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公考23人参考22人零分,正常吗?
2014年05月29日 14:17
【关注基层】
【事件介绍】
云南公务员考试一处岗位23人参考22人零分
云南省2014年公务员考试成绩21日正式公布,昆明市西山区税务局一岗位出现1人有成绩22人考出零分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就此,云南省公务员局表示,该局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事进行说明。
当日,网友“冰山筱太阳”在网上称,201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成绩今天公布,“童鞋们发现西山区税务局岗,岗位代码:0112996002,只有一个125.5分的第一名成绩,其余22人成绩全部为零分。求围观,求核实!”
随即,昆明市相关部门微博要求“调查核实情况,并尽快回复网友。”西山区政府“官微”回应称,此次考试为省级公务员考试,相关解释工作由涉考部门负责。
记者就此致电云南省公务员局局长和江峰,他表示,他们已经关注到此事,该局将于22日上午10点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相应处室负责人出面说明情况。
事件进展:
云南回应“公考23人参考22人零分”:零分属缺考
5月22日上午10点,针对21日网络上“云南省公务员考试一岗位23人参加22人零分”一事,云南省公务员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称,22个零分人员属缺考,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发布会没有答记者问环节,持续时长约1分35秒。
22日上午,云南省公务员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省公务员局考试招录处处长保新涛介绍,22个零分人员属于缺考,具体原因有关部门从昨天开始就已经介入调查,下一步会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如有违纪违规行为,将按规定进行处理。
整个新闻发布会持续时间1分35秒左右。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简洁有力新闻发布会”。
记者检索发现,“多人参加考试,仅1人有成绩其余均为零分”的类似情况,在云南省法检系统录用工作人员考试成绩中,均有类似情况发生。
如在法检系统司法岗位(法律A卷)的考试成绩中,报考岗位代码0628002004共有35名考生,其中仅2人获得成绩,其余均为零分;报考岗位代码2930002002共有18名考生,也只有2人获得成绩,其余16名考生都是零分;在法检系统非司法岗位(法律B卷)中,报考岗位代码0624002002共有22名考生,但仅有3人获有效成绩,其余均为零分。
超高“0”分率拷问公考“可信度”
一场考试,有几个人得0分,可以说正常;但得0分的人太多,肯定不正常。云南这次公考,昆明市西山区税务局一公务员岗位,共23人参加考试,22人得零分,这么多的人得0分,不免认为有“萝卜招聘”、串通考试的嫌疑。
但质疑与解释可谓“前脚后脚”,很快负责招录的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给出解释:“0”分并非是录入系统出了问题,主要是考生涉嫌违规导致。相关政府部门向公众做出合理解释,还真相于民众,的确值得我们为其点赞。但这么多“涉嫌违规”,怎么说也难以服人。如果一场考试有个别人“涉嫌违规”,比如抄袭或者考场作弊,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场考试,23个考生中,居然有22个人作弊,这根本就不合常理。更何况在这么多场考试中,这么多人成了“零分”,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毫不夸张的说,导致公考得0分,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报考者未参考,二是报考者违规,三是考试系统统分出错。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为啥这么多报考者不参考,值得组织考试者深思。组织一次考试,要花很多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组织者辛辛苦苦很长时间,最终却被报考者“耍”了,这既是资源浪费,更是对考试组织者的反讽。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符合考试原则和精神,这样的考生得0分,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属于第三种情况,可以在系统修复后重新公布成绩,只需把情况给公众解释清楚。
因此,厘清“0”分现象并不困难。一方面我们可以认真核实这22人出现“0分”的真正原因,是弃考还是代考作弊,只要通过检查考生试卷和查看考场视频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让公安机关介入,认真核实22名“0分”考生与第一名考生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同学、好友,是否在报名过程中存在“凑人数”雇佣帮忙的关系。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想查出真相,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关键是有没有一查到底的态度和决心。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层出不穷的火箭提拔、萝卜招聘严重伤害着社会公平正义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拼爹到拼叔叔、拼舅舅、拼姑姑,朝中有人好办事的潜规则我们已经见得太多。而所谓负责本次公考考试的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并非就是无可质疑的道德至高点与廉洁“保险箱”,愿云南省相关纪检监察部门能真正给考生和人民一个真相答案,还社会一片浩然正气。
“奇葩公考”真相应独立一查到底!
严肃考风考纪,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一场公务员考试,如此大面积地出现考生违规现象,至少考试负责部门是需要好好反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责任是否完全都在考生?是否存在考试组织、提醒不到位,制造了违规“陷阱”的情况?如果都是作弊,当地恐怕就不得不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深刻检讨了;如果主要是弃考造成,恐怕也得对如此大规模的弃考原因深入挖掘一下,更要弄清是否存在类似招标中的“围标”情形?
