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俄天然气谈判结束“长跑” 双赢局面值得期待

2014年05月25日 15:40

 

5月21日,中俄两国天然气谈判结束十余载“长跑”, 终于修成正果,在上海签署了天然气合作协议。这份期盼已久的天然气大单,对中俄两国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拉锯战”历经十余载 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1日在上海共同见证了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份能源领域重要合作文件的签署。

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

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谈判至今已持续有十余年的时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就表达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意愿,但一直属于“纸上谈兵”。2006年,俄中两国签署政府间备忘录,计划2011年后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对华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其中东线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延伸至中国东北,西线从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出境,将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出口至中国新疆。

此后,双方围绕天然气合作的谈判进入“拉锯战”,管线走向、定价方式、管道融资、预付款等都成为双方僵持不下的难点,而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价格谈不拢。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价格是380美元每千立方米,俄方希望在亚太市场也采取与欧洲相似的定价水平,但这对于天然气改革没有到位的中国来说很难接受。

1

(图片说明: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份能源领域重要合作文件的签署。)

多方因素催化 促成谈判开花结果

在历时十余载的中俄天然气谈判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双方相互靠拢的积极趋势。而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变革,多个因素促成了这一谈判瓜熟蒂落。

 

首先,中俄天然气合作最终能够破冰,一大原因是中俄两国的能源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具有充沛的天然气资源;而中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有着巨大需求。从这方面来说,中俄天然气合作必然是互惠双赢的。

其次,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倾向,令其不得不重视中国能源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欧洲市场对于俄罗斯来说不仅已经饱和,而且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时,随着近年来西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的紧张甚至枯竭,俄罗斯加大了在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勘探和开发新油气田的力度。另外,俄罗斯还提出远东大开发战略,希望搭上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因此,开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再者,分析人士指出,中俄天然气合作领域能取得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是国际能源大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导致天然气供需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美国对外能源需求减少,加剧油气价格下跌压力,同时进一步降低欧洲对俄管道天然气的需求。此外,欧洲部分国家也在积极推动页岩气的勘探和开采。

另外,此次乌克兰危机背后的能源博弈因素,对中俄天然气合作也有着微妙的影响。美国借助乌克兰危机实施能源外交,迫使欧洲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方须寻找新的能源出口市场和融资渠道,这为中俄天然气谈判最终达成提供了契机。

2

(图片说明:5月20日,习近平在上海西郊会议中心广场为普京举行欢迎仪式。)

中俄双方各取所需 双赢局面值得期待

中俄天然气大单得以签署,对双方是互利共赢。从俄罗斯来看,对华天然气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俄罗斯在天然气出口多元化布局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效缓解了欧盟减少进口的压力,从而推动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采,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符合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需要。

 

对中国而言,中俄天然气合作对能源进口多元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说,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的最终落实,意味着我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东北、西北、西南及海上四大通道的布局最终敲定,有助于实现天然气进口的多渠道、多来源与多品种,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事实上,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先后建成了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和中国-缅甸天然气管道,另外还从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

3

(图片说明:2013年9月23日,加里宁格勒州罗马诺夫镇举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地下储气站启用仪式。)

另外,协议也将客观上促进中国加快天然气市场改革。这条管线的建成,将加快全国基础性骨干管网的建成,并拉动天然气管道沿线的民生就业和经济发展。“这必将对我国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推动实施具有竞争性的结构性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刘毅军说。

从对中俄战略合作的影响来看,它无疑是深化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双边关系将增添新内容,夯实经济合作基础。这个着眼于长期合作的战略性项目,将带动两国能源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认为,中俄能源合作的愿望和机会已经大大往前发展,而且对未来两国全方位的合作会起到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撑作用。(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5/7699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