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十余人的团队缘何能帮助数百家企业?
2014年05月27日 13:56
“红娘”
上海大学教授朱玉斌没有想到,与嘉定区一家民营企业的一次偶然接触会完全改变他本人事业的发展轨迹。从海外留学回来,专攻合金材料的朱玉斌苦于一项项研究成果止步于实验室和论文报告,而在嘉定区从事钨合金薄板材料生产的六晶公司,却正为生产过程存在污染,环保压力增大而头疼。
对接,合作,反复测试、改进、投产……朱玉斌的成果在六晶公司找到了用武之地,六晶公司也由此摆脱困境,如今在钨合金薄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客户中包含多家全球500强企业。
(图片: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成立。)
这一切无不缘于上海科促会作为“红娘”的穿针引线。在朱玉斌与六晶公司达成协议后,上海科促会通过旗下的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会给予资助。
“这样的牵线搭桥,有效解决了产学研转化过程中的‘断链’问题。”朱玉斌说。
记者采访中,类似的案例听了不少。
上海科促会成立于2003年,主要通过“两个计划”来锻造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链条”。
一是《联盟计划》,向中小微企业征集技术难题,公开招标,并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携带技术成果前来接标,形成需求互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联盟计划》向企业招标1117项,其中457项获得资助。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280个项目通过验收。
二是《助推计划》,将高校的成果向企业转化。两年来,已组织专家对高校推荐的130多个项目予以遴选、评审,最终确定42个项目,累计技术转移金额近2000万元。
(图片:4月12日,由浙江省科技馆和科普网站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第三届“菠萝科学奖”在杭州揭晓获奖名单。)
上海科促会的实践表明,公益性社会组织能够弥补市场跑道的失灵。
标杆
能力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人从哪儿来?
一家社会组织,能释放这么大的“能量”,收获这么多的成果,面对上海科促会,“三问”油然而生。
上海科促会业务主管单位是上海市政协办公厅。利用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科促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先后聘任专家376名,其中历届政协委员占50%以上,两院院士19名。这些专家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评审、论证、咨询、会诊等服务,并承担课题调研。
“专家是我们的志愿者,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参与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上海科促会会长王荣华说,“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把大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团结凝聚起来。
(图片:4月3日,第十一届昆明泛亚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对接会在昆明召开,多款新能源汽车在会上展出。)
2008年5月,上海科促会成立旗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会,以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为基本属性。基金会筹建以来,已募集资金1650万元。此外,2012-2013年,《联盟计划》《助推计划》分别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教委科发中心,以及奉贤等5个区科委合作,筹集资助资金1366.85万元。
硕士毕业的“85后”陈如琪到科促会办公室工作已一年,切身体会是忙碌而充实。“现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良好,我们也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期待
各方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和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原来有人对我们存在一些疑虑,以为我们是在跟政府部门‘抢跑道’;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些老同志没事找事做。这几年,我们通过各方支持和自身努力,赢得了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上海科促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说。
(图片: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不仅为企业提供场地,也是孵化器。)
上海科促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10余年,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政府自身改革深化和职能转变,大量事务性的工作需要有第三方来承接;随着社会发育越来越充分,大量服务性、中介性的需求有待满足。业内人士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社会组织面临新一轮的发展良机。
上海科促会第一副会长周鹤龄说:“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相比而言,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在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筹措、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还需努力探索并形成长效机制。”
“为促进社会组织的良效发展,必须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希望政府能为众多社会组织营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竞争和发展环境。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也需不断提高。”上海科促会会长王荣华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7/7701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