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城市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防治任重道远

2014年05月26日 08:51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一个月内全国三城市遭遇水污染

兰州、武汉、靖江,水污染、停水、抢水,从4月10日到5月9日,一个月内三座城市因饮用水问题受到关注。

4月10日17时,兰州市供水企业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发现,出厂自来水苯含量超过国标近20倍。

4月23日20时,武汉市政府宣布,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武汉两个水厂的取水口水质受到污染停产。

5月9日上午,江苏靖江官方称,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

或许是有了兰州的教训,靖江昨天在发现水源地有异味后立即停止了全市自来水供应,却迟迟没有公布污染物质和污染原因。

上海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阮仁良解释说,从取水到检测确定超标物质,需要一定时间。他呼吁,长江上下游城市应建立供水调度联动机制。

阮仁良认为,一停水就出现抢购瓶装水的风潮,凸显了市民对保障饮水安全的不信任和没有信心,越是能尽早发布事件的情况、原因和应对之策,公众的恐慌就越小。

水污染频发暴露城市备用水源短板

2005年,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引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全城停水4天;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引发市民抢水;2011年6月,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引发市民恐慌;2012年,因一韩籍轮船运送苯酚在长江泄漏导致镇江自来水有异味,南通、上海也跟着紧张;近期爆发的兰州、武汉水污染事件更是吸引全社会目光。不难看出,缺少备用水源使城市用水失序,对重大水污染事件缺乏有效应对策略折射备用水源建设短板。

北京密云水库和天津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建设有备用水源,也制订了《备用水源应急预案》,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纸面上,不少预案都没有演练过。

记者了解到,不少城市愿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的主水源,却面临严重缺水问题。中水、雨水及海水等第二水源可以作为备用水源,但相关开发利用却严重滞后,开发利用不足。主水源缺水和第二水源开发不足导致备用水源建设滞后。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9%,湖泊水源地水质较差约为3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约为40%。

“现在地表II类水几乎找不到,III类水很难找,江苏备用水源只能以IV类水为考核基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翔说。此外,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同样问题重重。以北京为例,已经开采了6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如果再度开采将导致漏斗扩大,或将引发地面沉降,这种做法难以为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表示,鉴于当前水污染严重,备用水源建设不能仅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要更加注重雨水、海水及中水的开发力度,这在华北这一水量性缺水的地区尤为重要。然而“三水”开发利用严重不足。

在雨水收集方面,我国不少城市不仅没有充分收集利用,还引发洪水灾害,特别是初雨污染严重“由于雨污分流不健全,流入河道的初雨化学需氧量(C O D )会到达数千,可谓一场雨一场污染。”镇江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汤立说。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也可作为备用水源。污水进入市政管网,再进入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可以实现城市用水“大循环”。“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中水回用却遇到诸多现实难题,不仅要对处理完的中水进行消毒,还需要配备完整的城市中水管网配备体系,相关建设滞后。”江苏省住建厅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林国峰说。

海水淡化同样面临加工成本过高,管网铺设不到位的困境。“我们利用钢厂产生热能的优势,对海水进行蒸气加热淡化,每吨处理成本仍需6.2元。”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部长吴礼云说,但不少专业做海水淡化的市场主体,无论是膜处理还是两种方法结合,都因为成本过高,不少亏损运营。此外,受管网铺设滞后和价格机制的影响,海水淡化工程在海滨城市尚未完全展开。

鉴于以上原因,业内人士建议,为弥补城市备用水源短板,必须明确国家备用水源建设相关制度,要使备用水源成为城市建设“硬件”,还需完善全流域应急机制,同时加大雨水、中水、海水作为备用水源的开发力度。

构建长江流域水污染跨区域应急机制

在水污染事故中,查不出污染源最令人揪心。找不到污染源头,相关的应急处置机制就无法有的放矢地运作,而且核心信息的混沌会加重民众恐慌,造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随之增大。而从上下游流域的重大关联性来讲,靖江水污染事故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之事故,上下游城市都空前紧张,上游城市担心污染源隐匿在本地,而下游城市则担忧被污染的长江水顺流而下。

长江流域每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大抵都要引起区域性的紧张。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事故也许天生就具备某种广泛性和超越性。但从目前局势看,这种一旦发生就立即上升为局部性流域问题的水污染事故,并没有合乎逻辑地倒逼形成一种跨区域治理的联合应对机制。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应急处置的能力,令人殊为遗憾和痛心。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长江全流域水污染事故的危险潜在,且短时间内无力改变。据统计,在整个长江流域中,有四十多万家化工企业,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三大石油化工基地。除此之外,那些根本无法预料的江面事故,比如载有危险品的船舶泄漏或者沉船事故,亦对长江水体的安全构成。