奇葩现象出现之后,公众自然将怀疑的焦点放到了变相的“萝卜招聘”上面;“考生涉违规所致”的简单解释,显然还是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因为报考人数超过3人,职位就有效;只有一个人有成绩,面试又可符合规定进行,岂不意味着稳上。所以,除了要弄清没有成绩的考生为何要违规之外,也得对有成绩的“独苗”好好调查一下,成绩是否公允?他们又都是怎么样的社会关系?为何独独他们没有出现违规问题?
事情的真相,到目前还未清楚。但有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任何异常情况的发生,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偶然之中也有必然的因素。如果云南不对公考“奇葩成绩”一查到底,不把“偶然之中的必然因素”公之于众,就自然难获公众信服,对公考招录工作的改进也就毫无意义。特别是目前“都是考生涉违规所致,反正我不信”的公众心态面前,相关部门就更不能“大事化小”、“轻描淡写”了,至少一查到底的过程不能少。
公考并非个人隐私。既然相关部门说,“0分”并非是录入系统出了问题,主要是由于考生涉嫌违规导致的。那么,其一,是否可以考虑将这次公考从发布到报名、组织的全部经过公之于众、以自证清白呢?其二,是否可以考虑将那些“0分”考生涉嫌违规的经过及证据也公之于众呢?至少也让那些“0分”考生口服心服;如果有不服的,是不是也应该将救济渠道、程序和办法公之于众,从而避免误伤,也避免坐实“萝卜招聘”的怀疑呢?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除了一查到底、和盘透明之外,恐怕很难有其它打消公众疑虑的更好方法。其实,从政府危机公关的角度,异常情况出现之后,就应该采取措施,把工作做到前面,在发布成绩的时候,一并将相关情况向公众交代清楚;而且,也要做好危机预案,不至于像目前一样,各个部门要么“踢皮球”,要么“口径不一”,从而放大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如何拨开“公考22人零分”的迷雾
在时隔一天之后,就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信息通告,云南省相关部门的回应速度不可谓不快。虽然,时长仅为1分35秒的新闻发布会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并可能对新闻发布会的质量和效果产生质疑;但在一天的时间内想让当事部门作出详尽的说明也不太可能,他们只能尽可能地给出已经搜集到的信息。未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事情深入调查,并以信息公开的形式,将最终的结果公诸于众。
所谓深入调查,就是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向前一步,找到真相。以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信息为例,22人零分的原因是集体缺考,缺考的结果当然是零分。只是,这个结果本身就违反常识——缺考并不稀奇,集体缺考只剩独苗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调查这个事情并不复杂,只要将22名报考考生的信息找出,并一一进行回访、查验即可。如果,这22人的行为真的是巧合,那只能说明无巧不成书,只是一场匪夷所思的误会;而如果,这22人的缺考行为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就应该将这些联系揭示、还原,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所谓信息公开,就是不能关门调查,让信息止于内部。新闻发布会是信息公开的常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不止一次。当新的调查结果出现时,应该以这种有效的形式将结果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如果需要公开的事实更多,就应该增加新闻发布会的时长,增加现场记者的提问,这些环节并不是自找麻烦,而是借助事实和公开的力量,将事实传播出去,让自身的公信力得到维护。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也应该保持理性。虽然,22人零分的现象反常到几无可能,但是,也应该让猜测停止于事实还原前。既然当事部门已经承诺对问题将深入调查,就应该给予他们时间。
反常背后通常隐藏着见不得人的东西,但是,对于反常的猜测只能依靠事实细节的还原——在不断地接近和还原中,反常的真相才会慢慢显示其“庐山真面目”。这依赖于深入调查和信息公开,也依赖于公众理性而具体的监督。只有在政府、公众、媒体的良性互动中,真相才能被公开,公考22人零分的迷雾才能被拨开。
【启示与思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筛选应聘国家公务员的应征者,所进行的一年一度考试,简称“国考”。因为公务员岗位属于热门职业,赶考的人很多,加之考试内容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因此考试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高考。
不过,在一次小范围考试中,23人“踊跃”报考,22人“清一色”一分未得,的确非常罕见,令人叹为观止。这不免认为有“萝卜招聘”、串通考试的嫌疑。
“好事”网民发现端倪之后,纷纷猜测这样的“组团考零分”奇景,或许是“系统出故障”造成,也有可能是爆料网友“缺乏相应常识,看不懂人事考试网站的有关公示信息”所致。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官方的可信回复未出,具体真相未明,人们抱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态来围观和热议此事,并不值得我们提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这也是一种问政与监督。当然,此事已然成为了一种舆情热点,作为它的后续回应,最好还是不要给人一种闭门思“策”的疑虑。换言之,怎样闻风而动地开展调查,怎么实事求是地作出回复,理应考虑让有关媒体并行参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529/770359.shtml