会议费来化解了。广州市的会议费已经达到“三公”经费的一半左右,亦说明会议费的膨胀程度,需要对其加以高度警惕,避免其成长为“第四公”。
广州带头晒“第四公”,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搞清楚一点,晒的目的是什么,晒的对象又是谁。晒会议经费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加强群众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于公款使用的制约,避免公款私用,借开会之名行享乐之实。晒的对象又是谁,当然是最广大的老百姓,要让老百姓读得懂。
诸如此类一箩筐不加区别的晒会议经费,更像是为了应付老百姓,像是把晒作为一项难以承受之重的工作任务。如此为了晒而晒的行为,不仅让老百姓一头雾水,也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更有可能让本不存在公款私用的会议费越抹越黑。
为了解决会议费过多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减少会议数量、削减会议开支入手。而简化会议,就需要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要克服以开会代替开展工作,认为会开的多,就是工作开展的好的认识误区。首先,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会议既有金钱成本,也有时间成本。过多的会议不仅耽误了时间,也耗费了不必要的金钱。
其次,要优化会议流程,缩减会议成本。会议的目的是为了集群智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会议流程进行优化。领导干部要事先策划好会议,不能事无巨细的都在会上全部提出来,而应当有所侧重,抓住重点问题,以点带面即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3/7698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