靖江水污染事故的污染源终究会被找到,恢复供水看上去指日可待,当地民众的恐慌终会散去。但类似的水污染事故以及连带而来的民众恐慌,也许将在长江沿线某个城市再次卷土重来。这不是第一次事故,也绝非最后一次。因此,我们必须在类似事故中进行更深的思考并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而不是将视野与行动力仅仅局限在个案上。

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流域覆盖19省、几百座大中城市,频发的水污染事故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最令人痛心的是,频密而高危的水污染风险,并没有对应着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与体系。某种程度上,目前的水污染处置机制相当原始而低效,各地政府只对自己所属的片段流域负有管理和治理之责,而这种碎片化的治理结构,几乎令长江水域的水污染事故陷于不可治理的境地。

靖江事故再次警醒我们,构建跨区域的,乃至全流域性的长江水污染事故联合应对体系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打破条块分割,由环保部门统一规划设置长江流域水污染环境监测与信息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水污染事故中的信息能见度,这才不至于水污染事故发生之后,我们连个污染源都寻觅不到。

 

水污染恐慌 如何消除?

单从政府部门在水污染危机中的表现来看,靖江市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兰州和武汉。回想一个月前的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当时政府部门的信息通报“迟到”了18个小时,导致被污染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面对民众对水污染成因的追问,政府部门又草率地将事件定性为“水厂泵房清洗作业所致”,到最后查明自来水异味源于兰州石化管道泄露时,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重创。

两相对比便不难理解,靖江民众的恐慌和愤怒情绪为何不像兰州那样强烈。不过,这场水危机还远未到论功表彰的时候——恢复正常供水并不能给这场水危机画上句号,被动的信息公开和辟谣也无法满足民众所有的知情诉求。如果不能尽快查清导致水质异常的真实原因,谁也无法预测下一次水危机会在何时出现。

如何消除人们对水危机的担忧和恐慌?除了健全水质监督机制,尽量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启动应急机制,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举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充分的信息公开。此外,水污染的防治还应该加强区域联动,建立流域内的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制度,共同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包藏安全隐患的死角。

每一例水污染事件都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在环境治理和经济效益的抉择中,都应有更多的理性考量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水的地方就有化工企业”这种隐患无穷的格局,理应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改变。

莫使民众安全感深受水污染之害

靖江水污染的起因尚未查明,但从民众抢购矿泉水、纯净水这样不约而同的“应急措施”中可以看出,事件对民众生活以及心理的影响完全一致。“抢水风潮”突显了民众对保障饮水安全的不信任,尤其在污染物质、污染原因迟迟没有公布的情况下,民众的担忧甚至恐慌显得更大了。

水污染事故发生后之急务,固然是立即暂停供水,将水污染可能对民众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并解决民众的日常饮水问题。或许受不久前兰州水污染事故的启发,所幸此次当地政府应急反应及时,紧急启用了牧场生态公园的备用水源,对“农药船翻船”及时辟谣,使风波尽量平息下来。

然而,民众的安全感已经达到脆弱的状态,要使其不再深受水污染之害,也并非几项应急措施便能够“治愈”使其恢复的。靖江民众对引用水的担忧仍在,其他地方的民众,又怎能被保障下一个“水污染之城”不是自己所在的城市呢?

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彻底查明并披露事故起因,尽早公布水源异味及可能的受污染原因,将具体细节公之于众,以彻底消除民众的担忧。另外,从长远角度考虑,面对饮水安全岌岌可危的态势,政府部门当动员民众参与治污,如提高民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及严惩一切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人为破坏行为。

消除民众的“心理恐慌”,还需从本质上、从长远出发,政府部门的应急措施只是在此问题上迈出的一小步,民众安全感需“缓缓归矣”,因此政府部门仍然任重而道远。

 

【启示与思考】

这样的事故出现在我国任何一座城市,都会超越地方性,变成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事件。人们烧水、做饭、洗衣,对自来水可以说习焉不察,但一旦出事,影响会很大。有的城市搞市政施工,会发停水停电的通知,预告性的措施尚且让人深感不便,突发的自来水污染,更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影响。近些年,公共安全事件多发,一个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即除非极端特殊,应当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兰州自来水污染,企业和政府都有应对,但站在市民基本生活、城市公共安全的角度,人们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安全责任高于调查规则。

作为一个事故,在各方努力下总会过去,但这些年,在一些城市,水电气等基本生活领域频发安全事件,脆弱性不断凸显,风险大量存在。如何消除风险的源头,此为根本。即便一时解决不了,仍然需要把信息发布及应对做得更好,把安全责任置于第一位,第一时间降低安全的脆弱性,不仅自己问心无愧,更要让社会不感到遗憾。

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地方政府决策人物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法规、标准、管理策略,要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要严格执法、坚持原则、永不放弃。我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依法治水,坚持技术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水污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6/7699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