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潜伏英雄的名字不该湮没于荒草
2014年05月26日 13:28在“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原副总经理黄保东被双开”、“能源系统现窝案”的热闻之下,今天(5月26日)《京华时报》关于“在台牺牲的红色特工”的报道不显眼,但耐人寻味。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被寻找者,叫侯文理,是1949年远赴台湾的1500名红色特工之一;寻找者,是他的子辈侯希贤、侯希勇、孙辈侯媛媛,他们在时隔60多年之后才知道了前者的死讯,随后在两年的时间内往来于民政部门递交烈士申请材料,但至今仍未获得官方审批。
关于红色特工的解密材料之有限、信史之少,使得大部分中国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影视剧。《潜伏》的跌宕起伏,《黎明之前》的一波三折,不仅塑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也让人们看到了所谓解放史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成文的历史线条简略且粗矿——革命是“唤起工农千百万”,战争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是“天翻地覆”、胜利是“换了人间”。除了那些重要的人物,没人会在意大历史中的个体命运,没人会一个一个观察那些身怀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的捐躯者。
比如这1500名红色特工。在台湾,这个群体牺牲过千,但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因为知情者有限,身份不明,这些特工的后人还常常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月里遭到迫害。侯家所谓的“海外关系”,就曾让侯文理的三女儿分配工作时一波三折,甚至让大儿子在文革中被关了三年黑屋。现在,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一纸烈士的名分让侯家陷入了新的纠结与奔波,而为他们留下“先爱国、后爱家”家训的祖辈、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有说出自己地下党身份的祖辈,至今还没有一个“历史结论”与“名分”。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灭其史”固然是指解构一个国家的历史,同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但也意味着消灭一个种群的历史态度、历史感,毁灭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以“人”的角度看待历史,不让我们的历史变成一种有规律、无人情的抽象存在,这就是历史态度;找寻那些历史当口中的英雄,不遗漏每一位捐躯者的姓名和人生,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即便侯文理只是赴台牺牲的千余特工之一,只是解放战争牺牲的数十万解放军之一,只是整个近代民族解放史上捐躯的数千万烈士之一,我们依然要找寻他的生平、认真为其立传。对一个人的珍视,才是对那数千万人的珍视。
无论还有多少“侯文理”们,他们的名字都不该湮没于荒草。据悉,在遇到“省里没资格审批”、“需要单位来提交申请”等等拒绝后,侯家人的申烈之路终于有了一线曙光:接受采访的西安市民政局优抚安置处表示,“一定会跟省厅汇报,处理好,如果在我们权限范围内,烈士认定是没问题的。”希望这不仅仅是面对媒体的表态,也不是追认烈士一事的句点。我们的城市,就矗立在无数“侯文理”埋骨的地方,因而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忘记他们的名字。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6/769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